欢迎来到妙峰文库网!

(14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汇编

时间:2023-12-09 19:00:14 来源:妙峰文库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4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汇编,供大家参考。

(14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汇编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五个关注点2022年12月27日2022-12-27发力增长·着力统筹·坚定信心——专家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布时间:2022-12-272022-12-26专家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的科技元素2022-12-26时间:2022-12-262022年12月22日更加突出稳增长 首要任务扩内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2022-12-20重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哪些信号?万字最新解读来了……2022-12-20权威专家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22年12月19日全方位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2-12-19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之一: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2022-12-19【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高度重视统筹 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2022-12-1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大要点权威解读2022-12-17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五个关注点

作者:周跃辉

2022年12月27日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落下帷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为了解中国年度经济政策的“风向标”,其提出的形势判断、思路要点、重点任务、政策举措等为经济界所广泛关注。2023年是党的20D胜利召开后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们的研究认为,有以下五个方面值得重点关注:

第一,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依然是主基调。这次会议延续了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提出2023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这一主基调的提出,显然与党中央关于2023年的经济形势判断密切相关。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仅为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了0.1%,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仅为5.3%,这些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显然增速回落较大,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因此,党中央提出来抓2023年的经济工作必须要把稳增长作为“第一主题”,稳就业、稳物价,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成为制定2023年经济政策的基本导向。

第二,扩大内需战略被放在稳增长的首位。既然稳增长是2023年经济工作的“第一主题”,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稳增长最重要的抓手是什么?这次会议给出了答案,即为扩大内需战略。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当宏观经济处于下行通道时,在市场没有完全出清之前,一般由有效需求不足所导致。这里的有效需求,一般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这三年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中国经济面临着较为严重的需求收缩,这是客观事实。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仅为4.9%,大大弱于疫情之前,消费需求亦受到严重抑制。因此,这次会议部署了2023年五项重点任务,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列为五项重点任务之首,足见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当然,相关部委围绕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也会陆续出台。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恰逢其时。

第三,将消费需求摆在扩大内需战略的优先位置。国内需求包括两个方面,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关于这两大需求,中央文件一般有两句常见的表述,即发挥消费需求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发挥投资需求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经济学理论看,消费需求较之投资需求更具有稳定性,投资需求容易随市场预期等发生较大波动。这次会议明确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并且明确“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会议还具体提出,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继续实施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推动汽车消费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
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等,对2023年如何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当然,投资的关键性作用亦不容忽视,尤其是如何激发民间投资的积极性,需要有“干货”政策。

第四,住房改善被列为“第一内需”。关于房地产市场的讨论,这几年争议比较多。从历史的角度看,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拉动中国经济内需的两大行业,一个房地产,另一个是汽车,其他还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对宏观经济的拉动作用有如此之大。事实上,住房消费比较是居民最大的单一消费。目前,全国平均商品房单价在每平方米1万元左右,单套商品房的平均总价在100万元左右,而居民新车平均每辆的价格中位数大约在20万元左右。至于手机、家电、旅游、教育、养老等,都无法跟住房消费相比。正常年份,中国每年新房销售额在18万亿左右,二手房销售额在7万亿左右,两者相加25万亿,住房对消费的拉动作用是无法替代、无与伦比的。当然,房地产行业是一个资金高度密集的行业,过度市场化,容易引发金融风险。这次会议,明确将“住房改善”列为“第一内需”,这意味着不少地方对二套房的诸多限制,比如限购、限贷(认房认贷)等,都可能在2023年被取消或者大幅降低门槛。

第五,为民营企业创造更良好、更安心的环境。当前,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发展预期偏弱,信心不足。这次会议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强调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对我国是否还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有各种不正确的议论,给社会信心和发展前景带来严重不良影响。对此,党中央坚决亮明态度、毫不含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这次会议强调,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比如,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或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
要全面梳理修订涉企法律法规政策,持续破除影响平等准入的壁垒;
要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反对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为民营企业开辟更多空间,国企、民企、外企都要依法依规经营等等,都意味着2023年党中央要为民营企业创造更良好、更安心的环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关注点远不止以上五个方面。比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体系建设、扩大开放、就业等问题,这次会议都做了细致的部署。我们可通过相关渠道进一步学习贯彻会议精神,以更好地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研究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专家解读】张军:恢复消费的紧迫性远远高于投资

2022-12-27 

12月15日至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这被外界解读为中国政府宏观政策取向的一次调整。过往,在逆周期调控过程中,政府投资往往成为政府优先使用的抓手。疫情三年,虽然其他国家和地区已有大规模派发现金、消费券的成功先例,但中国政府对这些手段的使用相对谨慎。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重强调消费的优先级,是否意味着明年宏观调控的工具选取上将更偏向消费,而非投资?《中国新闻周刊》专访经济学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请他解析支撑明年中国经济复苏的政策路径。

“放开”是经济恢复的必要条件,

而非充分条件

中国新闻周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哪些表述让你印象深刻?

张军: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闻稿可以看出,决策层显然已经意识到目前整体经济状况比较严峻,并且释放出明确信号,明年将会为恢复经济增长做出最大努力。

同时,会议还传递出其他四个比较重要的信息:一是调整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将经济发展置于更重要的位置。二是过去若干年,我们一贯强调供给侧改革,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释放的信号是转向需求侧管理。三是重申“两个毫不动摇”,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又一次作出系统阐述,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也以问答的形式回应相关问题。四是更加突出财政政策的作用,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

中国新闻周刊:你如何看待防疫政策的迅速优化对经济恢复的影响?

张军:当前经济面临的问题,很大程度是因为内部原因导致,而非受到外部冲击的结果,因此需要对一些政策进行系统调整。比如今年经济状况比较严峻,很大程度受到防疫政策影响,需要优化防疫政策以消除其带来的不确定性。防疫政策优化相当于经济恢复的“一阶条件”,即“放开”是经济恢复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其他的宏观调控政策相当于“二阶条件”,只有在“一阶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当然,防疫政策优化并不意味着疫情消失,疫情依然会对明年上半年的经济构成较大冲击,预计明年下半年的情况会好于上半年。“放开”后需要若干月度过感染峰值,这也是其他国家、地区在“放开”后必然经历的过程,从初期的谨慎逐步恢复到正常生活。同时,防疫政策优化也不意味着经济会自动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经历疫情三年,已经形成一些“疤痕”,因此尚需宏观政策支持。

中国新闻周刊:在你看来,明年经济增长目标应该如何更合理设定?

张军:其实经济增长面临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为每一年设定经济增速目标其实是有风险的。一些发达国家往往以季度为单位,对下一季度的经济增速进行预测,后续情况改变,预测也可以被修正,这涉及宏观经济管理的科学性问题。

虽然今年经济增速尚未出炉,但外界推测在3.5%左右,这意味着疫情三年,从2020年到2022年,经济平均增速为4.6%。考虑到今年基数较低,会变相推高明年经济增速。明年经济增速目标定在5%以上,比如达到5.5%是合适的,实际增速可以高于这一目标。

可以推迟一些投资项目上马

中国新闻周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两个毫不动摇”,对于提振市场信心有多大的意义?

张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两个毫不动摇”很重要,但更要从制度、法律层面予以更多确认,避免未来再在这个问题上争论。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也提到,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或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甚至可以考虑成立专门的法院审理涉及民营企业的案件,类似金融法院,可以不受地方政府干预。再比如在对地方官员的考核中,可以加入是否善待民营企业的维度。因此,后续需要有一些实质性举措支撑“两个毫不动摇”。

中国新闻周刊:该如何理解宏观政策的重心从供给侧转向需求侧管理?

张军:其实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需求侧问题与供给侧问题很多时候密不可分,因为需求侧问题与家庭、个人的收入与就业息息相关,而中国九成以上的就业并非大型企业提供,其中很多为自雇型的小微企业经营者、个体工商户,占比可能在世界范围内都比较高。

进行需求侧管理,特别是恢复和扩大消费,就需要改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经营状况。因此一些供给侧的政策,比如针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真金白银”的纾困政策,有助于改善就业、增加收入,同样可以对需求侧带来改善。

中国新闻周刊:有观点认为,在居民消费与政府投资两者的选择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透露的倾向是更偏重前者?

张军:希望决策层可以在这个问题上做出改变。中国投资规模依然很大,约占GDP一半左右,达到五六十万亿元规模,但是其中一些投资项目短期内并不具有急迫性,向后推迟并不会带来重大影响。相反,一些居民面临的消费支出问题可能更为迫切。

经历三年疫情,很多中低收入家庭,特别是其中的自雇型就业者,“手停口停”,但是却面临很多刚性消费支出,比如房租、水电燃气费用等,因此需要重点关注这部分脆弱群体的消费支出恢复。也许他们收入的恢复还需要等待经济的逐步恢复,但是现阶段需要确保他们基本的消费支出。尽量缓解他们收入下降对消费支出的影响,政府应该填补其中的缺口,这也是我们呼吁短期内向中低收入家庭发放现金补贴的原因。

那么钱从哪里来?这时就可以推迟一些投资项目上马,一个投资项目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充分释放,与一些居民消费支出在轻重缓急上有很大差异。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这意味着决策层已经意识到,恢复消费的紧迫性远远高于投资。如果明年全国两会时可以出台更多、更具体的帮助经济恢复的政策,明年中国经济恢复的动力可能会从消费领域的带动开始。

发力增长·着力统筹·坚定信心

——专家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作者:胡敏 

发布时间:2022-12-27 

“六个更好统筹”这一全新提法引人关注,意味深长。“六个更好统筹”是用实事求是的、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分析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准确把握住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明年经济工作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

2022年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容极其丰富。会议贯彻落实党的20D精神,实事求是地研判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明确了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五个坚持”的基本原则和五大政策取向,强调注重“六个更好统筹”的工作方法,全面部署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坚定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信心,全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对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十分重要十分关键。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稳字当头发力增长 努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2022年年初以来,两年多的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我国发展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世界政治经济进入新的复杂动荡期,年初的俄乌冲突带来地缘政治复杂演变并引致世界性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为应对高通胀美联储一年来无节制地连续加息引发金融资本市场剧烈波动,世界经济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

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推出稳经济增长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有效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人民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国内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这一年,我们还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胜利召开党的20D,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问世,一批重要改革开放举措出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这些成绩殊为不易,值得加倍珍惜。

即将到来的2023年是实现党的20D擘画的两步走战略目标开局起步的关键一年,是补回疫情对经济造成的损失、努力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关键一年,也是在更高起点上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关键一年,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尤为重要。

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中求进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和工作方法,是有效应对接踵而至的风险挑战的规律性认识和宝贵经验。稳是基础,进是目的,行稳才能致远,有进才能保稳,稳中求进才能发展安全。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稳”还是要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但要以稳促进,发力经济增长,让我国经济尽快恢复到疫情前合理增长状态。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任务的部署,首先就是要在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前提下,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稳住社会心理预期、稳住社会经济大局。具体抓手就是要从扩大国内需求入手,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明年尤其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同时积极扩大各方面有效投资。

其次就是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构建实现国民经济畅通循环的全国统一大市场,这是保持我国经济发展韧性和稳定性的关键支撑。必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一批新的增长引擎,紧紧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

第三就是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目前1.6亿户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为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营造一视同仁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第四是积极应对明年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更大力度地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为明年我国经济复苏和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创造稳定有序的发展环境。

着力“六个更好统筹” 加强各方面有效配合 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针对明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了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着力做到“六个更好统筹”。这一全新提法引人关注,意味深长。“六个更好统筹”是用实事求是的、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分析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准确把握住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明年经济工作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

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是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基本前提。近3年来,党中央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程度保障了亿万人民的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用最小的代价实现了最大的防控效果。随着病毒变异以及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抓住这一重要时间窗口,因时因势不断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从防控疫情转向集中医疗资源着力保健康、防重症,同时不遗余力地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稳步恢复。

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推动经济韧性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我们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实现党的20D擘画的两步走战略目标,我国经济增长必须在更长时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激发经济发展潜能、夯实经济发展后劲,有效抵御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只有通过质的有效提升引领量的合理增长,通过量的合理增长支撑质的有效提升,才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是实现经济运行好转的重要抓手。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应对外部冲击、稳定经济运行的有效途径,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治本之策。就在会议召开前夕,党中央、国务院适时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为今后一个时期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支持以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内需提供了行动指南。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就是要从总供给和总需求两端协同发力、共同配合,释放总供给和总需求相互促进的巨大发展潜能。

