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6篇)加大资源整合支持力度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委员代表座谈会上发言材料,供大家参考。
加大资源整合支持力度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的委员代表座谈会上的发言材料汇编
(17篇)
我省xx位于“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等多重国家战略交汇区域,处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拥有沿海地区充足的土地空间和新能源资源,具有独特的绿色发展生态本底,已实现高铁网络联网运营,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作用。全力推动xx地区振兴发展,是省委省政府统筹优化区域发展布局的重大举措。
“十三五”以来,xx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动能加快积蓄、制造业实力持续提升,但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xxxx—xxxx年,xx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省份额从xx.x%下降到xx%,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xx.x%下降到xx.x%。尤其是xxxx年以来,xx工业投资增势减弱,项目储备不足,发展动能有待持续提升,迫切需要全省加大资源整合和支持力度,提高xx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全面构建富有竞争力和区域特色的产业体系,有效推动全省产业协调发展。为此建议:
一、优化差别化支持政策和挂钩帮扶政策。加大省级层面统筹推进力度,出台新一轮支持xx振兴发展的政策意见。制定省内产业转移支持政策,每年明确苏南地区支持xx产业发展的工作目标任务和落地事项,在市场化前提下探索产业转移项目成本分担、收益分成的合作机制。凡有条件在xx转移转化的项目,支持优先布局建设并优先审批核准。进一步完善挂钩帮扶和南北合作机制,优化结对,实现优势互补、互促互进。在一般性转移支付和各类专项转移支付分配中,继续通过加大分配系数、提高补助标准或降低地方财政投入比例等方式,加大对xx倾斜支持力度。
二、持续做强区域特色产业。充分发挥xx既有产业优势,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在培育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上迈出更大步伐,提升本土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重点培育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装备、高端纺织、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绿色食品等先进制造业集群。每个市聚焦x—x个产业,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有影响力的产业基地,在全国乃至全球做出特色、打响品牌。
三、谋划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新基建、新兴数字产业等重点领域,省市联动,统筹策划、引进、实施一批“大体量”“高精尖”项目,加快培育新增长点。列入国家和省规划布局的重点项目,优先提供土地等要素保障。
四、提升城市能级和产业载体功能。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高等教育、公共服务等建设,特别是强化与xx等中心城市的互联互通,增强xxx市的城市功能品质和资源、人才集聚能力。加快在xx地区规划设置高等院校,出台政策鼓励毕业生留在xx当地工作。推动开发区、产业集聚区等产业载体提档升级,引导各地加快推进县级以下工业集中区改造提升,继续做优xx特别合作区等多层次合作平台,提高产业承载能力,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五、支持在“双碳”中发挥更大作用。支持xx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绿色产业,削减煤炭消费量,提高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充分考虑xx经济发展阶段、能耗水平、新能源消纳贡献以及钢铁、石化等重大高耗能项目建设计划等现实状况,差别化分解能耗总量和双控目标。
六、努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拿出比苏南更大的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打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更好集聚人才、资本和项目等高端要素资源。
让人民教师这一职业更崇高
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赋予新的使命,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任务,这更需要高标准建设教师队伍。为此,民盟省委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
一、规范全省教师宣誓制度。借鉴xx“爱国者治港”的成功经验,在全省范围实施教师宣誓制度。一是规范誓词内容。以***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等好老师标准融入誓词。二是规范宣誓时间。既要在新教师入职时全面实施制度,也要在重要时间节点有组织地重温誓词,时刻提醒每位教师信守庄严承诺、敬畏职业操守、珍惜崇高荣誉。三是严格宣誓要求。对不参加宣誓的,区分情况给予一定处理。
二、明确划定教师职业底线。在宣誓承诺的基础上,明确划定职业底线,并像“公务员酒驾一律开除”那样严格执行。一是杜绝乱象。对教师队伍中出现的不当言论、学术腐败、有偿补课乃至性侵等乱象坚决“零容忍”。二是淘汰劣师。对缺乏基本常识、人文素养、公共素质及其专业水准不高的教师,逐步实施末尾淘汰。三是明确处罚。对触犯职业底线的行为,要建立一一对应的转岗、取消资格、开除到入刑等一整套严密的处罚方式。
三、全面提升教师待遇地位。大力营造“一人当教师,全家都光荣”的社会氛围。一是在工资待遇、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倡导“教师优先”,通过真正享有“有尊严的生活”使教师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二是鼓励教师弹性上下班并出台配套细则,让教师在成果转化、提供更多优质教育教学和课后服务等“多劳”中获取足额报酬。三是进一步完善教师荣誉制度,加大社会宣传,整体提升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让教师真正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四、创造优越的软硬件环境。为教师提供适合创造性开展教书育人的条件,真正让教师安心、舒心、用心从教。一是配强教务工作人员,提供真正需要的特色化优质服务,确保教师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心无旁骛地投入教学。二是加强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提供优良的学习研究条件,保障全省教师方便快捷地查阅所需资料,自信从容地应对信息化浪潮。三是压减各类行政性、指导性发文,鼓励百花齐放、多元发展的教学模式,确保教师享有充分自由的教学自主权。
五、实施xx名师培育工程。以名师培育工程带动全省形成广大教师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一是分学段、分学科、分专业,每年各选拔xxx—xxx名优秀教师列入培育范围,以x—x年为周期逐年优选、深度提升。二是成立名师工作室,鼓励相互交流、合作共进,设立专题网站展示培养对象的成长历程、教育教学成果,发挥引领、推进、辐射作用。三是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力争到xxxx年形成xx万人规模的名师队伍,到xxxx年锻造出足够数量具有xx风格、xx特质的教育名师。
依托xx自由贸易试验区全力打造工业品BxB垂直跨境电商集聚区
xxxx—xxxx年是互联网发展最快的xx年,但主要集中在消费领域。最近x年,以生产活动为场景的产业互联网成为数字经济的主战场,其中工业品互联网是产业互联网中的代表。工业品是用于加工生产或企业经营的产品。与消费品类的跨境BxC(企业对消费者)相比,工业品跨境电商主要是BxB(企业对企业)模式,即“互联网+传统国际贸易”。随着工业品互联网成为“新风口”,垂直型的工业品BxB跨境电商平台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浪潮。
