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工科高校导师研究生党支部建设调研报告(完整),供大家参考。
工科高校导师研究生党支部建设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扩招,其人员组成也日趋复杂化、多元化,这也进一步导致了高校研究生党员出现难组织、难活动、难管理的“三难”问题,不少研究生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发挥不充分。其中,工科高校研究生党员的时间被课题、科研挤占,时间分散、区域间隔等问题削弱了原有以班级为单位党支部的凝聚力。然而“高校党支部发展状态直接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程度,直接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中心工作的成效,因此,必须把高校党支部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强化高校党支部的育人职责。”为更好地加强对工科高校研究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作为学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建设导师-研究生党支部这一新形式的基层党组织顺应了新形势下高校改革发展的需要。从创新支部建设来看,工科高校导师-研究生党支部是创建D建工作新模式的表征形式;
从推动文明校园来看,工科高校导师-研究生党支部是减少高校师生身份冲突、充分发挥党员作用的重要途径;
从实现D建育人价值来看,工科高校导师-研究生党支部是高校为国家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渠道。因此,探讨工科高校导师-研究生党支部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其可行性实践路径,不仅关乎完善工科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更关乎工科高校培养国家科技创新生力军问题。
一、工科高校导师-研究生党支部建设的现实梗阻
1.支部规模大小不等、发展不均衡,支部设置形式亟须优化完善。依托课题组、室成立党支部仍然是当前导师-研究生党支部的主要组建形式,这种设置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支部设置流程,但课题组有大有小,学生数量差异较大;
研究生有硕士、有博士,学生层次不同,这就导致了党支部存在大小不一致、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依托大课题组成立的导师-研究生党支部,不同程度的存在人员体量过大、支部结构较松散的问题。党支部在开展组织活动时,由于群体过大,导师、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不同群体间的时间较难协调,导致导师-研究生支部运转不顺畅。整体而言,虽然导师-研究生党支部打破了传统以班级为横向单位建立党支部的形式,创新了D建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但是从实际组织工作过程来看,这个设置方式有待完善。
2.科研工作与D建工作交叉重合,导师-研究生身份存在冲突。在党支部中,教师党员与学生党员作为支部成员,都是平等的个体,应当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努力促进支部和谐团结氛围的形成。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教师党员仍然没有脱离自己作为导师的身份来参加支部活动,这就导致了导师-研究生在支部活动中仍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导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服从地位,不利于组织活动的正常开展。学生往往容易把学习和科研中的师生角色带入组织活动中,学生党员面对导师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尤其是在党员民主评议过程中,不敢对导师进行真实评价。导师和学生在党支部中的身份冲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主表达。
3.支部研究生党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活动参与度及质量有待提升。在导师-研究生党支部这一新形式党支部成立之初,部分工科高校采取将部分学生党员并入原有老师支部的方式。然而,学生党员群体由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的研究生共同组成,这二者的培养计划、教学方案、实践安排等均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不仅增加了导师的工作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组织活动的开展。例如,在MZ生活H中,硕士生分享的内容,博士生往往觉得内容过易,参与度不高。此外,相对于文科生而言,工科学生往往不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组织活动参与兴趣不高,组织活动的质量也不高。
4.党支部书记在支部建设中分身乏术,支部组织力不强。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个好的支部要有强大的组织力,能把支部成员凝聚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支部领导班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支部书记。然而,在主客观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部分导师虽然担任了党支部书记,但并不具备相应的党务工作时间和精力。导师科研任务重、教学压力大、精力投入不足等因素影响其党支部书记作用的发挥,从而限制了党支部的建设与发展,造成支部的组织力不强。自2018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以来,工科高校教工支部已基本普及“双带头人”制度,教工书记党务工作繁重。导师-研究生党支部的成立,对支部书记的党务工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工科高校导师-研究生党支部建设的实践路径
1.优化导师-研究生党支部的设置方式。导师-研究生党支部成立之初要遵循“促进成员专业和思想沟通”和“D建促科研、D建促学风”建设原则,充分考虑支部的人数是否会影响支部的运行和活动的开展,以此来优化支部设置。当党支部成立所依托的课题组较小时,可以采取将全部导师或者部分学生党员并入原有老师支部的方式组建新的支部;
当课题组较大时,可以在学生内部细分,将专业方向、学习时间相近的学生合并到一个支部,使得师生支部的规模可控,形成以教师带动、学生间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针对党员人数较多而影响建设效果的支部,可以优化党小组和支委设置,按照导师来划分党小组,尽量做到支委在不同党小组中的辐射覆盖,便于随时指导和监督党小组活动的开展。与此同时,党支部要定期组织全体党员活动,以防止出现小组内交流畅通、小组外交流受限的局面。
2.完善导师-研究生党支部的制度建设。完善的制度是导师-研究生党支部建设的基本保证,支部在工作中要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对党员的职责和要求明确化、具体化。一是加强党员管理制度。对党员的义务、参加支部活动等作出明确的要求,不因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身份的不同而区别对待。例如,建立导师-研究生党支部后,在召开接收预备党员的支部大会时,必须保证有表决权的实到会党员达到应到会党员的一半以上,且其中必须保证有相当数量教师党员参加,等等。二是完善监督和考核制度。加强对师生党员尤其是教师党员的监督,导师要从自身做起,约束好自己的言行,转变工作思路,改变单向的“导师-研究生”教育模式,在支部生活中强调导师和学生地位的平等性,在支部内营造团结和谐、民主平等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加强考核,将师生在支部中的表现作为教师职称评定和职级晋升、学生评奖评优的参考因素,以此督促师生党员在支部建设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提升导师-研究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有效性。在合理进行支部设置和对党员加强教育管理的基础上,要对组织活动开展的时间和内容进行充分的调研。一是在组织活动时间上,要充分尊重支部成员的意见,确保绝大多数师生党员都能够参加组织活动,提升组织活动的参与度。二是在组织生活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到导师、学生不同的兴趣点,征求其意见,通过受师生欢迎的组织活动内容调动师生党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师要充分发挥专业上的优势,将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和D建工作相结合,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不断丰富组织活动的内容,拓宽组织活动的形式,提升组织活动的质量。每次组织活动结束之后可以通过问卷调研的形式评估组织活动质量,针对出现的问题不断改进提高,提升组织活动的有效性。
4.强化导师-研究生党支部的组织力。为加强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需要不断强化支部的组织力,大力加强支部班子的建设,选优配强支部书记,保证支部班子和支部书记作用的充分发挥。一是将熟悉导师和研究生情况、时间相对充裕、精力较为充沛、党务工作能力强作为选拔支部书记的必备条件。二是在支部班子中引入学生党员力量,选拔党性觉悟高、在学生群体中有较强影响力的学生担任党支部副书记和其他支委,通过支部班子建设带动支部建设,不断增强支部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高校教师工作部、组织部、人事处等部门要联合建立健全导师-研究生党支部书记的培养考核制度,在加强专项教育的同时,还要完善激励机制,把教师支部书记作为后备干部培养的“蓄水池”,充分调动导师的工作积极性,让支部书记发挥出“头雁作用”,带动支部班子将支部建设成坚强战斗堡垒。
【2024年工科高校导师研究生党支部建设调研报告(完整)】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