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是促进经济回稳向上的有力保证。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五大政策体系,既沿用了过去几年宏观政策工具的施策方向和积极效应,又与时俱进布局了政策施力的新的着力点,特别强调要增强全局观,更好统筹总量经济政策和其他结构性政策的有机配合,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评估。这个全局观就要求政策落实过程中尽可能避免政策实施的“单打一”“一刀切”现象,降低相互干扰和摩擦,减少政策效应传递过程中的信息衰减,切实防止产生政策运用的合成谬误,要更加有效地发挥促进激发经济内生动力和社会发展活力的长远性、制度化的社会保障政策的作用。

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是重塑经济竞争新优势的基础支撑。这进一步表明了我们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继续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和意志。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重塑我国经济竞争新优势的基础支撑。

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是实现经济稳中向好长期态势的重要保证。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更加注重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中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贯通,坚持把发展需要和现实能力、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统筹安排的正确的思维理念和工作方法。

政策决策和制定部门与各地方执行部门只有充分理解政策意图,把准核心要义,既守正又创新,注重科学统筹,加强协同配合、切实担负责任,才能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坚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 坚定发展信心改善社会预期 纲举目张做好明年工作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系统观念、底线思维,把实践作为检验各项政策和工作成效的标准。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发展始终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20D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改革开放是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这一根本制度不动摇,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激发一切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尊重人的价值遵循社会心理预期,坚决破除束缚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一切体制机制弊端,只有这样才能持续激活我国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全社会创造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事业长足发展特别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为新征程上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坚实基础,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保持战略定力、把握历史主动,坚持科学态度,坚定发展信心,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我们相信,风雨过后必将看见最美丽的彩虹。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胡敏】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双实企业”将助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2-12-26

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体要求下,日前召开的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再次强调发展实体经济和强化制造业的发展,释放把发展放在首要任务、提振各界信心的信号,也为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经济确定了大方向。

在此背景下,不少专家认为,表明我国更加重视发展制造业,加大技术创新和要素资源向制造业有效集聚,尤其是要提升“双实企业”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做大做强“中国制造”。

所谓“双实企业”,第一个“实”,是企业自身起家于实体经济,并且是智能化转型的先行者;第二个“实”,则是企业有能力为其他实体经济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进行赋能。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孟庆斌日前在由看懂APP举办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时指出:“双实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通过软硬件的结合,也在输出管理能力和管理技巧。他们通过技术,捕捉生产线上的数据,优化生产线上的流程。联想集团、三一重工、海尔等先进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它们在推进工业互联网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在把先进的管理经验、管理技能、管理技巧向其他企业赋能输出。

实际上,长期以来,传统生产要素低成本是中国制造业形成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优势弱化,对全球低端生产环节吸引力减弱,给稳定制造业比重造成困难。因而,提升“双实企业”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经济学家任泽平日前也表示,“双实企业”可以在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中发挥引领性作用,因为它们拥有丰富的智能化转型经验,可以把自身积累的创新技术成果、对制造业场景的理解、转型的经验与能力,打造成通用解决方案,结合各行各业智能化转型的具体需要来解决问题。双实企业对于整个中国经济来说,是领头羊与放大器,对中国奔赴“制造强国”极为重要、不可或缺。

据悉,提早布局的联想集团、浪潮、海尔,是任泽平眼中双实企业的佼佼者。例如联想集团早在十多年前就从纯ODM/OEM模式脱离出来,营建自有制造能力,并逐渐进化出扎实的制造业基因。同时,联想集团还锻造了一条充满了韧性和力量供应链。2019年后,联想向新IT转型,把其具备的能力经验、对制造业场景的理解,赋能更多实体经济企业的智能化。联想作为智能化先行者,对业务高速扩张期的供应链管理有丰富的经验,帮客户例如宁德时代等提供了智能转型规划、新IT架构升级,实现终端设备统一管理、数据容灾备份、业务零中断、设备运维效率大幅提高。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王鹏也认为,当下的重点是把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企业,把数字化平台、数字化技术跟经济发展相结合,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突破点就在于“数实融合”。“就供需两端来说,数字经济于实体经济两者之间可以更好地融合和发展。一方面,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这样的传统产业需要提质、降本、增效,需要产业升级转型;
另外一方面,我国数字经济基础虽不错,但仍要提高质量。”王鹏认为,“数实融合”就得通过数字经济与实体企业融合发展。

此外,王鹏还引出“双实企业”,即本身在做实体经济,有实体经济的经验,也有数字化的经验,可以持续赋能实体经济。“双实企业”可以在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中发挥引领性作用,因为其拥有丰富的智能化转型经验,可以把自身积累的创新技术成果、对制造业场景的理解、转型的经验与能力,打造成通用解决方案,结合各行各业智能化转型的具体需要来解决问题。


专家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的科技元素

2022-12-26

日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如何理解包括平台经济在内的数字经济之重要角色?未来应怎样支持平台企业的发展?数字经济领域相关专家对此进行了解读。

谈角色:有助于贯通国民经济循环各环节

“从经济稳增长的角度来看,包括平台经济在内的数字经济是我们国家整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部部长王晓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

王晓明表示,平台经济体量大,增长空间大,带动就业多,特别是作为数字经济的主体,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稳定向上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作为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台经济经过一定阶段的治理,加之相关法规制度逐渐完善,已经具备重新焕发活力加速发展的条件,在复杂的形势下,应当发挥经济增长的带动引领作用,在国内数字经济发展和国际产业竞争中大显身手。

“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事关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构筑,有利于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推动技术和产业变革朝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加速演进,有助于贯通国民经济循环各环节。”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单志广指出,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也事关高质量发展的加快推进:有利于加速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支持消费领域平台企业挖掘市场潜力,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

“展望未来,数字技术赋能企业转型将加速推进,不仅在消费、娱乐、医疗等领域形成一批引领数字化转型的平台企业,还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处理器等领域形成若干决胜全球化竞争的创新生态系统,平台与平台的较量、创新生态与创新生态的竞争将成为大国经济博弈的新常态。”单志广分析。

谈监管:把平台经济纳入新的治理框架

至于如何发挥平台经济的作用,王晓明认为,这就需要在对平台经济的常态化监管和治理前提下,明确平台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通过正向激励加快数字经济的发展。

“常态化监管和治理就是要把平台经济纳入到新的发展轨道和治理框架中来,使其发展与我国新经济的基本制度构建更符合,与国民经济系统的不同部门更协调,与国家安全以及创新发展的大方向更一致。”王晓明说。

王晓明认为,“数据二十条”等数字经济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将为数字经济的规范、健康发展创造更加完备的制度基础。他同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快出台促进平台经济和数字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鼓励平台经济重点发展、优先发展的白名单制度,通过制度建设为平台经济、数字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单志广分析,对平台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有利于加强平台各市场主体权益保护,维护好用户数据权益及隐私权,明确平台企业劳动保护责任;
有利于构建有活力、有创新力的制度环境,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国内和国际,促进公平竞争,反对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有利于健全平台经济法律法规,及时弥补规则空白和漏洞,加强数据产权制度建设,强化平台企业数据安全责任;
有利于引导平台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基础研究,夯实底层技术根基,扶持中小科技企业创新。

对需要鼓励发展的重点领域,王晓明提出,我国当前阶段数字经济发展的重点是“数实融合”,因此应鼓励平台经济、数字经济与能源、交通、制造、农业、服务业等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另一方面,要鼓励平台企业深度参与科技创新,尤其在关键技术领域将数字科技的根基扎牢。

“同时,平台企业应把握住明年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带来的机遇,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真正在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王晓明建议。


专家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作者:王威 

时间:2022-12-26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总结了2022年经济工作,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了2023年经济工作。其中有哪些新提法、新表述?又释放出什么样值得期待的积极信号?记者采访了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副会长、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广东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海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海南省开放型经济研究院院长、海南自贸港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李世杰,看专家如何解读。

稳中求进 强化信心

明年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如何研判新一年中国经济?会议的若干表述中,有哪些值得重点关注?

徐洪才认为,此次会议表明当前我们已将工作重心更加聚焦到经济恢复上来。从此次会议和近期的一系列政策动向看,疫情防控将要逐步进入一个更趋常态化的阶段,防控措施也正在作出一系列重大调整。在作出相关调整后,我们可以把恢复正常经济秩序,从而稳增长、稳物价、稳就业被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徐洪才表示,从当前情况看,外需具有不确定性,经济企稳还是需要靠发挥内需的作用。而扩大内需的关键抓手就是消费和投资。这就需要宏观政策加以配合,为此会议也明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这体现出宏观经济政策要为稳定经济提供保障。

徐洪才认为,新一年的货币政策将主要聚焦于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融资成本。具体来看,总量政策将保持适度宽松,结构性政策方面将有一些创新。比如说,在低碳、小微企业普惠金融方面存在政策空间。而在财政政策方面,通过政府加杠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可能将成为一个发力的关键。在资金来源方面,或将通过发债或者创新政策性金融工具等手段,实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新一年的赤字率幅度也应该会有一个整体的考虑。资金的落地要聚焦一些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民生领域、高科技等相关产业要向高端转变。

李志坚认为,“稳”和提振信心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的最重要信号。

产业发展要稳,需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李志坚以广东为例说,必须充分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脊梁”作用,一是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带领制造业产业链上、中、下游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二是加快产业集群建设,对制造业脆弱“关节”进行技术攻坚,提升制造业的发展韧性和发展质量,并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培育出“广东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经济发展要稳,必须大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广东是我国市场主体规模最大、民营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两个毫不动摇”将为广东省经济发展带来利好,提振信心。在接下来的市场竞争中,广东一是要加快推进国企转型与改革,进一步调动国企在关乎国计民生战略领域的创新积极性和引领性。二是从政策、法律等方面,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公平、公开、透明的营商环境,重新焕发民营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活力和支柱作用。同时,通过发挥好国企与民企的互补作用,共同塑造广东经济的竞争新优势。

李世杰表示,明年是稳定社会发展预期,增强社会发展动力、活力的关键一年。过去三年,疫情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预期,特别是民间投资的预期有很大冲击。“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当务之急是稳定各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向预期,形成中国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广泛共识。

徐洪才关注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提及“信心”,作出了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的重大判断。会议强调,要按照党中央部署,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加强统筹衔接,有序组织实施,顺利度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不仅体现了经济决策的问题导向,也积极回应了民生关切,向市场和社会各界释放出强烈的积极信号。“对于明年的经济发展,我们应该抱有坚定的信心。”徐洪才说。

新提法 新期待

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很多,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对此,多位专家都表示,高度重视统筹,强调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一个鲜明特点。强调“六个统筹”,也意味着不要顾此失彼,而是要考虑各项工作的相互影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3年的5项重点工作任务,其中,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放在五大任务之首。专家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放在首位,是党中央从当前和长远考虑的战略之举。

徐洪才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谈到扩大内需时,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这是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一种主动选择。如今,消费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但居民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去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5.4%,但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差强人意。因此,消费回暖对促内需、稳增长意义重大。要恢复和扩大消费,增加居民收入非常重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徐洪才认为,增加收入既要持续优化初次分配格局,逐步健全再分配机制,重视发挥三次分配各自的作用,又要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

李世杰表示,中国作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额已超过100万亿,如此庞大的经济体量单靠外贸出口是拉不动的,必须坚持以国内市场为主要经济发展支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扩大内需、深化国内供给侧改革作为主要目标,依靠自身的发展动能,释放国内市场活力,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高质量发展。过去一段时间,以消费为主导的内需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但受疫情影响,社会消费是受冲击最大的领域。当然也要看到,消费也是扩大内需最有成长空间和潜力的领域。因此,要想实现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提振全社会消费,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打铁还需自身硬。”我国经济发展,以及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毫无疑义都要建立在自身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扩大的基础上。我们应立足于国内消费市场的启动,进一步通过扩大开放用好国内国外双重资源,包括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资源,依托海南自贸港等国内自贸试验区深化规则对接,开发国内国外市场,从而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逻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及了“产业政策”的相关内容。这一表述此前出现较少,受到各界普遍关注。

徐洪才认为,会议提出“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安全”这个关键词值得关注。会议还提及“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这些表述都是互相连贯的,意味着产业政策将向特定方向倾斜,重点资金也将在这些方面加大投入。在新的一年,可以预期的是:一是将在科技、创新等方面会有相应的政策倾斜;
二是在民生领域会有相应的政策倾斜。

李世杰认为,过去的产业政策通常以补贴作为主要政策着力点,但随着我国进一步深化规则、规制、标准等对接,强化与国际各经济体之间的区域经贸合作关系,就需要重新思考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如何协同的问题。海南自由贸易港已率先推动全面落实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就是有益的探索。我们要认真思考产业政策真正应该发挥作用的领域和层面,让产业政策更多地保持在宏观调控层面,扩大功能性、普惠式的产业政策,而不要轻易对市场主体使用直接的补贴政策,也要避免差异化的产业补贴政策,以免导致有违市场公平竞争的现象。