我省产业集聚现象明显,在制造业xx个细分领域中,xx有x个行业规模排名全国第一,另有xx个行业位居全国前四,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工业品BxB垂直跨境电商聚集区具有独特优势。当前国内还没有形成工业品垂直BxB跨境电商集聚区。应高度重视这一数字经济和传统制造业相结合的机遇,在xx自贸试验区布局工业品BxB垂直跨境电商集聚区,重点引进欧美四大工业在线巨头以及俄罗斯、巴西、日、韩等国家的BxB工业电商平台在xx开设中国总部,广泛招引国内大型制造企业和工业品外贸企业在xx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着力发展全球工业品跨境电商总部经济,形成数字赋能xx的新增长点。在提供一般性的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我们建议:
一、争取在xx自贸试验区对跨境电商BxB出口监管政策改革先行先试。试点改革高价值工业品的出口跨境电商监管模式,提高单票价值xxxx元以上工业品跨境电商的物流通关便利。建设工业品BxB跨境电商通关基地,加强空港、水运通关能力,创新海关监管模式。实现海关等口岸管理部门对货物的集中监管查验,为跨境电商货物提供高效、便捷的一体化通关作业服务。在集聚区可考虑引入CE认证等服务机构。
二、对入驻集聚区的平台企业建设多功能跨境电商海外仓给予专项支持。研究制定符合CPTPP要求等国际贸易规则的专项政策,对入驻集聚区的平台企业新建海外仓给予税务、融资等方面的支持。鼓励省属国企和驻苏央企与平台企业共建、共享海外仓及物流渠道。引导平台企业海外仓从一站式代发的单一功能仓转变为多功能物流中转中心,提供一站式海外仓储服务,包括退换货、转仓、重打或代贴标签、产品检测、分箱、代缴关税、保险、供应链金融等,并进一步发展为BxB线下流转中心,搭建售后客服团队帮助跨境电商企业更好服务终端客户。
三、建设工业品线下跨境交易中心,在xx自贸试验区xx片区按工业品分类打造永久性展馆集群。建设大型国际化工业品交易中心,吸引支付、金融、通关物流、营销、数据分析、代运营、培训孵化等跨境电商服务机构入驻,并打造跨境电商直播服务基地。在xx自贸试验区xx片区按照工业品类建设永久性工业品展馆集群,吸引全球知名工业企业展销产品,定期举办不同行业的国际博览会,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工业品跨境电商发展格局。
四、利用省属高校和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培养各类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在省属高校和高职院校已有的相关工科专业有步骤地增设跨境电商课程。制定跨境电子商务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及评价规范,建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和评价系统,支持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各类跨境电商人才培训。举办BxB跨境电商创业大赛,促进跨境电商创新创业,注重国际法和国际贸易领域法律人才的培养。在入驻集聚区的平台企业中制度化推进企业合规审查,在集聚区建设初期,可考虑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由集聚区管委会向驻区平台企业提供免费的企业合规审查服务。
数字赋能医药健康打造数字创新优势
数字医疗,是将数字信息技术运用于医疗卫生领域,实现医疗设备在线化、医疗资源网络化、医卫管理信息化和医疗服务智慧化,提升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的即时性、普惠性、精准性和集约性。其产业涵盖数据感知、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应用等全过程,包括医学、药学、医疗技术、健康管理、信息技术、新材料、装备制造等分支,在技术创新链、设备产业链、场景应用链、健康服务链等环节都具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数字医疗总体处于高速成长期和红利收割期“双期叠加”的历史机遇期,各地加速布局,涌现了一大批创新企业。我省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产业基础扎实、高层次医卫教育和医疗机构众多,是首批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和“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试点省份之一,但全省发展数字医疗面临着高位引领缺乏,创新中心集聚度不高,医卫领域信息孤岛依然存在,数据资源、技术资源和产业链资源一体化协同创新平台尚未建立,人才瓶颈较为明显等问题。
为此建议:
一、制定数字医疗专项规划,加强高位引领。建议制定我省数字信息技术与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产业融合的数字医疗产业专项规划。实施容缺、容错、容新的监管模式,以产业基金、科创基金以及融资租赁等方式,为产业发展提供多渠道资金支持。
二、组建xx健康医疗大数据集团。依托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东部)中心组建xx健康医疗大数据集团,打造我省数字医疗与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xx卫生健康云。在为群众提供便捷化就医服务的同时,规范化开展数据收集、管理、协同和调用,为开发企业提供标准化工具和安全封装处理好的数据资源,做好嵌入式服务,增强对创新资本、创新企业招商引智的吸引力。
三、组建xx数字医疗产业技术研究院。学习xx数字医疗产业战略联盟建设经验,依托xx健康医疗大数据集团,协调创新资源,成立数字医疗产业研究院,加强技术引领,参与国家数字医疗设备与系统标准的研究、制定和推广,规范市场应用。
四、鼓励数字医疗关联企业跨业创新。推动现有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园向数字医疗产业园转型。鼓励和支持通信技术、精密制造、软件信息、机器人、芯片、新材料、医药和医疗器械、大数据等关联行业、企业,强强联合,整合产业链。通过构建十五分钟健康服务圈、居家养老数字健康服务示范项目等,支持我省创新型数字医疗设备纳入国家和省数字健康医疗应用示范工程。
五、打造云智慧未来医院数字医疗枢纽。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鼓励省内技术力量最强、信息化水平最高的省人民医院加强与省内外医疗机构的合作,打造“云智慧未来医院”,共建数字医疗服务枢纽,将优质医疗资源辐射长三角,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深化医改注入新动力,并以此全面提升群众就医体验。在省内所有医疗机构信息化互联互通的基础上,依托xx政务一网通办、xx健康云等平台,统一省级号源池,实现xx分钟精准预约;
诊前智能预问诊,实现候诊即问诊;
将“在路上”的救护车与医院专家急诊联为一体,建成“上车即入院”急救体系;
推进脱卡就医,免册可就诊、病历可追溯、档案随身查,诊疗过程“无感支付”,实现“一部手机走医院”的便捷就医场景。
六、建立多学科融合的数字医疗人才培养体系。整合政府、院校以及行业资源,鼓励省内高校增设基础医学和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专业课程,或探索多高校联合培养模式,建设数字医疗学科,培养专门产业人才。
把“双减”这项利国利民的政策落实好
“双减”是中共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制定实施方案,建立联席会议机制,成立工作专班,出台系列文件,全力推进“双减”工作落实落细。学校主阵地作用显现,学科类培训负担减轻,教育生态明显优化,具有xx特色的“双减”制度体系初步构建。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积极破解。
一是教育“双减”未能有效衔接教育评价改革,全面落实有难度。高考、中考指挥棒的导向,叠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给部分家长带来的困惑和焦虑难以消除,减负政策全面落实的社会协同力不强。二是校外培训锐减未能有效转化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主阵地做实有难度。优质校外培训资源进校园服务通道不畅,学生和教师在校时间延长,一些学校缺乏活动场地和匹配师资,只能增加作业量填充延时,教师在校工作时间长,且疲于应付各项任务与检查,加剧职业倦怠。课堂教学质量难提升,延时服务效果难保障,学校集体活动难开展。三是配套政策未能有效同步出台和实施,风险防控有难度。校外培训机构转型分流管理办法尚未出台,后续审批监管维稳难度大。教师延时服务财政补助标准低,教师身心健康保障难度大。延时放学安全隐患排除难,乡村路况条件差,安全风险压力大。
“双减”政策是以破釜沉舟的勇气重构基础教育育人体系,以责无旁贷的担当重构基础教育良好生态,功在当下、利在千秋,为推动这项利国利民的政策取得更好成效,建议:
一、统筹治标与治本,同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与“双减”政策落地,解决教育健康发展内驱力。“双减”不是目的,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才是根本。为此,要切实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推进义务教育综合素质评价标准落地,同步深化高考中考改革,确保命题方向与“双减”精神相吻合,让考与学相匹配。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开展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指导,丰富拓展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与路径,提供更多优质教育选择空间。加强宣传引导,在全社会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育人观、成才观,达成减负共识。
二、统筹校内与校外,同步推进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和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夯实教育教学主阵地。坚持大幅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不动摇,探索丰富延时服务师资激励措施,鼓励引导优质校外培训资源参与校园公益服务,提升活动丰富性、专业性、选择性,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增强吸引力。以校外资源时间置换在校教师教科研空间,切实减轻教师负担,回归课堂教学主阵地,鼓励教师聚焦课程整合、课堂效率、作业设计、多元评价、课后服务设计,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健全教师实绩评价机制。严格执行进校园清单式管理,营造清静的教书育人环境。
三、统筹部署落实与风险防范,同步推进政策配套与工作开展,做好安全与保障工作。适度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探索制定省内分区分层分类延时服务收费指导意见,明确场地、交通、餐饮、师资和机构准入条件,及时足额发放教师延时服务补贴。出台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和审批监管工作细则,给学科类培训机构分流转型提供通道,减少优质教育资源流失,切实关切其调整期阵痛,支持帮助渡过难关。充分考虑延时服务学生校内校外安全,不搞时间和场地一刀切,做好安全风险防范,让学校和家庭拥有更多教育自主选择权,回归教育的初心使命。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赋能“xx智造”全产业链
xxxx年,xx省数字经济规模超过x万亿元,位居全国前列,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产业规模和增速领跑全国。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未来发展的重点和关键。
目前我省数字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一是数字产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境,如数字经济聚集度较分散,对传统行业赋能较弱,数字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等。二是从整体上看,我省数字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协同发展。三是数字经济的顶层设计有待加强,数字经济的要素市场还未形成,数字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成效仍有较大空间。
为此建议:
一、加快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为发展数字经济提供要素能力保障。布局全新的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城市基础设施,如新一代智能信息网络,包括FxG、xG、物联网、云计算、边缘计算、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等;
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能源、水利、市政、环保、公共卫生等传统城市基础设施进行融合,进行数字化升级,形成新的基础设施。
二、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园区试点示范建设。依托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建设,聚焦数字经济产业,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型综合数字产业园区。发挥数字经济园区的集聚和带动作用,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产业+配套、平台+生态、技术+赋能”的数字产业生态,加快建设与现代产业体系高效融合、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创新价值高效体现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三、加快培育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业态。以制造业为主战场,打造数据驱动的创新应用场景,加快传统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构筑实体经济发展新优势。加快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平台,培育一批数字经济中小微企业,形成一批以数字经济企业为骨干的中小创新型企业集群。进一步完善数字经济“双创”体系,推动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鼓励科技型企业服务中介机构积极发展数字化咨询、技术转移等业务。鼓励数据清洗、标注、评估等数据交易服务新业态。
四、加强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及引进工作。根据数字经济人才的需求特点综合施策,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等要丰富相关专业。地方财政要进一步强化对数字化、智能化教育和培训的支持。人社部门要将数字经济新职业培训评价项目纳入本地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两目录一系统”,按规定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和鉴定补贴等政策。通过引进国际高端平台、打造优势产业来吸引人才,实现产业引人、项目用人、发展育人,营造数字经济良好人才环境。
五、建设数据要素市场,释放数字资产价值。推动数据分类确权,完善数据要素市场的基本准则。根据个人数据、商业数据和政府数据等不同主体和数据类型,分类界定数据的权属主体和客体,理顺数据交易的利益纠葛,明细产权分割。推动行业、企业数据资产化,以数字经济带动数据需求链、牵引供给链,激活市场主体自主供应数据并提升数据采集、清洗、存储及加工能力的积极性。开展数据开发利用试点,提升各类数据治理能力,推动在数据确权、定价、交易、资本化等方面工作,建设全省数据要素市场体系,进一步释放数据价值。
发挥新型研发机构“强磁场”作用助力xx科技强省建设
xxxx年x月,***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集中国家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作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的新型创新主体,新型研发机构如同“强磁场”,源源不断持续吸引核心技术和关键产业,在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助力科技强省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xxxx年,我省共有省统新型研发机构(以下简称新研)xxx家,吸纳就业人员x.x万人,年开展技术服务x.x万多项次,转化科技成果近xxxx项,累计引进、孵化企业xxxx余家,年收入超xxx亿元,已成为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的重要力量。但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功能定位不清晰。目前新研属性形式多元,参与各方责、权、利缺乏相关法律制度保障和约束,造成部分新研功能定位不清晰,“钻空子”“打擦边球”等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新研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有的则以“二房东”为主业,有的已蜕变为众创空间或孵化器运营单位。
二是人才布局不合理。现阶段多数新研所需的全职技术和市场人员缺口较大,兼职研发人员占比偏高,人才队伍不够稳定。与传统科研院校和大型龙头企业相比,新研发展前景不明,薪资水平较低,在吸引高层次人才上不占优势。
三是体制机制不健全。由于缺乏持续稳定的财政支持政策,而自身又过分依赖于政府补贴,导致多数新研没有充分释放相应能量,处于“长不大”状态;
同时,由于新研评价体系、退出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使运行不良的一些新研存有“死不了”的侥幸心理。
为此建议:
一、出台实施细则,明确功能发展定位。根据xxxx年科技部出台的《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在省级层面出台实施细则。明确新研功能定位和发展导向,加强对新研的认定、评价和备案;
完善支持新研发展的政策举措,破除其“身份困境”,以市场和产业为导向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加强对新研的管理;
建立共建高校专利确权、创新人才激励、新研动态调整等工作机制,引导破解新研“企业不会做、高校院所不愿做、政府不能做、市场需要做”的发展瓶颈。
二、统筹人才布局,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更加灵活弹性的引才用才制度和激励机制。健全人事及薪酬管理办法,赋予新研人才更多的股权分红,最大限度保障科研人员潜心于研究;
推行“双重聘用”制度,允许高层次人才在新研和高校同时从事科技创新与科研教学活动,加大对横向科研项目的奖励,稳定高层次人才预期;
尽快完善外籍人才来华工作永久居住权申报途径,探索从居留向永久居留的转化衔接机制,使新研成为集聚全球高层次人才的新“高地”。
三、构建循环机制,提升产业服务能力。构建“科—技—产”和“产—技—科”双循环,既通过“揭榜制”等形式引导高校院所面向产业现实需求,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成果转化,又通过产业、技术、学科的联动实践,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优化新研股权结构和内部治理架构,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科技创新能效。发挥科技金融杠杆作用,鼓励分行业、分领域、分阶段建立政府引导型的风险投资和创投基金,变“财政补贴”为“股权投资”,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研究制定绩效管理办法,根据新研不同发展阶段和定位,对新研进行分质、分类、分档培育,建立不定期评价及动态调整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明确退出办法。
聚焦双碳目标助力民营企业低碳绿色发展
xx作为经济强省和碳排放大省,随着政府低碳发展政策引导力度的不断加大,大批领军民营企业在低碳发展、绿色转型等方面勇担使命,做精做强,打造了产业发展的绿色引擎。但由于xx前期未纳入全国碳排放交易试点省份,建立完善的碳交易体系并对接全国碳交易系统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尤其是xx民营企业在减排和高质量发展方面仍面临一些困境:
一是民营企业面临复杂减排环境。如部门职责不统一,停产限产伤害企业生产积极性,还造成资源浪费;
节能减排专项管理程序复杂,相关政策宣传和普及有待提升;
民营企业管理层的节能减排意识薄弱,影响了民营企业参与减排的意愿。
二是民营企业减排成本居高不下。节能减排设施贵、技术要求高,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只能重金购买已有设备或技术,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和管理制度,导致出现生产设备和减排设备规模不匹配增加“磨合成本”等情况,加剧企业成本负担。
三是民营企业低碳转型风险较大。对经济实力较弱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言,引进新设备或先进技术进行降碳处理,将大大提高企业生产成本,同时环保不达标时停工停产的惩治措施,使企业又陷入生产困境,无力创造利润以反哺环保技术,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危机往往伴随转机,双碳目标下民营企业同样也迎来了绿色金融助力减排、新兴产业发展等新机遇,建议相关部门加大政策引导力度,促进民营企业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xx如期完成双碳目标作出贡献。
一、改善民营企业节能减排外部环境。在疫情影响和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下,相关部门要提高执法精准度,灵活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坚决杜绝“一刀切”政策,最大程度上避免紧急停产情况发生。完善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评估体系,使其成为可抵押变现的优质资产,提高企业对节能减排技术的投资积极性。
二、降低民营企业节能减排投入成本。金融机构建立节能减排专项贷款的纠错、容错机制,为节能减排贷款专项资金开辟“绿色通道”。同时仿照国际上的清洁生产机制(CDM)建立低碳基金,有减排潜力的企业主动减排,通过低碳基金获得经济效益,减排困难企业可以向低碳基金注资,通过低碳基金协同减排完成减排指标。
三、引导民营企业主动实施低碳转型。通过打造环保民营企业“旗舰店”方式,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低碳民营企业,树立低碳发展新标杆,并增强绿色供应链、绿色生产等方面的国际认证度,在开放平台里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目标。在广泛宣传低碳化转型的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可以考虑在招标活动中落实政府绿色采购工作,将民营企业的低碳环保属性纳入参考因素,提高民营企业节能减排积极性。
四、帮助民营企业降低节能减排投入风险。有针对性地开设低碳减排培训课程,提高对碳市场、政府相关政策、碳排放核算、交易规则和碳资产开发等的学习掌握,引导企业管理层科学有效地参与节能减排。同时,为民营企业提供政策“集成式”定向支持,加速节能减排技术或专利向生产转化,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配备服务专员,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的专业服务,提高企业低碳化转型的投入效率。
以种质资源支撑种业发展以种业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xx种质资源极为丰富,新中国成立后,我省开展过三次大规模农作物种质资源征集工作,共收集地方种质资源xxxx余份,建成一批种质资源保藏设施,编目保存种质资源x.x万余份。目前拥有持证种业企业xxx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x家,销售额亿元以上农作物种业企业xx家,国家级农作物育繁推一体化企业x家,中国种业xx强企业x家。
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种质资源保护力度不够。重视程度不足,保护范围不够全面,许多优异资源游离在保护系统之外,部分种质资源的保护体系尚未建立,种质资源的遗传稳定性、完整性存在较大风险。种质资源被各科研单位和相关企业分散保存,缺乏统一登记编目、规范管理。保存方式较落后,以异位保存为主,主要采取低温种质库和种质种植圃两种形式,使用超低温保存、DNA库等现代保存方式力度不足。
二是种质资源有效利用率不高。鉴定评价机制不健全,部分仍停留在眼看、尺量、嘴尝等感官层面,缺乏科学性、精准性和对优异基因的深度挖掘,致使许多优异种质“深藏闺中”、未被充分利用。人才队伍不稳定,尚未建立跨区域、多学科联合的研究团队,种质资源征集尚未应征尽征、共享利用。
三是种业创新竞争优势不明显。品种创新能力有待提升,育种理念、方法、装备均偏重对品种的简单改造,创新突破惰性较强,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较为滞后。品种结构有待优化,审定品种数量多、突破性品种少,高产品种多、绿色优质品种少,传统品种多、特色品种少。种企竞争力有待提高,全省知名种子龙头企业、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经营领域窄,尚未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为此建议:
一、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力度。设立种质资源保护专项,支持长期开展种质资源收集和保存保护工作,建立长三角种质资源创新联盟,发挥区域优势,强化区域特色促进种子企业和科教单位深度合作,支持建立种质资源综合基因库,构建种质资源表型和基因型精准鉴定平台,实现种质资源向遗传资源的转化,规模化发掘满足现代育种目标的绿色、优异新种质。
二、提高种质资源有效利用率。设立新基因发掘计划,增加对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和深度评价力度,坚持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产业研发同步推进,集中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和核心技术瓶颈;
充分利用“xx科技改革三十条”政策,在奖励机制、权益分配等方面支持种质资源主动服务市场、产业和发展。创建引导机制,完善相关从业人员的科研绩效考核政策,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加大宣传,提高公众对种质资源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知程度。