解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丨聚力重点产业链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2022年12月22日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提出“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等具体举措。

业内人士指出,会议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部署,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统筹补短板、锻长板,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实现产业升级发展,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着力补强

产业链薄弱环节

近几年受多重因素影响,保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遇到挑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至关重要。

会议强调“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对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作出具体部署,要求“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

“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关键是要以守正创新方式办好自己的事。”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接受新华社等媒体记者提问时表示,我国拥有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潜力最大的内需市场,制造业规模占全球30%,是全球制造业的重要枢纽。这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坚强保障和最大底气。要坚守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这个根本,把各方面的优势和活力真正激发出来,抓紧补短板、锻长板,努力做到更好生存、持续发展。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郝伟伟认为,在全球产业链格局加速重塑的背景下,加快补足关键短板、强化薄弱环节,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及抗风险能力的必然选择。要面向工业基础领域,以及高端医疗器械、航空发动机、高端芯片等重点产业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应用牵引、整机带动,提高产品质量、性能和可靠性。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区域间高度协同化。

开辟引领

未来发展的新赛道

“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会议还提出要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说,对于传统制造业,关键是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升竞争力,使得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更加坚实。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是加快前沿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开辟更多引领未来发展的新赛道。

“明年要继续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任务,顺应消费和产业‘双升级’的需要,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加快攻克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核心技术,增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郝伟伟说。

数字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9.8%。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数字技术正在广泛地向各个产业、各个领域渗透和融合,深刻地重塑和改变产业发展模式和竞争格局。”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工业室主任付保宗说,要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深化数字技术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渗透。推动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加快新业态新模式的场景应用,壮大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互联网医疗等数字产业,进一步激发和培育发展新动能。

推动“科技-产业-金融”

良性循环

值得一提的是,会议提出“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在北京交通大学中国高端制造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朱明皓看来,我国产业政策正加快向强配置、重协同、促优化的方向转变,从而激发广大企业形成内生发展动力,主动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不过当前,金融、科技、产业的脱节问题仍然存在。

“根据会议的部署,下一步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链、金融链与产业链的高效适配,构建融通创新循环生态。”朱明皓说,要梳理当前急需攻关、提前布局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清单,构建自主、协同、开放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系,避免创新资源投入浪费、产能过剩、低端竞争等问题。以产业为牵引增强金融主动供给,拓宽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升级、现代服务业和数字经济等支持力度。

郝伟伟认为,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下一步要围绕关键技术领域开展科技项目攻关,促进关键技术、人才、资本等多种要素的相互驱动。整合“政产学研用”等各方面资源,探索形成龙头企业、配套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


更加突出稳增长 首要任务扩内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2022-12-20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京举行,会议部署了2023年经济工作,强调明年要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同时提出六个“更好统筹”。我们认为,此次会议更加突出稳增长基调,推动经济运行好转的决心明确。其中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预计将成为未来中长期的政策主线。

从宏观政策看,会议在“加大力度”的说法上突出“协调配合”。货币政策强调精准有力的同时加回“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表述。而有同样措词的2016 年、2019 年、2020 年和 2022 年,均是货币政策相对宽松的年份。我们认为明年央行仍将保持流动性相对宽松以支持实体经济复苏,但主要手段集中于各领域再贷款、再贴现、PSL 以及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以及“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显示明年财政将维持在一定强度,我们认为明年广义财政支出赤字可能与今年维持平稳,但财政的发力方式有望发生变化:去年底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实施新的减税降费,而明年“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预计成为积极财政的三个着力点。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放在明年五大任务之首,指出“要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提升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近期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也显示扩大内需不仅仅是明年也是未来长期的政策导向。从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来看,“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以及“着力消除制约居民消费的不利因素”,明年扩消费的优先级高于扩投资。

风险提示:本材料由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提供,为客户服务资料,并非基金宣传推介资料,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基金管理人依照恪尽职守、诚实信用、谨慎勤勉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财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投资于权益类基金存在较大收益波动风险,完整业绩见产品详情页。投资人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 在全面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费率结构、各销售渠道收费标准等情况,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以及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审慎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品种进行投资。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重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哪些信号?万字最新解读来了……

2022-12-20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关于明年经济工作重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一系列重要定调。那么,本次会议释放出哪些重磅信号?后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走向?对市场有哪些深远影响?透露了哪些投资机会?

多家基金公司表示,重磅会议释放多重积极信号,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明年财政政策强调“加力提效”,货币政策强调“精准有力”,对2023年A股市场更有信心,从投资机会来看,短期可从稳增长预期来找方向,消费、房地产、高端制造等值得关注,长期看从高质量发展思路去寻找方向,新能源、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被提及。

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重磅会议释放多重积极信号

此次会议最关注哪些内容?不少基金公司提出“发展”、“稳”、“安全”等关键词。

汇添富基金表示,近期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3年整体经济工作做了详细部署,整体来看会议释放了“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这一明确信号。从会议通稿来看,最大的变化体现在:

一是客观阐述了当前市场预期偏弱的情况,同时也强调了要提振信心。本次会议延续了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需求收缩、供给冲击以及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表述,但是也提出了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这一表述值得高度关注,显示出明年经济建设将成为重中之重,而且首先需要提振市场信心,推动2023年经济工作开好局。

二是对于前期出台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市场高度关注明年如何扩内需。本次会议明确提出明年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并继续发挥具有乘数效应的政府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相关重大工程。

三是从房地产表态来看,给出了未来一段时间政策支持的方向,特别是“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地产企业风险以及推动房地产企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等表述值得重视。

综合来看,本次会议显示明年政策将加大支持经济增长的力度,“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将会有更多措施出台,促进经济增长。这些后续要出台的措施值得持续关注。

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表示,本次会议释放了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突出了市场的基础作用,将长期的高质量发展与短期的稳定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为2023年经济稳步回升奠定了基础。

本次会议最大的变化是提出了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的全方位的管理方式,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与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并没有传递毕其功于一役的短期思维,更强调现代化发展的战略与战术的配合,这是现代化管理的应有之义。这是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和作用清晰划分、共克时艰的有力举措,对于长期的稳健的经济和社会运行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预计2023年增长目标在5%左右,赤字率、专项债额度均会上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继续使用,货币政策基调不变。会议要求从稳定市场信心入手,统筹做好重点工作:居住、新能源车、养老等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中之重;
产业政策围绕20D要求,着力提升供应链韧性和安全;
坚定“两个毫不动摇”,加大开放力度;
着力保交楼、促融资、稳主体、稳信心,坚决防范和化解房地产等领域的经济金融风险。

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则谈到,继续坚持"房住不炒",这表明中央对房地产态度总基调没有变化,也意味着2023年不会对房地产出台强刺激政策。今年房地产行业相对低迷,前11个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近10%,再考虑到对上下游的影响,房地产已经成为今年经济增长的一大掣肘。但即使房地产行业面临困难,决策层也没有再次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当前的政策目标依然是支持房地产业向新模式平稳过渡,大方向上延续“托而不举”。但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了"支持刚需和改善住房",这是对于“房住”的政策微调,明年依然值得期待。

广发基金表示,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发展”和“稳”出现的次数在2021年的基础上继续增加,依然为第一和第二大关键词,“安全”首次成为第三大关键词。值得注意的是,“稳”字出现次数为过去10年最高,政府稳增长的态度明确。关于经济形势,会议定调延续了“三重压力”的表述,但同时强调,随着各项政策效果显现,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要坚定信心。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提振信心成为明年经济工作“纲举目张”中的“纲”,会议表态积极,随着政策发力,明年的经济环境大概率将有所好转。

南方基金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彰显稳增长诉求。第一,对2023年增长目标表述积极,延续12月政治局会议“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提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的总目标描述与12月政治局会议保持一致。12月政治局会议是2019年以来,首次提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并附加“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体现出对2023年的增长诉求积极。

第二,对明年经济恢复预期乐观,“六稳六保”转“三稳”。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后,2019年开始提“六稳”要求(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对2021年提出了“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第三,2023年,总目标的描述中,“六稳六保”调整为“三稳”: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体现了对2023年经济内生修复动能的乐观态度。

平安基金权益投资总监李化松表示,本次会议最重要的意义还是对于信心的提振。和2021年经济工作会议相比,更加聚焦于经济发展和对于民营经济的支持。过去一段时间,因为内外部因素的干扰,市场对于“两个毫不动摇”和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信心,产生了一些疑惑。

但是中国经济在内外部冲击下,虽然短期的利润表有些受损,但是资产负债表没有变差,居民的储蓄率提升,制造业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持续提升。本次会议的召开,应该会有力提振市场的信心。我们关注后续会有相关的举措出台。

汇丰晋信基金宏观及策略师沈超表示,本次会议最重要的变化是政策重心将从供给侧转向需求侧,从过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转变成“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在欧美经济面临衰退的2023年,外需边际走弱或难以避免,扩大内需将成为明年稳经济的重中之重。

国泰基金表示,2023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三点值得关注:

一是,决策层对于明年经济充满信心。尽管会议强调当前经济“三重压力”仍然较大、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但还是明确指出“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要求各单位“努力实现明年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二是,政策设计更加注重协调配合。今年的会议强调“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布置了“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五大类政策的重点任务。同时,会议还提出了六个“更好统筹”,明确不同经济工作的平衡问题。

三是,政策给予了市场经济更大的活跃度。本次会议共提及11次“支持”,为近10年来最多,惠及平台经济、新兴产业等多个方面。将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当作五大工作之一来抓,并提出让国企“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的目标。施政逻辑明确强调“注重围绕市场主体需求施策”。

海富通基金研究部表示,第一,对未来形势的判断:依然是三重压力。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

第二,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第三,明年经济工作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天弘基金表示,大力提振信心,是本次会议最大的超预期之处,会议明确提出“要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并对明年经济发展给出了明确预判“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这在以往是很少见的。会议同时强调“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整体而言,这有助于显著提振市场各方主体对于明年经济发展的信心。

中信保诚基金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5个坚持”的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两个毫不动摇”、“对外开放”、“法治”,均意在提振民企、外企信心。重申政治局会议的2023年经济工作目标和原则,明确稳增长,市场预期2023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为应对“预期转弱”,提出深化改革开放、提振市场信心,也指向民企、外企。为应对“供给冲击”,提出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见产业升级、强链补链仍是重要抓手。为应对“需求收缩”,提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优化疫情防控,助力于修复消费场景和消费主体信心。

总体基调与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近,但预计2023年政策效果可能好于2022年,原因:1)2022年二季度、四季度的低基数;
2)防疫、地产调控等约束条件的统筹优化。而这些均指向盈利预期修复和风险偏好修复,或可关注疫情高峰释放后市场主体行为的变化和政策应对。

2023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抓手:1)扩大内需:不仅要恢复,还要扩大,刺激意图明显,住房改善或带来向上弹性;
2)现代化产业:围绕“安全”,面向全球产业分工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创造就业的平台经济,有较大的边际变化;
3)“两个毫不动摇”、吸引和利用外资,都是为了提振民企、外企信心;
4)防范化解房地产带来的重大经济金融风险。

万家基金宏观分析师喻坤表示,经济内外部仍存压力,核心是提振信心,改善预期。会议指出经济面临的内外部压力仍然较大,内部是去年持续至今的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与此同时,“外部环境动荡不安”,应该是指欧洲地缘政治、海外高通胀和未来的潜在衰退风险、以及中美竞争等影响。在此背景下,会议指出,2023年经济工作“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可以看出,政策的核心取向是推动经济回归潜在增速,以及促进市场信心加快恢复。

德邦基金表示, 2022年经济工作会议的如期召开释放了积极信号。当前国内经济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叠加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经济受影响程度加深。但长期来看,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市场的主要关注点会集中在明年的政策发力方向,扩大内需已经成为发展经济的首要任务。

此外,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表示,最大的信号就是要提振市场信心,会议多次提出要提振市场信心,如“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两个“毫不动摇”要是给予民营企业信心。

此次会议制定了五大任务,其中第一大就是抓内需,将“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会议重点提到了将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作为主要抓手。

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货币政策“精准有力”

谈及接下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汇添富基金表示,从宏观政策的表述来看,不管是前期12月6日的政治局会议,还是12月16号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提出“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明确指出,“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增强全局观,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这显示出明年宏观政策更多是发挥组合拳的作用,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同组合中寻找实现经济复苏的最优解。对于接下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我们认为:

一是财政政策将保持积极,从2021年的“提升效能”转变为“加力提效”,显示出财政支出仍会保持必要规模,但未来政策倾斜方向有望更加突出。财政政策既强调在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上实现组合优化,也强调了财政可持续性。因此明年有望继续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规模,在财政使用方向上有望将更多向扩内需、产业安全和科技自立等国家战略支持的方向倾斜。