三、构建种业自主可控的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的引领作用,开展育种理论、通用技术等基础研究,推动分子育种等新技术的实践应用,创制具有高抗、高质、高产性能的绿色、突破性育种新材料;
进一步强化种子企业在种业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企紧密结合的商业育种体系。加强种质资源发掘、分子育种检测、商业化育种、新品种测试等x个平台建设,推进以优势学科群团队为主体、种业基础性研究单位为主导、相关单位优势团队为成员的种业理论与技术创新平台构建;
加快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聚焦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的攻坚突破,不断增强种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实现我省种业在国际种业中的领跑地位。
坚持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金融支持制造业保障体系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中共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xx是制造业大省,制造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一是体量大、全国占比高。“十三五”末,xx制造业增加值达x.x万亿元,规模约占全国x/x,连续十年位居全国第一。制造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xx.x%,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x个百分点。二是结构优、产业聚集度好。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xx占据xx席,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排行榜xxxx个设区市全部上榜,x个集群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决赛中胜出、数量全国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达到xx.x%和xx.x%。三是后劲足、骨干企业多。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x%。企业两化融合指数达xx.x,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xxx家,超千亿元企业xx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xxx家,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为xxx家、xxxx家。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省内制造业蓬勃发展催生了大量优质金融需求,全省银行机构通过创新产品服务、倾斜信贷资源等方式支持xx制造业发展,着力提升制造业金融服务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但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金融保障体系、金融供给侧服务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融资渠道相对狭窄,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占比较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融资支持还不到位。金融和产业政策实施缺乏协同,服务不够精准,缺乏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金融服务专营机构。
针对上述问题,提几点建议。
一、完善适应制造业需求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进一步拓宽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渠道。根据企业生命周期,提供“贷+债+股+代+租+顾”六位一体全口径金融服务,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开展股权、债券融资,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信息中介和配套托管作用,配合政府部门建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金、产业投资基金,规范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撬动金融资源、社会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产业聚集。
二、探索成立制造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加强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适配性。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在制造业资源丰富、产业集聚区设立制造业金融服务中心,在信贷规模、贷款利率、负债业务等方面加大对制造业金融服务中心的倾斜力度,并适度给予专营机构客户准入、一定额度的风险限额核定及单笔信贷业务审批权限,优先保障中心牵头服务的优质制造业客户的信贷需求,提高市场响应效率,为企业提供专业性、一站式、综合化金融服务。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快“科创中心+科技支行”建设,以专营机构为主要载体和前沿阵地,加强科创金融“政产学研”联盟建设,细化深化对高新技术行业的研究。
三、完善政银企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政策合力。建立人行、银保监、发改、工信、财政等跨部门沟通协商机制,加强金融、产业、财政政策的协同配合,精准指导金融机构改进完善制造业发展金融服务,助推制造业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加强政银企交流合作,在深化金融机构与制造业企业重大投资项目合作的基础上,鼓励各级主管部门牵头建立优质制造业项目信息库,推动金融机构积极对接主管部门推荐的优质制造业项目。
优化收入分配制度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总书记指出:“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重大成就,是消除了绝对贫困。xxxx年,xx城乡居民收入在全国省区中位居前列,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为x.xx∶x,比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x.xx∶x更为均衡。xx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需要构建更加均衡协调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基础性制度安排,着力解决“以发展共享”为重点的相对贫困问题。为此建议:
一、改善初次分配结构,增加居民收入比重。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企业、政府、居民之间的分配。初次分配机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性方式。近年来,在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企业、政府和居民的收入份额之比基本保持在xx∶xx∶xx左右。按照xxxx年的统计数据,xx企业、政府和居民的初次分配占比分别是xx.x%、xx.x%和xx.x%,居民收入占比低于全国平均值。要进一步优化初次分配机制,统筹兼顾到企业、政府、居民三方面的利益。特别是要提高居民收入的份额,增加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形成更加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基础性制度安排。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确保更多具有竞争力的企业,能够在市场中安心发展,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保障初次分配的公平性。
二、加大二次分配力度,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联合国评价贫富差距的指标是基尼系数。目前,我国基尼系数在x.xxx左右。这是我国发展的短板与不足,原因在于二次分配调节力度不够。建议我省率先研究与建立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框架,通过政府加大二次分配的力度和公平性,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快城乡、区域、人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制定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下行推动方案,力争“十四五”期间将居民收入基尼系数降低到x.xx左右,“十五五”期间降低到x.x左右,“十六五”期间降低到x.xx左右。通过三个五年规划、持续xx年的努力,推动xx进入居民收入分配相对合理阶段。