二是在货币政策上,强调“稳健”,再提“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相比2021年,将“灵活适度”的提法调整为“精准有力”,显示2023年货币政策工具将进一步发力,我们也深刻认同央行刘国强副行长“总量要够、结构要准”的货币政策表述。从目前房地产行业、地方政府债务和中小银行等流动性风险仍未充分化解的背景下,货币政策有望保持稳健偏宽松的格局,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形成合力,推动经济快速复苏。

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表示,财政政策是积极的,预期将会合理提升财政赤字,通过专项债、财政贴息等方式,增加财政结构性的支出,特别是对传统制造业技术升级方面、居民消费恢复和扩大的支持上。同时,财政政策的积极也将是克制的,财政扩张的主力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方面,主要保障财政的可持续性和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可控。

货币政策是稳健的,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是主要的内容,总量上并不会出现2022年过分宽货币的情况。信贷政策是结构性的,主要是促进科技、产业与金融的良性循环。同时,货币政策还需要在处理风险方面留有余地。

南方基金表示,对财政政策的描述强调“保障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且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继续强调“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边际上没有出现市场预期的放松。因此预计2023年财政赤字率目标和新增专项债额度不会过于激进,赤字率目标有望小幅抬升至3%,专项债额度约4万亿,但准财政工具的使用规模将根据经济实际情况具备较大的灵活性,稳增长的同时坚持高质量发展。

汇丰晋信基金宏观及策略师沈超表示,2023年财政政策强调“加力提效”,整体仍有望保持积极。2022年财政政策重点是“减税降费”,2023年是则强调“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通常来说,财政贴息一般会与产业政策结合,比如设备更新、技术改造进行贴息扶持。

货币政策表达为“精准有力”,预计明年货币不会大水漫灌,但仍会保持相对宽松的流动性。同时更多配合财政政策,进行精准的结构性扶持。

国泰基金表示,今年会议对财政政策的定调是“加力提效”,与2021年的“提升效能”和2020年的“提质增效”相比,把“加力”置于“提效”之前,说明政策重心明显向着加大力度的方向倾斜。

今年会议对货币政策的定调是“精准有力”,与2021年的“灵活适度”和2020年的“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相比,货币政策更强调其结构功能。同时,本次会议重提“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但同样重提的还有“两个稳定”——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和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这或许意味着数量宽松政策的概率有所下降,未来货币宽松的重心或转向价格型工具。

海富通基金研究部表示,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的安排,接下来预计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

万家基金宏观分析师喻坤表示,财政政策要求进一步加力,狭义和广义赤字均有加码空间。财政政策要求“加力提效”,较前两年的表述最大的变化是要求“加力”,这意味着明年财政政策力度在今年基础上仍有提升空间。从具体措施来看,会议弱化了“减税降费”,而更强调“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发力重心更偏向支出端,预计赤字率可能有所上调,同时专项债预计维持较高规模。财政贴息贷款也有助于增强为实体降成本的效果,属于货币财政协同发力的举措,预计明年进一步扩大使用。

此外,政策性金融机构预计也将构成广义赤字的发力重心。货币总体基调变化不大,边际上更强调精准。货币政策强调“精准有力”,变化在于边际上更强调精准,但同时力度仍然会维持,这意味着货币总体偏宽的取向暂时也没有变化。流动性基调不变,仍然是“保持合理充裕”。

中信保诚基金表示,积极财政:提高赤字率、运用专项债、财政性金融工具维持中央财政支出力度,通过转移支付化解地方财政压力。稳健货币:预计配合财政政策为主,努力维持出口下行环境下的汇率稳定,以及地产风险暴露期的金融体系稳定。

德邦基金表示,会议强调财政要“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货币政策更强调要“精准有力”。“精准”说明未来会更多的结构化货币政策出台,“有力”则是政策托底信心的反映。表明明年财政政策将会加力,货币方面继续保持流动性充裕。

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增长的决心更强,2023年稳增长再度升温,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将有力推动经济修复。

平安基金权益投资总监李化松表示,与国外经济体相比,中国的宏观政策整体偏紧。接下来整体的政策空间预计相对较大。对于财政政策,我们目前的政策空间还比较大,未来发力空间较大。对于货币政策倾向于温和货币、宽松信用的政策组合。

此外,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2023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将持续发力,预计明年赤字率会小幅提升,政策性金融工具也会继续投放。但也应看到,明年的核心矛盾在于消费,因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不是无限度的,而是要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债务风险可控。

提振市场信心

2023年A股表现可期

不少基金公司投资人士认为,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带给市场以信心,众多人士坚定看好A股中长期投资价值。

天弘基金表示,与过往相比,此次会议最值得关注的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大力提振信心,这也是本次会议最大的超预期之处。对于资本市场而言,信心的大幅改善和增强预计对于A股市场会有较为直接的正面影响,投资者对明年经济基本面的预期将显著增强。

其次,是外需下行背景下着力扩大内需。中国经济至关重要的托底性力量居民资产负债表依然稳健,当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消失,勤劳的中国老百姓积攒下来的购买力值得期待。对应到资本市场投资,需要关注不同消费行为的修复顺序。明年经济发展的另一个着力点是加大投资,2022年基建增速比较强劲,2023年预计还能够保持在一个相近的中枢之内,基建增速仍会比较强劲。

最后,是毫不动摇支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这方面预计未来会有相关的产业政策出台,对于资本市场的相关领域如信创等,也或许会存在相应的投资机会。

天弘基金表示,在政策重心重回经济增长、疫情扰动持续降低、房地产融资环境明显改善等多方积极因素共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将不断增强,中国经济增速将持续回升。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利好令A股的战略投资机会进一步凸显,2023年A股表现可期。

“还是增强市场对于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信心,因此将会修复市场的风险偏好水平,将有望促进国内外长期资金的回流。” 平安基金权益投资总监李化松更是乐观表示。

汇添富基金表示,首先,经济定调更加积极,促就业、增收入、提信心是重要发力环节,扩内需则是明年经济复苏的重要抓手,这些都将直接利好股市的分子端修复,明年全A盈利周期有望逐步企稳向上,因此,会议的积极定调无疑将对市场信心形成重要的提振作用。

其次,本次会议对今年市场的各项制约因素都针对性地予以了积极回应,一则在防疫领域重申防疫政策将持续优化,着力消除制约居民消费的不利因素;
二则在地产领域强调保障地产合理融资需求,化解信用风险,支持刚需与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地产发展迈向新常态;
三则在平台经济领域,延续监管但侧重常态化,同时强调要支持和发挥平台企业在模式创新、创造就业和国际竞争中的优势。这些都将引领消费、地产、互联网等产业迈向疫后发展新阶段。

此外,在产业投资领域,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并强调高质量发展,兼顾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这也意味着我国产业链现代化将加速推进,能源、粮食、矿产安全保障力度将进一步提升,核心技术突破和关键部件研发也将获得更多政策支持。

汇丰晋信基金宏观及策略师沈超也表示,本次会议显示明年国家对稳增长的信心明显提升,有利于提高市场对疫后经济回升的信心,提高市场的风险偏好。目前市场风险溢价处于高位,源于市场信心仍不足,看好后续市场信心提升带来的风险溢价回落,市场有望实现估值修复。

“不管是制定政策,还是强调未来政策方向,本次会议都格外强调‘信心’。从结果来看,本次会议所提出的各类举措及具体力度都将使得市场对于明年经济增长抱有更强信心。换言之,本次会议的积极信号将有效提振市场的风险偏好。”国泰基金相关人士表示,对于平台经济、国企改革、自主可控等长远问题上的定调,也使得受益行业的发展前景更为明确。这将有助于市场对相关行业及公司进行价值重估。

广发基金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振信心,政策稳增长态度明确。政策稳中求进,经济预期改善有望推动权益资产上行,市场整体的风险偏好和盈利预期有望得到提升。考虑到当前A股估值处于较低位置,明年A股或将受益于经济复苏带来的支撑。

海富通基金研究部认为, 总的来说,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点包括:一是,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包括对于经济增长的要求、对于房地产和平台经济政策的转变、两个“毫不动摇”等,有利于提升风险偏好水平。二是,目标明确,推动经济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三是,政策重点的转移,从供给侧转变为需求侧,扩大内需,依靠消费和投资。我们预计2023年的宏观政策是扩张性的,以多种方式和渠道积极扩大内需。

而诺安基金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策精神的贯彻执行,将在提振消费以及地产周期企稳方面起到尤为亮眼的效果。随着病毒新毒株自身特点的变化防疫政策也随之优化调整,疫情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有望逐步消退、后续随着复工复产逐步推进、以及后端医疗保障工作的逐步落实和完善,有望持续提振内需。平台经济、民营经济以及外资支持力度的加强,或有利于调动各方市场活力、提振市场信心,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往前看,政策落地的力度及节奏、以及疫情影响消退的具体节奏仍需持续关注。

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一是,高质量发展将是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政策的主基调,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步入康庄大道,这一战略不因短期的扰动而改变。二是,“两个毫不动摇”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基本原则,企业家精神将成为创新的核心动力。三是,政策管理的系统化更加明确,宏观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弱化。

而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表示,本次会议定调较为积极,其中提到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努力实现明年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因此,明年我国实现较好的经济目标可能性很大,这将给投资者带来信心。

德邦基金认为,从定调上看,明年经济复苏企稳是大概率事件,当前权益市场最重要的行情基础就是经济走强的预期。目前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后的短期冲击只是暂时的,防控政策调整带来的长期正向影响大于短期冲击。明年国内经济面临低基数效应,随着政策密集出台助力经济发展,国内经济将逐步回归潜在增速水平,企业盈利有望持续改善。

沿着稳增长预期寻找方向

大消费、房地产、高端制造被看好

究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透露了哪些投资机会?不少人士认为短期可从稳增长预期来找方向,消费、房地产、高端制造等值得关注,长期看从高质量发展思路去寻找方向,新能源、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被提及。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基调来看,2023年我们坚定看好中国权益市场。” 汇添富相关人士表示,随着“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这一政策回暖基调将持续提升风险偏好,疫情防控放开顺利推行假设下分子端企业盈利也有望持续改善。从细分方向来看,未来更看好消费复苏和高端制造业这两条主线。

一是随着扩内需远景规划出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指引下明年消费复苏有望成为市场的投资主线之一。目前来看,尽管短期疫情防控放开后可能对经济产生扰动,但看长一些消费出行等链条复苏有望持续。一方面,疫情防控三年以来形成的消费低迷预期有望扭转,未来一段时间有望出现多个细分行业的陆续复苏。另一方面,从中长期来看,扩内需政策规划到了2035年,显示出未来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内需动力,这构成了投资消费板块的中长期逻辑。

二是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来看,不仅重视“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也提出要“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这显示出中国未来既要稳固当前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领域,特别是传统制造业相关具有全球优势的产业,也要积极参与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未来新兴制造业的全球产业链分工。这意味着包括传统优势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相关的高端制造业仍将是市场关注的主线之一。

汇丰晋信基金宏观及策略师沈超也认为可重点关注三方面机会。他具体分析,“促消费”相关的消费板块投资机会。会议强调“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消费将成为明年政策扶持的重点和稳增长的核心。“保交楼”相关的地产链机会。会议强调房地产平稳发展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支持。“保安全”相关的自主可控板块机会。产业政策强调发展与安全并举,产业安全将成为明年政策重点扶持方向。

消费被不少投资人士看好。平安基金权益投资总监李化松就表示,“消费方面,可能是2023年很重要的方向,包括居住消费、新能源汽车消费、养老消费等方面。科技创新方面,核心软硬件的自主可控也会是重要方向。”

广发基金表示,结构方面,消费和自主可控短期内或相对受益。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明显的变化是拔高了消费的重要性,把“扩内需、扩消费”作为明年的第一大要点。近期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也对如何扩消费作了系统性规划。后续可进一步关注政策具体落地情况。

此外,历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会大力强调发展科技产业、高新产业、高端制造产业等,但每一年的侧重点又略有不同。今年重新强调“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自主可控又重回最中心,跟随国家安全的大主题,重要性被抬至新高度。具体而言,沿“发展和安全”并举的角度进行配置,其中顺周期的食品饮料、医疗服务等方向将受益于人员流动以及经济活动的修复;
而能源安全、自主可控相关的新能源和科技板块也有配置价值。

国泰基金也认为,从整体来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建立了一个稳定且积极的政策预期,政策预期趋稳将提振整体风险偏好,惠及权益市场。此外,稳增长对于分子端将形成强大支撑,而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将使得分母端保持稳定。