三、建立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弘扬先富帮后富的社会风尚。推进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和农民。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政府调节力度,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大力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建设,推广苏南一些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初步共同富裕的经验,通过农业规模经营和发展农业科技等推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加大政府在财政、金融、产业等方面的宏观政策扶持力度,提升低收入群体增收能力和社会福利水平。通过农地制度改革,增加农村相对贫困户的财产性收入,帮助农村低收入人群过上更有保障、更加宽裕的生活。第三次分配是先富帮后富、有能力者帮助有需要者的社会分配,具有调节社会财富分配的直接效应。扶贫济困、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践行公益、传递爱心也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要建立完善激励个人捐赠的政策法律体系,增强企业向国家批准的基金会捐款、企业家慈善捐款的热情。培育慈善文化、发展慈善组织,对长期参与公益性慈善事业的先进个人应给予精神褒奖与社会尊重,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参与慈善事业的良好氛围,建设互助友爱、文明程度高的新xx。
打造“xx精品”擦亮xx“金字招牌”
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国务院将每年的x月xx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我省“十四五”规划要求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引导企业走品牌发展之路。
为深入推进xx品牌建设,我省于xxxx年x月全面启动“xx精品”认证,通过对符合高标准、高品质要求的产品和服务进行第三方认证,推动形成品质高端、信誉过硬、市场公认的“xx精品”品牌群体。这是参照国际惯例、运用市场机制推进品牌战略的一项开拓性工作,目前已取得积极进展和初步成效。一是管理制度有效完善。市场监督、发改、工信等x部门联合出台相关意见和认证管理办法,统一了评价依据、认证规则、标志标识和发布标准。二是标准体系初步建立。按照“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要求,制定发布了xx个“xx精品”团体标准。三是培育梯队逐步形成。围绕全省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和主导产品,由多个部门联合推荐遴选重点培育对象,提升品牌价值。四是认证工作有序实施。成立“xx精品”国际认证联盟具体实施认证工作,目前累计有xxx家企业xxx个产品(服务)通过认证。
虽然我省品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一是部分地方品牌意识不强,品牌工作投入不足,品牌发展仍存在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二是品牌激励机制仍需完善,品牌效应需要进一步提升。三是品牌创新能力不足,我省出口商品平均单价远低于德、日、美等发达国家,总体处在价值链中低端,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品牌还不多。
为此建议:
一、创新引领,使“xx精品”更有含金量。加快业态创新,发展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探索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等工业互联网新型应用,加快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主动适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加快生产工艺更新,扎实推进以“机器换人”为核心内容的技术改造,用标准化、智能化生产方式提高质量。加快技术创新,建立协同创新联盟,攻克关键共性技术,提升科技核心竞争力。
二、坚守质量,使“xx精品”更有品质。推动企业建立健全首席质量官制度,积极推广和运用精益制造、全面质量管理、卓越绩效等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提高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控制水平。瞄准质量管理先进标杆,实施质量比对、质量攻关、合格率提升工程,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上下更大功夫。聚焦“xxx”产业强链行动,加快制定一批国内领先、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xx精品”标准。弘扬质量精神,引导企业家以张謇等先贤楷模为榜样,勇做提升质量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三、优化制度,使“xx精品”更有吸引力。倡导优质优价,将“xx精品”打造成质量分级的重要抓手,让“xx精品”比普通产品卖得更贵、销量更好。加快推进长三角地区品牌互认合作,开展高层次品牌宣传活动,提升知名度美誉度。优化制度设计,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推动认证联盟严把认证程序和认证标准关口,让真正代表xx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脱颖而出。完善品牌促进、推介、保护和信息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有利于xx品牌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
坚持“四个统一”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典范
xxxx年xx月xx日,***总书记在xx古运河三湾公园考察时强调:“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高品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使之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典范”。近年来,xx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走在了全国前列。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点多、线长、面广,需要统筹各方资源力量,系统化集成化加以推进。为此建议:
一、坚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统一起来,共抓大保护,打造最美绿色生态长廊。充分发挥国家文物局设在xx的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职能作用,细化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和滨河生态空间分类管控,严格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坚持水岸同治,抓好退田还河(湖)、湿地保护、环境整治等工程,严控遗产点周边文化和生态空间占用,实现河清岸绿景美。坚持江河湖联治,加快实施断头河连通工程,统筹农业灌溉和排水系统建设,确保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坚持上下游共治,研究制定生态补偿、土地保障等政策,持续实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清水廊道和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等重点项目,确保“一河清水向北流”。
二、坚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名城名镇保护修复统一起来,推动大复兴,打造新时代xx文化标识。要在整体保护修复上下功夫,处理好旧与新、建与管、产与城的关系,编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结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xx段)保护建设规划》,细化名城名镇名村更新方案,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运河特色小镇和美丽村庄。在系统活化利用上做文章,规划建设非遗技艺传承中心,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支持发展“文博游”“古巷游”“民俗游”,系统梳理文化遗产、名人事迹和文学作品,依托新媒介展示解读运河文化,打造一批xx特色运河文化地标。