从具体主题来看,会议的积极表态众多,关注四个方向:第一,扩内需中的消费。消费将迎来一轮自然复苏,考虑到会议格外重视收入增长所带动的消费改善,与居民消费升级换代相关的行业将因此受益。

第二,受益于地产政策优化的,包括金融、地产和地产后周期消费。

第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新动能,不论是突破卡脖子技术,还是在新能源等领域占据世界领先地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仍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关切,也将是政策持续发力的重点方向。

第四,国企改革。会议对于国企持续改革,并向市场化经营转型的态度十分清晰,优质国企的业绩表现或带来国企价值的重估。

海富通基金相关投研人员表示,影响今年股市的“内滞外胀”的核心变量均发生显著变化。内部,此前核心矛盾是外需下行背景下的内需不足问题。近期房地产等政策均出现根本性转变,从预期阶段进入政策落地之后的现实验证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2023年的政策方向为扩大内需,重点在消费和投资。

“随着国内稳增长政策发力,流动性保持宽松,中国率先复苏仍是大概率事件。由于国内外不确定性均有望降低,预计市场将有较为明显的机会。”上述人士表示,风格上,短期成长性价比较高,以新能源、光伏、储能、风电、军工等为代表的主要细分行业的成交额占比及换手率均回到阶段性低位,性价比逐步提升。消费领域,考虑到最近三年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逐步走向低位,储蓄率不断上升,一旦疫情等因素有改善的预期,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复,预计消费领域有望反弹。

中长期风格与行业的观点,在经济增长中枢没有显著上移或者下行的背景下,科技制造方向中小盘占优的情况或仍是常态。若经济修复预期改善,则风格或切换至价值。

港股方面,分母端和分子端均迎来了边际改善。分子端,中国的房地产等政策进一步优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稳增长,经济预期存在修复空间。分母端,美国CPI连续低于预期,美联储紧缩退坡,港股估值端的压制出现明显修复。预期港股将迎来修复,结构上看好互联网、金融地产、地产后周期等。

中信保诚基金则表示,看好困境行业的政策转向,第一是房地产。预计政策出发点可能是防风险,但如果防风险需要行业的适度扩张,相应的需求侧政策仍需要追加出台,这些或将边际更利好金融、地产产业链。

第二是平台经济。政策出发点可能是吸纳就业,因此需要平台经济的适度扩张,关注后续绿电案例、以及常态化监管规则,这些将边际更利好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平台经济。

第三是制造业改造升级:1、内涵从战略新兴产业延伸到传统行业;
2、核心技术和零部件重点支持;
3、如获得财政性金融工具、新型举国体制等政策支持,或有望边际更利好通用机械。

德邦基金也认为投资机会主要集中在地产、投资、以及安全三大方向。在扩大内需上将会有更多投资机会,其中以住房、汽车为主。会议明确提及将住房改善定义为一种消费,支持刚需住房,对于地产板块的表态偏乐观。而制造业方面,狠抓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技改设备、资本开支或是重点方向。对于平台经济的表态也更加积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传统能源问题将再度平衡,增加传统能源的供给,保障能源安全。

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认为,行业选择上,沿着稳增长预期和20D报告寻找方向,有三条主线:一是基建链条,钢铁、建材、工程机械、建筑,二是消费,食品饮料、社会服务、商贸零售,三是科技成长:汽车、电力设备、军工、电子。

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表示,明年抓内需是首要工作,这包括消费和投资两项。由于消费占我国经济总量的比例更大,如果消费能更快的恢复,经济的弹性会很大。我们预计,明年在刺激消费方面会出台一些政策,如地产需求端的政策继续松绑,汽车、家电等方面也可能会出台一些鼓励政策等。

而招商基金相关人士表示,政策当前对于明年经济需求侧“稳增长”诉求提升,此为较今年基本面边际变化比较大的方面,除了长期导向的投资机会外,需要继续重视明年“稳增长”带来的相关投资机会。虽然扩内需首提消费,地产仍是核心,地产产业链在博弈波动后仍有一定机会。后续可考虑将投资逻辑链条从政策预期驱动逐步转向业绩兑现。

“从长远布局看,高质量发展将是投资的不二法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和新兴产业,特别是独立自主的产业链安全,这些产业主要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领域,布局时需要均衡。”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表示。

魏凤春还认为,房地产经过重组后,或将会在房住不炒的大基调下加速向公用事业转化,从而具备长期获取红利的价值。短期看,消费的恢复和扩大,可以根据估值修复的程度进行投资。此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也需要重点考虑。

权威专家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2022年12月19日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2023年经济工作。如何看待未来中国经济走势?各类政策如何更好协调发力?怎样纲举目张做好明年经济工作?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2022—2023中国经济年会上,多位权威专家结合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明年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说,尽管今年经济增长与年初的预期目标存在差距,但其他多项指标较好完成,一些面向未来的结构性指标更有突出表现。预计全年经济总量将超过120万亿元,脱贫县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和出口量世界第一,粮食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国际收支状况良好,国家外汇储备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

展望2023年,韩文秀表示,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资源要素条件可支撑。“明年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他进一步分析道,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将给经济恢复发展带来重大积极影响;
基数效应也将对明年经济数据形成一定支撑。

他表示,从一个完整过程看,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将产生类似“J曲线效应”,即短期会对经济运行造成扰动,但全年是重大利好,预计明年上半年特别是二季度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会加快恢复,经济活力会加速释放。“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推动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说,2020至2021年,居民消费平均实际增长率仅为4.4%,主要是受到疫情冲击的影响。居民消费亟待恢复,发挥好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

“明年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同时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有利于恢复消费,扩大内需,从而有利于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宁吉喆说,相信在着力扩大内需等各项政策的作用下,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明年我国经济一定会迎来整体好转。

各类政策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会议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

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分析,加力主要体现在: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专项债券、调度资金等,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
合理安排赤字率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确保政府投资力度不减;
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

提效主要体现在:完善减税退税降费政策;
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持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
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与撬动作用;
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深化预算绩效管理;
持续创新和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注重加强与货币、产业、科技、社会政策协调配合。

会议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

“简单概括就是总量要够、结构要准。”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说,总量要够,就是货币政策力度不能小于今年,需要的话还要进一步加力。既包括更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也包括保持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资金价格维持合理弹性,不大起大落。结构要准,就是要持续加大对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要继续落实好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

更好统筹各类政策,要坚持系统观念和实践标准。韩文秀表示,各方面都要增强全局观,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及时发现和调整政策执行的偏差,清理和废止有悖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

纲举目张抓好重点工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位列各项工作之首。

宁吉喆表示,着力扩大内需是推动经济运行全面好转的当务之急。针对总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积极恢复接触型、聚集型、流动型消费,巩固和恢复吃穿用等基本消费,培育和扩大线上线下结合、“互联网+”、绿色低碳等新型消费。

会议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部署。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表示,明年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任务包括,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科技创新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会议指出,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前几年曾经出现过民营经济退场论,近一段时间也曾出现一些不正确的议论,对‘两个毫不动摇’,党和政府的态度是鲜明的,立场是坚定的。”韩文秀说,“我们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韩文秀表示,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要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办实事、解难题,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要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恪守契约精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会议对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作出部署。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认为,扎实做好吸引和利用外资工作,首先是要牢牢抓住改善营商环境这个“牛鼻子”,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深化国内相关领域的改革。

谈及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韩文秀表示,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是重中之重。“房地产业链条长,涉及面广,对经济而言既是动力源,也是风险源。”

刘国强表示,在不偏离“房住不炒”定位之下,要以稳民生为落脚点,以稳市场主体为重要抓手,优化金融监管制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20D精神的开局之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韩文秀表示,我们要坚定信心,奋力拼搏,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以高质量发展新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全方位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2022-12-19 

董琦 宏观首席分析师

本次会议对于市场而言主要是印证了2023年的政策方向,超预期的内容相对有限,很多亮点集中在具体产业政策上,在提振信心的举措和制度改革的表态上超出市场预期。

会议解读主要谈三点:

一是会议的积极信号:

(1)总体定调对明年经济工作和信心恢复的重视程度有明显提升。

通稿两处提到稳增长,要求确保2023年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从词频角度也能感受到,近三年的会议中,这次对经济强调的频率是最多的。

(2)2023年政策协调配合会更加合理高效。这一次通稿的布局谋篇有一个显著变化,在过去几年的经济工作会议通稿中,通常将主要任务与相关政策放到一起进行展望。例如,2021年分别在宏观政策、微观政策、结构政策、科技政策、改革开放政策、区域政策、社会政策七个方向将主要任务和政策目标一同给出。2020年的会议通稿中,并没有具体按照具体政策领域进行明确任务部署。但是2022年的会议通稿,在经济工作要求上首先提出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并且将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五个领域政策目标单独集中给出,已经开始体现出机制体制变化的迹象,政策打架的情况会大幅改善。等到明年两会有更具体的政策细节落地。

二是明年经济工作具体可以概括为三个大的方面:

(1) 风险应对方面,主要在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两个领域,集中在传统经济。整体讲求“稳”,地产整体的定调我们理解为“以稳为主,稳中有升”。房住不炒在20D报告中已经列明,后续保交楼、化解头部房企风险之后,向新发展模式过渡。这个过程中,我们认为需求和供给的政策都会继续支持地产行业修复。此外,在债务风险应对中,基础设施投资依然围绕“十四五”重大工程。统经济领域的政策力度在2023年,将处在一种介于“托而不举”和“大搞刺激”之间的状态。核心的增量刺激不在传统投资领域。

(2) 高质量发展是主线,政策刺激的主要方向。在产业和科技政策部分,会议强调发展和安全并举,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锻造双碳领域新的产业竞争优势,科技自立自强,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对于具体任务安排中,会议提及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涉及科技、能源两个领域:(1)攻关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2)重要能源增储上产和构建新型能源体系,(3)大力发展数字经济,(4)对前沿技术进行强调(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我们预计,后续增量刺激将主要集中在高质量发展主线。

(3) “提振信心”上升到重要高度。会议多次强调信心问题,对于自身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对于经济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具体有三个抓手:(1)对平台经济定调全面转换,“引领发展”、“在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我们前期强调在“资本无序扩张管控”收尾后,平台经济的政策利好将开始出现,当前整体定调变化已经开始为后续行业更加积极健康地发展进行铺垫。(2)强调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力图改善营商环境预期。会议提及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可以期待“三中全会”的积极信号。(3)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加大外商权益保护。整体而言,在上述提振信心的要求下,我们认为2023年很难出现紧缩性的产业政策与抑制性金融政策,政策信号更偏向于引导微观主体提升信心。

三是对短期政策和经济的看法,2023年的经济增长主要在于内需发力,消费被摆在优先位置,非常具体的提到了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投资其次,主要是重大工程以及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相关的制造业投资(科技、能源)。在这种格局下,传统政策财政和货币短期都不会收紧,二者都会保持对市场的友好状态,但是很难指望有大幅度的政策宽松和加码落地。向后看,我们觉得到两会前,核心问题在于疫情应对和各项中长期战略落地的细化,特别是围绕本次会议中重点的消费、科技领域还会不断有政策吹风。同时,对未来一个季度的基本面,我们更加谨慎,今年经济增速达3%的难度比较大,但意味着明年政策推进力度会更大。

方奕 策略首席分析师

政策基调突出统筹发展,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会议强调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财政政策方面: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推动财力下沉。我们认为,2023年财政支持力度将稳中向上,政府端(尤其是中央政府)杠杆率有望提升。货币政策方面:继续保持“稳健”表述,并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我们认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叠加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经济修复正在途中。

“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意味着政策重心正在发生转变与优化,由内需主导与推升的经济与市场将成为投资的关键线索。1)内需缘何如此重要?中短期视角:海外衰退隐忧渐起,出口支柱有所承压。长期视角下,大国博弈、逆全球化加剧,倒逼对外依赖度降低。2)如何看待内需对市场的意义?过去来看,供给侧改革因时而生,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产能过剩局面,并推动利润结构向上游集中。从盈利分配与估值的角度来看,全A非金融板块的PE和中下游企业盈利占比呈现典型的正相关关系。尤其是在2020下半年以来,受成本端挤占的影响,中下游利润受到较大侵蚀,估值维度也经历显著拖累。展望未来,如果重心从供给侧转换到需求侧,那么由于科技制造与消费的提振,可以带来中下游利润的改善,由此看好未来市场估值中枢的修复与提升。