三、坚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统一起来,跨界大融合,打造文旅产业发展新高地。重点打造“一馆一道一圈一节”。“一馆”,即依托xx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延展产业链,在文物保护利用展示、文创产品开发等方面探索创新,培育《运河宝藏》等节目,组织文化大家和非遗大师创作反映大运河前世今生的精品力作,打造全国乃至世界运河文化研究和展示中心。“一道”,即沿线步行慢道、骑行道,规划建设一批运河驿站,重点培育大运河马拉松赛和自行车赛,加快建设运河旅游重点景区。“一圈”,即依托沿线江河湖资源,大力培育通用航空旅游业,建设“全域低空旅游观光圈”,形成陆上有慢道、水上有巴士、低空有飞乘的运河旅游新业态。“一节”,即依托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和中国大运河学会等平台,持续办好世界运河城市论坛、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等系列活动,讲好运河故事。
四、坚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加快大转型,打造现代世界内河航运的典范。加快绿色化、集约化、智能化转型,推进绿色航道、绿色港口、绿色船舶专项行动,研究制定鼓励船舶改造应用LNG清洁能源、停靠港口优先使用岸电等优惠政策;
完善“公水、铁水、水水”等多式联运枢纽站场的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出台内河集装箱发展扶持政策,积极开辟xx的集装箱运输航线;
推进智慧船闸、智慧航道、智慧港口码头建设,打造智慧运河。
医养结合托起“最美夕阳红”
截至xxxx年底,xxxx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xxxx万。“未富先老、未备先老”“老有所养、养必有医”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xx年前,我开始创办养老院,结合实践与思考,就深化医养结合提三方面建议:
一、养老是家庭的义务,也是政府的责任。建议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动医养结合加快发展。一老一小是家庭的两个宝,要像珍爱孩子那样珍视老人,像重视儿童教育那样重视养老事业,切实把医养结合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一是加大引导。制定出台推进医养结合的具体办法,明确业务规范、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为基层开展工作提供依据和指导。推动有条件的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开设老年病房、增加老年病床数量。积极引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与养老机构合作,建立康复护理联合病房;
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构建居家享老、社区安老、机构颐老的分层次、全覆盖服务体系。二是加强统筹。省级层面强化卫生健康部门的牵头作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形成工作合力,避免多头管理、无序管理。建设健康养老信息化服务平台,打通医疗和养老信息壁垒。三是试点推进。从省级层面加强试点推广,实现从点的突破到面的提升、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改变。
二、养老是幸福的保障,更是民生的底线。失能失智和长期卧床的老人,是最需要关注的群体之一,养老的压力最大、负担最重、生活最难。建议进一步加大保障力度,在确保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同时,减轻经济压力、释放家庭负担。努力做到三个“一部分”:一是医保分担一部分。将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纳入医保定点,探索将医保个人账户用于支付长期护理保险、居家护理服务、健康管理等,推动有病治病、失能护理、无病康养无缝对接,用“一张床位”满足三种需求。二是社会帮助一部分。推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结对挂钩,制度性送医上门;
鼓励开展“时间银行”等互助养老和志愿服务,营造尊老爱老的社会氛围。三是政府补贴一部分。扩大公益性医养结合机构覆盖面,加大对低保老年人的医疗救助保障,提高低保边缘家庭失能失智老人入住医养结合机构补贴力度,实现应养尽养。
三、养老是老年人的需求,却是年轻人的事业。每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在养老问题上,年轻人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一是由年轻人入手,通过推进住宅适老化改造、建设家庭病房、普及家庭医生等,更好发挥子女的家庭养老照料作用,使家庭成为养老的第一道护栏。二是从年轻时抓起,加快推进全民长期护理保险,从省级层面对参保对象、筹资渠道、保障范围、失能标准等进行顶层设计,发挥保险的大数法则互济作用,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走进现实。三是引年轻人参与,加快培养老年医疗、护理、心理和健康管理等专业人才,壮大全科医生和养老护理队伍,完善薪酬、职称评定等激励机制,避免“银发人照顾白发人”成为普遍现象。
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提升婴幼儿早期发展水平
在全省人口出生率降低、老龄化加剧的趋势下,孩子的养育愈发成为家庭与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调研发现,我省每千人口拥有托位数仅为x左右,育儿家庭中有托育需求的超xx%,而得到满足的却不足xx%。已经入托的x至x岁婴幼儿,从其入托机构性质看,民办托育机构约占七成。我省普惠托育体系建设的短板显而易见。
一是供需失衡,早教服务良莠不齐。目前,x岁以下婴幼儿照料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公办幼儿园、早教机构对于托育服务供给意愿缺乏,专门的、有资质的、让人放心的托育服务机构数量仍然有限。二是行业发展缺乏规范,市场环境尚需优化。人口密度大的中心城区缺乏专项配套用地,相关建筑设计、卫生保健等标准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托育机构存在室内外面积不达标、光线不足和消防安全隐患等问题。三是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偏低,成为制约托育服务发展的瓶颈因素。托育工作责任大、待遇低,流动性大,相应的培养体系、培训标准缺乏,合格的专业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为此建议:
一、科学做好托育顶层设计。加快促进我省普惠性、高质量的托幼教育体系建设,提升托幼服务覆盖面和供给水平,推动“三孩”生育政策实施落地。卫健、发改等部门要加强对未来x至xx年各地区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等情况研判,对托幼机构的层次、数量、布局等统筹谋划部署。坚持省级指导、市级牵头,统筹各部门力量做好市域内各区县托幼资源规划与布局,着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就近就便、托幼一体化”的普惠性托幼教育资源体系。
二、有效扩大托育资源供给。加大投入力度,通过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托育机构,发挥其保基本、兜底线,引领方向、保障质量和平抑价格的重要作用。坚持公民办并举,充分调动多方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托育机构。加强社区托育资源建设,鼓励支持将托幼服务纳入民生实事范畴。住建、自然资源规划部门要在新建小区同步规划、配套建设托幼机构。在农村地区采用建立综合性托幼中心、家庭“邻托”等多种形式,积极拓展普惠性托幼服务资源。鼓励大型企事业单位等举办托幼机构,通过土地划拨与优惠、税费减免、租金补助等多种方式予以支持,释放潜在的托幼资源供给潜能。
三、完善托育服务发展制度体系。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及个人在参与托幼服务发展中有法可依。健全监管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行业标准,明确专业部门监管职责,消除服务监管盲区,加强社会监督,探索专业社工督导等方式,对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定期考核。注重培育行业自律组织,制定行业发展规范,细化建设标准、服务标准和服务收费等内容。
四、切实抓好托育专业人员队伍建设。鼓励相关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设立专业,将托育专业人员作为急需紧缺人员纳入培训规划,培养大批既有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又有专业知识能力的托幼人才。切实加强托育服务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增强从业人员法治意识,大力开展职业道德和安全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依法保障从业人员合法权益,建设一支品德高尚、富有爱心、敬业奉献、素质优良的托育专业人员队伍,保障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集中攻坚突出环境问题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是xx生态文明建设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坚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土壤污染、噪音扰民等突出问题,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目前,我省生态环境质量虽已创新世纪最好水平,但与建设“强富美高”新xx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为此建议:
一、全面系统部署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增强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紧迫感,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在全省范围内全面系统认真排查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土壤污染、噪音扰民等突出问题,列出任务清单,以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的作风,进行一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污染防治深度攻坚战。
二、协力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加快产业、能源、交通结构调整,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力度。聚焦秋冬季细颗粒物污染,科学调整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范围,完善省市县三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体系。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措施和“一行一策”管控方案,推动重点行业企业错峰生产。突出精准施策,在科学合理“切一刀”的同时,坚决反对“一刀切”大范围停产和“先停再说”“一律关停”等简单粗暴做法。加强区域空气质量中长期趋势预测,及时启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开展重污染天气应对措施的成本及减排效果评估,优化调整重污染天气强制性控制措施。在冬春季污染频发时段,加强周边区域空气质量会商。
三、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加快完善城镇污水管网,对合流制管网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加快开展雨、污水管网诊断,加强截流井和截留管道等建设。加强水系沟通,因地制宜开展水体内源污染治理、疏通断头河、活水循环和生态修复,增强河湖自净功能。加强城乡接合部黑臭水体治理,注重统筹规划,提高农村污水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强化部门联动及长效管理,协同推进整治工作,把河长制、湖长制落到实处,巩固提升黑臭水体治理效果。
四、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快摸清土壤环境质量底数,加强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安全利用及风险管控、效果评估。健全省域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体系,加快制定不同区域土壤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严格污染地块准入管理。从严管控农药、化工等行业的重度污染地块规划用途。建立重点区域土壤污染绿色可持续风险管控与修复示范区。推进涉重行业企业污染综合整治,深化重有色金属、铅蓄电池、皮革制造、电镀等重点行业的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
五、集中攻坚噪音扰民,还群众宁静人居环境。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布局。开展声环境功能区评估与优化调整。加强建筑物隔声性能要求,建立新建住宅隔声性能验收和公示制度。强化工业、交通和工地噪声管控,对工业噪声污染实行排污许可管理,防治工业噪声扰民。综合考虑道路、轨道交通线路、水路、港口和机场起降对周围声环境的影响,优化调整相关规划,实现交通噪声源头防治。加强社会噪声扰民问题治理。制定公共场所有关活动区域、时段、音量等管理规定,与商业经营户、文化娱乐部门等签订噪音控制责任书。合理规划好各类文体活动区域,加强对广场舞噪声扰民问题的治理。
推动委员更好联系服务界别群众
***总书记强调,政协委员要更好联系和服务所在界别的群众。政协由界别构成,政协委员是界别群众的代表。增进委员与界别群众的联系、沟通和交流,可以实现政协委员这个“点”、界别渠道这条“线”、政协组织这个“面”和全社会这个“体”的有机统一,有效达到政治引领、汇智聚力、解疑释惑、解忧帮困的目的。
近年来,在全国政协指导和省委领导下,全省政协系统以扎实推进“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委员工作室、社情民意信息联系点“三位一体”建设为抓手,引导广大委员深入基层走进群众,推动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制度化常态化,取得了积极成效。为进一步推动广大委员更好联系服务界别群众,真正做到人民政协为人民,建议:
一、突出政协D建引领,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巩固“两个全覆盖”成果,进一步加强界别、镇(街道)委员履职党支部建设,着力提高政协D建对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工作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总结以书香政协建设助推书香社会建设、组织委员宣讲***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等经验,进一步加强对界别代表人士和界别群众的思想政治引领,做到与特定群体牵得上线、说得上话、做得好工作。
二、推动工作重心下沉,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中发挥好委员的优势作用。巩固全省政协委员下沉工作成果,进一步推动政协领导力量、委员资源力量和专委会工作重心“三个下沉”。坚持委员为主、依托界别、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原则,管好用好“三位一体”阵地,引导委员争做党的政策宣传员、思想政治引领者、界别群众贴心人。组织和推动委员在深入界别基层、深耕调研协商、深化履职成果传导落实等方面下更大的功夫,促进政协协商有效服务基层治理。激励委员深挖社情民意信息“富矿”,及时反映基层群众的愿望和诉求。
三、创新联系方式载体,着力增强建言资政精准度和凝聚共识有效性。引导委员聚焦全省发展的大事要事和界别基层的急难愁盼,深入界别群众,突出双向发力,使建言资政更有用、凝聚共识更有效。创新界别活动形式,推动委员融入式、下沉式、叠加式集成履职。完善线上线下协同履职机制,在省级层面强化协商议题的动态分析和典型案例的宣传推广,搭建更多“固定+灵活”“会场+现场”“线上+线下”xx小时“不落幕”的协商平台。建设并用好省、市、县、镇、村五级协商智库,解决基层协商专业人才缺乏问题。
四、完善推进制度机制,不断巩固扩大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工作成效。认真落实省政协关于政协委员更好联系服务群众的《意见》,完善配套制度,细化操作环节。搭建分工明确、推进有力的组织构架,规范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工作流程,加强质效跟踪评价,在省级层面加强督查指导,以考评促进工作落细落实。建立正向反馈机制,推动形成省级统揽、市县指导、基层创新、总结推广的良好工作格局。
【(16篇)加大资源整合支持力度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委员代表座谈会上发言材料】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