防风险,扩融资,稳需求:地产预期修复。会议要求“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我们认为,地产是前期市场重要压制因素,强监管导致房企被动缩表,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引发地产链信用风险累积,地产一度失速下行。11月以来地产政策积极纾困,“三支箭”、“金融十六条”、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等政策密集出台,悲观预期迎来转折。同时,需求端政策有望继续加码,预计2023年地产销售和投资增速均有望回升,行业逐渐企稳。

发展与安全并举:科技制造是中期线索。本次会议强调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因此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后续包括财政、货币和产业等方面的政策有望进一步协调配合,支持专精特新,引导转型升级。同时随着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提出,政策赋能和金融助力将成为科技创新加速发展的两大重要推动力量。

峰回路转,聚焦内需-复苏三剑客,转型三板斧。我们判断2023年中国将迈入新的一轮需求扩张与资产回报率改善的周期;
加之,海外紧缩与强势美元步入尾声,A股市场将迎来峰回路转之势。行业比较与主题聚焦内需-复苏三剑客,转型三板斧。1)2023年H1受益于顺周期复苏板块,推荐金融、消费与地产链;
2)H2蓝筹搭台成长唱戏,立足补短板与自主安全,关注设备、材料与医药。

刘扬 主动配置首席分析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三个层面影响大类资产配置,分别是风格切换更清晰度、风格轮动幅度更大和长期配置方向的再确认。第一,本轮向复苏期切换的特征从犹疑到明确。过去一段时间,债市博弈政策对基本面的影响,30bp窄幅下行和上行;
权益对基本面不敏感,但是对其他消息非常敏感。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将看到的是资产风格与基本面重新挂钩。会议之后,我们判断应继续调升这种风格转换的鲜明性、持续性。资产价格与基本面挂钩的第一阶段,是经济数据继续小幅走低但是股强债弱会走的更加坚决。这是因为从本次会议之后,我们将更加注重交易基本面预期的逻辑。资产价格与基本面挂钩的第二阶段,资金会根据经济总体和各产业的恢复弹性,做边际配置微调。第二,本轮大类资产风格轮动的幅度可能比想象的更大。会议传达的主要信号在于对经济发展和提振信心。虽然中期走势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但是这种不确定程度无疑是在显著缩小的。一个适宜的金融和产业政策环境,去孕育一轮更大幅度风格轮动的概率正在提升。第三,长期配置方向得到强化。会议虽未提及,但实际传达了我们要坚定发展,实现核心目标(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扩大内需和科技强国作为配置主线的逻辑得以强化。

具体来看,会议对资产配置的影响主要集中于三个维度:扩大内需、产业升级与预期修复。具体到大类资产配置策略,我们要重视本次会议报告强调的三个影响维度,侧重配置基于扩大内需、产业升级、以及预期修复的大类资产。

权益方面,随着经济复苏与居民资产负债表的修复,或给消费与内需板块带来一定配置机会。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确定性较强、政策支持方向明确。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由于政策导向的战略性与确定性,具有长期性的配置价值。

债券方面,预计货币政策基调稳健偏宽松,财政政策积极发力,地产行业信贷有望逐渐修复,利率上行压力变大,但后续外部环境等不确定因素出现,可能年中会小幅走平乃至下行。

商品方面,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经济增长是主要任务,随着中国经济复苏,大宗商品或逐渐出现配置机会。

汇率方面,对外开放程度增加与经济基本面逐渐修复,有望提振人民币汇率。

戴清 海外策略首席分析师

核心观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增强经济信心,推动港股基本面预期继续修复。整体而言,本次会议对2023年宏观政策定调相比此前的政治局会议更加积极,稳增长成为核心,并将扩内需放在了战略层面。由于港股大部分企业营收都来源于国内需求,且前期跌幅超过A股相关板块,我们认为后续扩内需仍有政策,港股盈利预期上修值得期待。

本次会议对于“稳增长”基调提出了新的要求,结构上可分为促消费、保地产、稳就业三条主线:1)疫情防控强调要加强统筹衔接,有序组织实施,顺利度过流行期;
2)财政在加力提效的基础上强调可持续性和地方债务风险防范,货币政策定调仍偏宽松;
3)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了优先位置。在出口承压、投资力度有限的情况下,2023年消费将是推动国内经济从供给端到需求端修复的主要引擎之一;
4)明确了对于房地产行业的保底态度,但同时重申“房住不炒”定位。地产供给端有政策托底,或仍有修复空间;
5)对平台经济的作用给予进一步的肯定,未提及反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等。再次支持平台经济的主要意义在于释放更多就业机会,同时吸引部分外资投资,其根本目的是提振居民收入预期和消费能力。

政策的边际变化显示出对经济修复信心的增强,短期内港股市场可能继续交易政策向好预期。我们认为,2023年港股牛市预计将演绎“三级火箭”行情,1)一级火箭:政策利好仍将纷至沓来,风险偏好将继续修复;
2)二级火箭:美债利率下行,估值打开进一步修复空间,恒指或修复至2022年6月前的位置;
3)三级火箭:港股业绩筑底,盈利预期上修且兑现,恒指或修复至2022年1月前的水平。

映射至港股行业配置方向,建议继续关注内需相关的逆境反转策略。1)国内消费复苏两步走,相关行业将先后受益于场景释放和收入提升;
平台经济监管力度有望边际放松,短期将直接利好港股互联网零售行业。中期有望改善就业、提升居民收入预期,并加快消费复苏从一阶段到二阶段的过渡。2)内外需的蹊跷板效应下,地产供给端“三箭齐发”,行业景气度有望修复,从而带动港股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等行业估值上行。

目前港股仍处于从交易政策预期到验证现实数据的过渡期,后续需关注经济指标能否兑现;
中期角度来看,利空因素预期逐渐改善,港股有望翻过盈利、估值、风险偏好三座大山,迎来逆境反转曙光。

丁丹 医药首席分析师

1、集采后周期:政策周期进入新的阶段:集采进入“后周期”(财报负面影响减弱),DRG尚在“早周期”(暂无明显影响),2023年迎来相对更好的投资窗口。医保控费方向不变,传统制造如何“不要温和地走入那个良夜”,长久生命力还需创新。

2、创新新周期:经历了2019-2021年的资本市场为主驱力的创新行情,过去一年创新板块已回落至高位的3-4成。未来回归技术周期(从I/O到ADC、双抗等)和个股催化剂(研发、BD、商业化)驱动的行情。

3、疫情后周期:放开后疫情对医疗市场的影响将是先抑后扬:初期影响非新冠医疗供给,后期恢复并叠加先期需求释放。

4、推荐组合:

本土创新+国产替代:荣昌生物、康方生物、百济神州迈瑞医疗澳华内镜

政策影响见底+新一轮增长期:恒瑞医药华东医药华润三九济川药业

疫情后复苏+自身景气度:爱尔眼科益丰药房大参林南微医学

刘欣琦 非银首席分析师

1、推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下投行和pe的投资机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有11处提及金融。更是提出【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表述。我们看好后续相关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落地对金融行业盈利及金融板块投资机会。推荐国金证券中信证券中金公司H和四川双马

2、投资端定成败,看好度过疫情冲击后保险股明年的投资机会

前期保险股受益稳增长和房地产政策的超预期带来一波上涨。我们认为明年保险股将迎来由地产风险化解和利率回升带来的基本面改善。未来处于经济复苏验证期,如由于疫情原因出现股价调整则是最佳买点。看好投资端弹性更大的中国人寿中国平安

王聪 电子首席分析师

【半导体自主可控加速,芯片库存边际改善迎布局良机】

1、看多半导体自主可控。中美科技摩擦与逆全球化是长期趋势,半导体制造环节自主可控是核心焦点。市场对半导体板块的悲观来自景气度下滑与制裁,而国产化产线扩产建设更多考虑自主可控。制裁对以存储为代表的fab资本开支带来负向影响,政策对以逻辑代工为主的国产线资本开支带来正向推动,叠加设备品类拓张以及国产化率提升,仍对国产设备订单保持乐观,看多半导体自主可控。

2、芯片库存高点已现,边际改善迎布局良机。泛消费类芯片下游终端库存水平低,原厂芯片库存3Q22累积至高位,预计后续逐季度压货至下游,边际改善明显。工业类芯片拉货动能季节性波动短期承压,汽车类芯片供需持续紧张。我们认为,4Q22是芯片库存的高点区域,后续是去库阶段,3Q23以后会出现库存的低点,中间某些时间会出现去库存速度最快的阶段(比如年报减值或降价压货等)。库存的高位区域对应股价的底部区域,边际改善迎布局良机。

3、需求仍为成长本质,产品创新仍为核心驱动力。重点关注三类需求:1)因疫情政策、通胀利率等带来的经济复苏,为普适性的泛消费需求;
2)仍在增长与变化的行业细分环节,如汽车智能化、风光储等;
3)公司层面积极推出新产品与新市场,补足产品线、面向新市场、提升市占率等。

4、看多半导体自主可控,布局库存边际改善的底部芯片类企业:

1)半导体自主可控:中微公司北方华创华大九天海光信息龙芯中科

2)底部边际改善的泛消费类芯片企业:圣邦股份晶晨股份恒玄科技芯海科技

3)汽车“三电系统”核心芯片,SiC、BMS、MCU:天岳先进中瓷电子纳芯微赛微微电国芯科技

4)最值得期待的单品—苹果MR:立讯精密东山精密华兴源创

庞均文 电新首席分析师

看好风光储及电动车新技术。

光伏:23-24年复合增速40%,看好电池片、辅材、微逆、EPC;

风电:23年增速80%,产业链价格有望回暖,看好整机、滑动轴承、漂浮式风电;

储能:23年海外户储大储、国内大储增速有望翻倍,看好PCS、系统集成等;

电动车:看好盈利回暖的锂电池、新技术钠电池等。

王彦龙 通信首席分析师

经济会议中特别提到两个问题:数字经济和“产业链卡脖子”问题。

首先数字经济这块,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和内涵,对于通信领域来看,主要是数字基建和数字运营。数字基建这块,未来几年运营商资本开支总盘子可能较为平,但是结构在发生变化,主要是固网和云计算投入较多,像固网这块正在进行双千兆升级,对于PON模块及芯片拉动较为明显;
云计算这块,主要是对一些DCI连接等有拉动。运营这块,我们主要是看到电信运营商上的责任和机会,他们将从“普遍互联网接入”的重任向“数字经济”基石方向转变,有望在云计算、数据要素、安全、AI等方面有更大业务拓展机会。

“产业链卡脖子”问题,由于通信行业发展时间很久,过去20多年在国内各方等合力下,国内通信设备集成层面上,以及大多数器件方面已经实现了自主可控,只有那些大芯片层面还问题较大,自主可控路途比较漫长。所以我们主要推荐光通信领域的国产替代机会,因为在通信网络里,光占据大部分,而光模块、光器件、光芯片方面并不是不可逾越,但渗透率还有空间,尤其是芯片层面,未来几年进入了国产化的深水区。目前我国光芯片厂商主流产品与海外差一个代际。例如海外光芯片领先水平已经适配当前下游速率最高的400G/800G模块,而目前国内光芯片厂商较为成熟的产品主要集中在DFB直调芯片,速率普遍在25G及以下,可应用于部分100G模块中。2021年全球2.5G芯片中国厂商占比已经超过90%,10G芯片预计占比60%,我国10G及以下光芯片自给率高,但一到25G就一样了,25G及以上DFB激光器芯片生产主要来源于日本和美国,占比高达90%。但是目前,我们已经看到国内已经有一批实现突破的企业,无论是在性能、工艺还是客户进展方面,正走在“1-N”的进展中,这块值得重点关注。

徐乔威 机械首席分析师

中央经济会议对机械行业的利好主要在于工程机械行业以及通用自动化这两个方面。

工程机械方面,我们认为政策边际放松首先有利于跟开工率相关的建设机械,其次再到挖机销量环节。从挖机销量的角度来讲,11月份的挖机销量表现会不错的,但是12月份可能会有一些压力。明年一季度,随着整个房地产的开工率的逐渐提升,挖机销量有可能能够维持正增长的状态。

通用自动化方面,我们现在是坚定看好,今年四季度相对来说还会比较不错,明年一季度会有一些压力,有可能会有一些行业的负增长,主要是因为今年一季度基数相对比较高。另外一块是因为疫情,疫情放松之后,有可能会在一季度迎来一波爆发,这两个因素使得明年的一季度会有一些压力。明年二三季度肯定能够转正,并且今年二三季度受到疫情的影响,基数也比较低,同时又有国家支持政策。这一波通用自动化至少能够看到明年三季度到四季度。在具体的子行业里面,我们比较看好的是机床刀具、工业阀门、压铸机。

刘越男 社服首席分析师

预期领先基本面,政策导向与疫后修复两大主线

政策导向型:

① 教育信息化:预计订单有爆发式增长,明年利润有望快速兑现;

② 平台经济:去年底预判负面政策到底,今年中央经济会议变为较为支持的口径,重点看好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出海方向,同时平台经济在保就业等领域也有相关动作;
看好本身赛道有增长,例如互联网电商出海是降维打击,海外竞争环境较温和,目前出海标的估值便宜(阿里巴巴等),推荐顺序:美团、拼多多、BOSS直聘;

③ 免税:2025年政策风险慢慢降低解除,预计明年出境游放开,市内免税店政策可能落地,板块政策催化相对较多;

④ 保就业方向:人力资源服务,行业Q3增速中枢优于预期,若明年经济恢复正常,预计行业增速恢复至30%+,核心公司估值10-20x,首推北京城乡科锐国际

⑤ 近视防控及母婴产业链:近视防控利好零售端,博士眼镜
母婴产业链政策一直大力扶持,鼓励生育,但业绩端反馈需要一定时间,看好个股逻辑扩张转型标的孩子王

疫后修复方向:

几波感染高峰过去后,预计消费会迎来高速增长。主要推荐两条主线:① 成长型公司,股价没有反映成长能力,推荐酒店与餐饮板块的锦江酒店、华住集团、君亭酒店首旅酒店金陵饭店
② 低估值补涨标的,推荐中青旅兰生股份等。

平价消费方向:港股名创优品,美股拼多多,明年蜜雪冰城。

蔡雯娟 家电首席分析师

家电:迎接基本面修复的曙光,估值修复波折向上

1) 基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对消费端的提法更加积极,以及对化解房地产存量风险有望地带来竣工数据好转,叠加当前地产端政策频出,疫情放松不断兑现,开弓没有回头箭,区别在于基本面修复的时长,因此改善的终点已现,无非是1个季度还是3个季度基本面修复,估值水平也会波折向上。

2) 明年下半年基本面会比上半年修复的概率更大,因此上半年预计会有较大波动,下半年修复复苏的确定性增强,建议逢低布局。

针对这次经济工作会议,兼顾内外需的情况,我们建议把握以下几条基本面修复主线:

1) 地产修复确定性较高,地产后周期产业链进入改善通道。地产端利好政策出台密度加大,随着后续“保交楼”政策进一步落实及部分保障性住房、廉租房项目落地,地产后周期企业估值端有望持续改善,进而逐步反应至基本面层面。厨电板块与地产相关度更高,前期基本面受损较为明显,保交楼政策已在Q3 To B端有所体现,后续随其进一步落地,To C端有望在明年Q2实现改善。推荐【老板电器】。

2) 强者恒强,明年上半年考验各家公司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例如疫情反复与制造供应链之间的扰动,内外销需求的波动)。看好龙头公司的分散经营与抗风险能力,行业波折阶段,整合市场正当时,看好综合管理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白电龙头目前处于估值低位,推荐【海尔智家】、【美的集团】。

3) 抓住结构性提升的个股机会。消费需求疲软的大环境下,中产消费降级与注重性价比的趋势凸显,个体公司仍有结构性机会,主要集中在平衡好自身的产品升级,与市场需求结构性下降之间的机会,以此为代表的【飞科电器】、【小熊电器】、【新宝股份】。

4) 成长赛道仍具长期空间。可选成长赛道中,长期渗透率空间与短期确定性刚需之间有矛盾,但仍需乐观看待长期空间,尽管集成灶、投影仪、扫地机等成长赛道个股的三季报表现不佳,但考虑到产品长期的渗透率仍在低位,且行业内的龙头个股仍在不断研发新品,行业需求由创新新品驱动,重点可关注创新能力居前的【石头科技】、【科沃斯】、【极米科技】;

5) 成本改善及布局第二曲线成长的公司仍有机会。黑电版块公司整体因面板价格下跌迎来较好的业绩财报,考虑到Q4的世界杯效应,仍有较好的布局机会,重点关注【海信视像】【TCL电子】。此外,积极转型汽车零部件类的公司调整后也有进一步成长的机会,开拓第二增长曲线的态势不变。重点可关注【三花智控】【盾安环境】【东方电热】。

谢皓宇 地产首席分析师

供稳需松的政策,平稳过渡新模式---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点评

导读:将支持住房改善放至扩大内需的第一位,将需求侧重要性提到极高的位置,同时,供给侧风险则放在化解经济金融风险当中,供稳需松的政策,向新模式平稳过渡。

1、本次报告主要亮点在于支持住房改善需求,并放至扩大内需的第一位,这是在解决了供给侧矛盾之后,楼市仍处下行趋势的应有做法,同时还将需求放在后面的经济金融风险小节,表明支持需求对防风险也有重大意义。

需求侧政策已有预期,尽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并不会提到具体政策,但这次将需求侧支持放在了极为靠前的位置,为此后针对需求端出台更为超前的政策做好了铺垫。同时,在化解经济金融风险处,再次强调要支持刚性和改善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我们认为,这说明需求的支持对化解当前风险也极为重要,从过去的纯供给侧风险向需求侧风险过渡,具备重要的意义。

2、供给侧仍然延续了此前的政策,以风险化解为主,和以往地产周期相比,依然缺少了房企重启扩表周期的途径,整体呈现供给侧以平稳发展、内部整合为主,最终选拔出优秀企业。

本次会议与房地产相关的,除了前述的需求侧支持以外,全部放在了化解风险这一小节,其中,明确提到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同时要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整体来看,供给侧的政策仍然是延续此前的做法,例如,即便是第二支箭,但发行依赖于资产担保,对整体信用扩张依然难度较大,更多的是不再出现明显的信用收缩。因此,我们认为,供给侧政策整体是以平稳发展、内部整合,最终达到供给侧出清的效果,选拔优秀企业。

3、供给侧稳定、需求侧放松,进入到和海外房地产市场一样的模式,即降低房企杠杆率、提高居民杠杆率,整体信用保持一致,但可以降低居民购房门槛,有利于行业长期稳定发展,平稳过渡新发展模式,具备重要意义。

我们曾经反复提出,土地信用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本质,也是有别于海外房地产市场的最显著特征,在指标上的呈现就是房企的杠杆率水平远高于海外房企、而居民杠杆率又低于海外居民,原因就在于中国信用派生的源头在于房企通过融资的方式去拿地。本次会议,对新模式的表述,变为了“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具备重要意义,通过限制资产的重复抵押来降低房企杠杆率水平,以减少囤地的可能性,同时,降低居民购房门槛和降低贷款利率,能够有效降低居民的购房压力,最终可以让房地产市场的金融属性逐步的从房企端金融向居民端金融过渡,也即从投资端、切换为消费端,实现更为良性的循环。

4、本次会议,对房地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求侧政策之后,不仅仅是信用能力,还有产品能力也将摆在房企面前,对有信用、有产品的房企来说将迎来重大的历史机遇。

在确保信用的前提下,从产品角度,目前市场比较认可的包括龙湖集团、建发股份招商蛇口万科A保利发展金地集团等,同时,一些小玩家和新玩家也在奋力改进自己产品,比如中交地产等。

韩其成 建筑首席分析师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1)积极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稳健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2)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融资支持。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3)广义基建投资增速2022年为12%左右,预期2023年仍维持8-10%高位。

2、支持住房改善,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1)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2)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3)央企凭借融资/销售优势提升地产开发份额和房建资产质量:第三季度地产销售中国中铁增55%/中国铁建增39%(土地进前十)/中国建筑增7%(中海上升到第四)。中国建筑22PE4.2倍(万保招金PE8.3倍)、PB0.66低于万保招金PB1.03倍。

3、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1)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2)前期证监会提出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上交所推出《中央企业综合服务三年行动计划》。国资委《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鼓励中央企业探索将价值实现因素纳入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体系(中国电建/中国能建定向增发)。支持符合条件公司开展中长期激励(中国中铁/中国建筑/中国化学/中国交建)。通过资产重组(中国电建/中钢国际/中材国际)等方式加大专业化整合力度。支持利于突出主业优势子企业分拆上市(中国交建/铁建)。(3)央企资产待重估:中国铁建2022PE4.2倍(历史最高PE平均20倍/2015年最高24倍)PB 0.52倍,中国中铁22PE4.7倍(最高PE平均14倍/2015年最高40倍)PB 0.6倍,中国交建22PE7.4倍(最高PE平均14倍/2015年最高20倍)PB0.62倍。

4、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1)国家2023年将考虑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峰会(十周年),2014年一带一路行情央企如中国中铁涨936%/中国电建涨684%等大涨。(2)第三届一带一路峰会叠加疫情宽松2023年国际工程弹性大:前3季度中国交建订单境外占比14%(疫情前最高占比31%),中国化学境外占9%(最高占60%),中国电建境外占14%(最高占47%)。

5、综合推荐(1)地产七方向:一是地产开发/EPC推荐中国建筑(首推)/中国铁建等;
二是设计推华阳国际
三是新开工推铝膜志特新材
四是设备租赁华铁应急受益;
五是施工评估推深圳瑞捷
六是装配式钢结构推鸿路钢构,七是装饰推金螳螂亚厦股份受益。(2)基建四方向:一是首推央企中国中铁(首推)/中国交建等;
二是地方国企推安徽建工浙江交科等受益;
三是设计推设计总院/苏交科等,地铁设计受益;
四是园林碳汇推东珠生态蒙草生态等受益。(3)一带一路:推中国化学(己二腈)/中材国际,中钢国际/北方国际/上海港湾/中工国际受益。

6、(4)新能源电力四方向:一是风光电储推荐中国电建(首推)/中国能建/粤水电
二是BIPV推荐杭萧钢构(钙钛矿)/江河集团/永福股份/东南网架龙元建设受益;
三是核电推荐上海建工(土基熔盐核堆);
四是智能电网推荐安科瑞/智洋创新等。(5)新能源汽车四方向:一是锂推荐四川路桥东华科技/天铁股份/百利科技受益;
二是氢推荐华电重工/隧道股份
三是镍推荐中国中冶
四是车路协同推荐华设集团深城交受益。(6)消费文旅两方向:一是食品消费中粮科工/中国海诚等受益;
二是文娱元宇宙大丰实业/岭南股份等受益。

李鹏飞 钢铁首席分析师

看好钢铁板块配置机会

1.经济预期修复,地产迎拐点,钢铁将受益。地产、基建、制造业,政策与预期皆修复的背景下,钢铁板块值得重视。自2021年9月开始的地产端下行,导致钢铁行业需求持续走弱,叠加2022年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行导致的成本高企使得钢铁行业利润持续收缩,三季度上市钢企较多出现亏损,行业进入寒冬。2022年下半年,伴随地产端政策逐步出现拐点,无论是居民利率端还是房企融资端都出现了积极变化,从政策向基本面的销售、拿地、开工传导虽有时滞,但我们认为这也足够导致2023年的钢铁需求预期从底部逐步抬升,年初的金三银四也将存在更多期待,行业大概率从亏损走向盈利,相应的周期复苏交易也将重新出现。

2. 估值底部区域,长期逻辑未改,配置价值凸显。钢铁板块目前从PB的角度来看,已经处于底部区域,龙头公司大多进入估值最低水平,这种低估值历史上发生的次数并不多,而且伴随着危机或行业持续性的大规模亏损,从目前的一二级市场交易价格等因素看,目前的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明显低估,另外如果看钢企的吨钢重置成本与吨钢市值比较,也具有较大的修复空间。钢铁行业从长期来看,行业加速集中度提升,兼并收购持续推进,行业格局优化,龙头公司定价权提升,降本增效与报表修复未改,当前的估值水平具有较大程度的修复空间,配置价值凸显。

3. 拥抱材料与资源景气时代。当前我们比较看好的赛道,一是火电机组更新改造,带来超超临界锅炉管需求的爆发,超级不锈钢304及T91/T92等不锈钢和合金钢钢管需求确定性较高,龙头公司积极扩产,享受产能增加与产品结构提升,订单饱满成本下降;
第二是军工领域高温合金的需求持续拉动,尤其是军品,飞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需求旺盛;
第三是硅钢,宝武合并后行业集中度提升,龙头定价权增加,一些优质民企不断提高技术实力,增加高端牌号产能,量利齐升。金属粉材领域,核心是下游需求景气度高,公司绑定下游核心客户,不断拓宽产品结构,募投项目逐步投产,业绩确定性高,客户、技术、认证等壁垒高,享受行业高景气。炭素行业积极布局特种石墨,核石墨、等静压石墨放量,持续进口替代。资源为王,我们继续看好钒矿、钛矿、铁矿、锂矿、稀土矿等相应产业链和龙头公司。自主可控背景下,核心资源依然具有长期价值。

4. 我们维持行业增持评级。重点推荐普钢龙头,方大特钢华菱钢铁宝钢股份首钢股份太钢不锈等;
特钢板块推荐盛德鑫泰久立特材图南股份抚顺特钢中信特钢甬金股份等;
新材料板块推荐铂科新材悦安新材屹通新材方大炭素等;
资源板块推荐安宁股份钒钛股份永兴材料包钢股份等;
港股推荐天工国际、中国东方集团等标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之一: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2022-12-19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从多个方面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和安排。会议强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会议特别强调了消费恢复在经济运行转好中的重要作用,并定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这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注入稳定持久动能。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消费是经济的压舱石,对于经济增长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中心主任王静文表示,在2023年全球经济大概率陷入衰退、外需进一步萎缩的背景下,内需尤其是消费的作用将更为凸显。今年以来,消费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约束:疫情反复限制消费场景、失业率上升限制消费能力、信心不足限制消费意愿。

中共中央、国务院此前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释放重要信号,要求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此次会议再次将提振内需列为重中之重,要求“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

植信投资研究院认为,相较于投资,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内生动力。随着近年来经济结构转型步伐加快,投资对内需的提振作用越来越小,扩大内需需要更多向依靠消费进行转变。在疫情发生前的9年间,最终消费支出对于GDP的贡献率保持在55%-69%的区间内,且贡献率都大于资本形成,表明中国内需增长已逐渐向以消费为主要拉动力的路径上转变。疫情发生3年以来,消费受到的冲击远大于投资,因此随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优先拉动消费快速回升是推动明年内需回暖和经济稳步恢复的关键。疫情期间,各类市场主体均受到不同程度冲击。其中,居民部门隐性失业率上升,收入减少,防御性储蓄提升,是造成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对于重新提升预期,缓解消费后顾之忧有较大推动作用。房地产相关消费和汽车消费将会成为拉动明年消费快速回升的两大抓手。同时,以政府资本为基础,社会资本有力参与固定资产投资是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保障。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大有可为

根据会议,2023年货币政策的基调为“精准有力”。具体来说,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精准有力”与近几年货币政策“松紧适度”“合理适度”“灵活适度”的提法不同。“有力”意味着人民银行将通过适时适度降准降息等方式,“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并适度提升杠杆率。明年,美联储加息将见顶,中美无风险利差将会收窄,同时输入型通胀压力不大,物价总体温和,货币政策宽松的掣肘将大为减弱。而“精准”则将主要体现在“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对应的是结构性工具以及PSL等。

植信投资研究院认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的提法可以看出中央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视。明年,人民银行可能会继续加大支小再贷款、科技创新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工具的规模或降低再贷款利率,以不低于现有规模的结构性工具持续支持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甚至可能会扩展至消费领域,增大对消费需求恢复的金融支持。

近年来,人民银行围绕支持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逐步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人民银行公布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情况表显示,截至2022年9月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合计达到5.5461万亿元,涵盖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抵押补充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高度重视统筹 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2022-12-18 

央视网消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总结了2022年经济工作,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了2023年经济工作。其中释放了哪些值得期待的积极信号,一起来听一听专家的解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很多,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要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要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要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

对此,多位专家都表示,高度重视统筹,强调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一个鲜明特点。

在专家看来,除了“统筹”,“加力”也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里值得关注的一个关键词。这意味着,明年在财政、金融、产业,以及科技人才、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将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确保实现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

经济学者 张连起: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等领域支持力度。

此外,专家表示,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提及“信心”,做出了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的重大判断。中央提出要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经济工作,因此有理由相信,未来将有更多值得期待的政策举措出台。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 徐洪才:会议强调,要按照党中央部署,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加强统筹衔接,有序组织实施,顺利渡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中央在考虑安排这些,不光体现了经济决策的问题导向,也积极回应了民生关切,向市场和社会各界释放出强烈的积极信号。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大要点权威解读

2022-12-17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对2023年的经济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会议强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稳增长被置于更突出的位置。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等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从着力扩大内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等方面部署了具体工作。

【要点1】

“稳”是明年经济工作核心关键词

稳增长被置于更突出位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目前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为经济总量的修复创造了良好环境。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强调明年经济工作要稳中求进,有利于统一思想,把经济工作的重心进一步聚焦到稳经济上来。”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专题组负责人、首席分析师杨畅表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二级巡视员、研究员张俊伟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充分表明中央已经把恢复经济总量平衡问题视作当前经济运行的首要工作。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明年经济工作的部署中,“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出现了两次。稳增长也被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

“可以预计,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中央将以更大的力度推动实现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张俊伟说。

会议还明确要求,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明年国内经济增速将出现较大幅度反弹,其中居民消费修复将成为主动力,2022年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可能改变,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将明显增强。“这也是经济增长质量改善的一个重要标志。”王青说。

【要点2】

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明年财政支出力度或更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表示,明年财政政策的基调是“加力提效”,将力度和规模置于效果之前,体现出比今年和去年更强的稳增长取向。这意味着,明年财政支出力度将更大,赤字规模和专项债总和仍会保持一定强度,带动总需求回升。

罗志恒预计,基准情形下,明年财政赤字率或突破3%,提高至3.5%左右,当年新增专项债额度可能在3.65万亿元左右。

“在操作方向上,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侧重点会从投资拉动为主,逐步转向以消费拉动为主,以消费带投资、促投资,形成消费、投资并重齐动的新发展格局。”中国财政预算绩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认为。

在张依群看来,加力提效的同时,财政政策也将更加注重两个底线:一是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重点做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提高地方政府债券投资的安全性、有效性,坚决打击各种违规违法行为;
二是兜牢民生底线,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入手,充分发挥一次分配市场调节基础作用,一二三次分配协同加力、推进共同富裕。

【要点3】

货币政策精准有力

加大力度支持小微、科创、绿色领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这强调了货币政策的精准性。目前,实体经济的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因此更多要靠结构性货币政策精准发力。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可以发挥稳定金融市场运行的功能。同时,小微、科创和绿色发展仍然是明年的主要支持方向,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需要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这些方面的信贷支持。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表明下一步阶段货币政策将重点在“精准”和“有力”两个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精准”,就要突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定向“输血”,实施精准滴灌,优化信贷结构。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表示,“有力”意味着货币政策在保持稳健的同时要有力度。

连平表示,货币政策力度要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匹配。财政资源投入后,需要金融的配套支持和跟进,否则财政政策的效果会大打折扣。通常而言,1元的财政资源投入,需要4元以上的金融资源投入来进行配套,以实现较好的宏观政策的效应。“这意味着2023年可能有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宽裕,推动市场利率水平进一步下行,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下降。”连平表示。

【要点4】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会议还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多位专家接受采访时表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明年产业政策的重要目标。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有助于更好实现这一目标。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吴垠表示,我国的产业政策以往缺乏配套金融支持和科技支撑,产能过剩、低端竞争等问题经常出现。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可以发挥合力,有利于突围核心技术、增强产业竞争力。

吴垠表示,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优化产业政策,预计明年的产业政策会进一步聚焦关键领域。同时,发展数字经济是明年产业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当发挥我国市场规模、人力资源和金融体系优势,支持数字经济发展壮大,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博览财经首席经济师李宏图认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是明年产业政策的重点内容。可以引导和支持传统产业加快应用先进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投入,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链,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此外,还需要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

【要点5】

完善生育与延迟退休政策

助力缓解人口总量压力和劳动力结构性短缺

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适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杨畅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社会政策方面,着重提出了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包括就业、优质医疗资源扩容、生育支持、延迟退休。

“前11个月的就业数据显示,青年人口就业情况已经出现了明显改善,但城镇调查失业率仍然偏高,进一步强调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当前的切实需要。完善生育政策与延迟退休政策,有利于缓解人口的总量压力和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杨畅说。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副教授唐遥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分重视对社会和民生工作的部署。目前中国的整体失业率不高,但16到24岁年龄段的失业率显著高于整体失业率,因此青年就业是会议提出“三稳”中稳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他还分析表示,由于我国面临老龄化挑战,支持生育有利于优化人口年龄结构,提出适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和我国预期寿命的增长相适应,这一方面能提升劳动力的供给,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老龄化对养老保险资金的短期和长期压力。

【要点6】

部署六个“更好统筹”

抓经济质量是未来主要方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六个“更好统筹”,包括: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要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要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要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

对此,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王军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继续将“质”放在“量”前面,而且“质”的要求是“有效”提升,显得更为迫切。“质”的重要性上升,也意味着抓经济质量是未来的主要方向。

“衡量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GDP的含金量,或者说经济增长是否能带来更多绝对量和更高质量的发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表示。

摩根士丹利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负责人章俊认为,传统发展关注较多的是需求,高质量增长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时发力。未来的供给侧改革将更多聚焦“补短板”,弥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创新方面的不足、城乡和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不足。

章俊说,在未来经济转型过程中,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同时把更多注意力放到深化供给侧改革,提升供给的能力和质量上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要点7】

着力扩内需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支持以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内需。

张俊伟对此表示,预计明年扩大内需政策还将加码,包括鼓励受疫情冲击的行业加快恢复,鼓励居民消费升级和大件消费,扩大政府投资、提高财政支出拉动效果,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民间投资等等。

会议还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是本次会议在扩大内需方面的一个亮点。”张俊伟说,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是扩内需的重要抓手。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表示,让居民增加收入是扩大消费的关键前置条件,要以居民收入增长支撑消费扩大,而不是仅通过简单发放消费券的形式。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分析,短期来看,我国消费将呈回暖趋势,出行、服务类消费支出恢复弹性更大。中长期看,消费将逐步成为增长最快的领域,成为经济主要驱动力量,在GDP结构中的占比也将逐步提升。随着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供给质量效率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信心将不断提升。

【要点8】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

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表示,核心竞争力将成为衡量国资国企改革成效的新标准。“下一步,现代企业制度将成为国有企业加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是改革着力点。”李锦认为,在改革目标方面,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将成为下一阶段衡量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核心标准,预计下一步会对国企核心竞争力的评判标准进行统筹与分解,对实现这一目标进行过程式与系统式分析,相关部门可能研究作出新的政策部署。

针对会议提出,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表示,民营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加税收、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新、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破解民企实际发展中面临的市场准入、融资困难、权益保障等“不公平待遇”、激发民间资本活力,始终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思路,要真正做到国企、民企资源配置平等、市场地位平等。

另外,他提出,要推动进一步放宽准入,在保证市场有序竞争的前提下,真正实现产权有效激励、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

【要点9】

持续加力引外资

现代服务业将成为开放新“重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要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要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

专家表示,此次会议部署的工作向外界传递出我国开放的脚步将越来越快。“我国制造业已成为吸引外资的重心,针对制造业的开放合作政策越来越多。下一步,新的开放重心应放在现代服务业领域,扩大相关市场准入。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开放进程在商业、金融、通信等领域开花结果。”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白明对记者说。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认为,全球供应链在未来可能会有比较大的调整,我国需要通过更有利的开放政策、更稳定的开放环境吸引更多外资,助力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会议还明确,要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协议。

邵宇表示,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为代表的高标准国际经贸协议,在知识产权、劳工保护、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对准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标国际高标准推行下一步的改革开放举措,不仅能起到稳定外资、稳定外贸的作用,对我国经济未来的转型升级也能够带来额外的动力。”

白明认为,积极推动加入高标准国际经贸协议,是我国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的又一重要举措,能够帮助我国更好地走向世界,与国际高标准看齐,合理利用国际资源谋求高质量国际合作,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点10】

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同时要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会议要求,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王青预计,2023年政策面将重点引导房地产行业尽快实现“软着陆”,带动商品房销量、房地产投资以及土地市场先后企稳回暖。

王青表示,下一步,房地产支持政策支持空间依然较大,除了有效落实以“三支箭”为代表的房企金融支持政策外,在放宽购房条件、降低首付成数、下调居民房贷利率方面还有较大空间。为推动楼市尽快出现趋势性回暖势头,引导5年期以上LPR报价进一步下调,持续降低居民房贷利率是关键所在,最早有可能在今年底或明年1月落地。此外,降低首付比例、放松购房限制等需求端的支持政策,也有望全面加码。

“目前仍有部分经济金融风险有待暴露和进一步处置,这仍然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工作。”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建议,一是夯实风险防范的制度基础,建立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制度;
二是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优化改善房地产支持政策;
三是加强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化解,压实各方主体责任,更好防范未来的风险形成。

【(14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汇编】相关文章:

1.保安部年度总结保安年终总结13篇

2.优秀话务员工作总结4篇(2024年)

3.2024年度造价工程师年终个人工作总结5篇

4.个人总结结尾7篇【通用文档】

5.2024年关于执行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情况述责述廉报告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