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妙峰文库网!

2024(33篇)关于学习贯彻XXX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素材汇编

时间:2024-02-29 11:50:03 来源:妙峰文库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33篇)关于学习贯彻XXX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素材汇编,供大家参考。

2023(33篇)关于学习贯彻XXX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素材汇编

(35篇)目  录

学习贯彻***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素材汇编

(35篇)

目  录

一、中央媒体

人民日报评论员: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1

人民日报评论员: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4

人民日报评论员:

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7

人民日报评论员: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10

任仲平:

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12

新华社评论员:

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27

新华社评论员:

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  29

光明日报评论员:

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31

光明日报评论员: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33

光明日报评论员: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  35

光明日报评论员:

在新的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37

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39

中国纪检监察报:

夯实文化自信之基  42

解放军报评论员:

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44

解放军报评论员:

深刻认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46

解放军报评论员:

深刻认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49

二、地方媒体

南方日报评论员:

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51

南方日报评论员:

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  54

南方日报评论员:

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56

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朱永华:

中华文明的特性,铸就坚定如磐的自信  58

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朱永华:

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支撑  60

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朱永华:

守正而正气浩然,创新而锐气昂扬  62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最大力量  64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坚定文化自信践行文化担当  66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秉持开放包容促进交流互鉴  68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坚持守正创新赓续城市文脉  70

南京日报评论员: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72

南京日报评论员:

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74

南京日报评论员:

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  76

南京日报评论员:

谱写文化强市建设新的篇章  78

南京日报评论员:

深入做好城市文化的研究阐释  80

南京日报评论员:

深入做好城市文化的发掘保护  82

南京日报评论员:

深入做好城市文化的创新创造  84

三、其他

黄启哲:

坚定文化自信,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8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在文化传承发展中把握“两个结合”的方法论意义  88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人民日报评论员

(2023年6月5日)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6月2日,***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展现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显著提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

  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有***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总书记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 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

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贯彻、不断丰富发展。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坚持学以致用,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党的20D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大部署。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只有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才能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肩负新使命、奋进新征程,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全面落实党的20D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项战略部署,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刻认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要增强文化自觉,深刻理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动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更好担负起新

的文化使命,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谱写民族复兴新华章。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人民日报评论员

(2023年6月6日)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入阐释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对于我们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 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总书记强调:“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 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

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 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互通有无、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 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源于中华文化“天下大同”的理念,致力于促进不同国家之间交流合作。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等理念世代相传。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率领的是当时世界最庞大的舰队,带去的是丝绸、茶叶和瓷器,而不是战争,沿途没有占领一寸土地。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20D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了宏观展望,明确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发展目标。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5000多年发展史,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面向未来,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始终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我们就一定能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人民日报评论员

(2023年6月7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入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对于我们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总书记深刻指出:“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总书记强调:“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 要深刻认识到,“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尽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要深刻认识到,“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

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要深刻认识到,“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要深刻认识到,“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同时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要深刻认识到,“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 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赋予了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实践充分证明, “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我们要

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 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人民日报评论员

(2023年6月8日)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

  “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深刻阐明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对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出明确要求,对于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全面落实党的20D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项战略部署,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强调“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明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总书记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贯彻、不断丰富发展。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坚持学以致用,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就要坚定文化自信。***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站立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4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新征程上,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

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 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就要秉持开放包容。***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也铸就了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新征程上,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就要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总书记强调:“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征程上,要坚持守正创新,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继续推进“两个结合”,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奋进新征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激扬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展现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我们一定能够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创造,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在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任仲平

(2023年6月4日)

(一)

这样的使命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这样的担当铭刻定力、远见和卓识——

  “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3年6月,中国历史研究院。***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回望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党,党的百年奋斗凝结着中国文化与时俱进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也是中国精神的重要贡献者和示范者。

  立足最新讲话系列的现在,从北京冬奥盛会展示新时代中国自信、包容、开放的大国形象,到大唐芙蓉园的梦回千年展现中华文化包容四海、兼纳百川的精神风貌,再到北京中轴线、京杭大运河等一大批文化遗产绽放新韵泱泱中华, 万古江河,今天中华文化更加蔚为大观,中华文明更加光彩夺目。

  迈向光明宏大的未来,***总书记在党的20D报告中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大部署,强调“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站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眺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壮阔前景,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国人民坚持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

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世界性贡献。

I

(二)

文者,贯道之器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强调“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 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为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以梦想为帆,用奋斗作桨。新时代十年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前进动力更加强大。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

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新时代文化建设成就非凡、文化自信夯基铸魂。从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 到文艺工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再到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代表大会

  在一系列重要会议上,***总书记就文化建设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正本清源中廓清了理论是非,校正了工作导向;
从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从开展DS、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系列激浊扬清、固本培元的重大举措,在全社会唱响了主旋律、弘扬了正能量。

  “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2021年3月,***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一席话,令人感慨万千。“平视世界”的自信,源自新时代我国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源自世界潮流浩荡向前的“时与势”,也源自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

  当《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觉醒年代》《流浪地球》这些浸润着中华文化、饱蘸着中国精神的精品力作在海内外热播;
当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日益走进人民群众心中;
当历史学家汤因比预言的“人类的未来在东方,中华文明会成为世界的引领”正在变为现实,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立,奋斗精神更加昂扬。

  难以忘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礼序乾坤、乐和天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久久回荡;
难以忘记,“共和国勋章”“七一勋章” 颁授仪式现场热烈庄重,“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成为时代强音;
难以忘记,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闭幕式精彩呈现二十四节气、黄河之水、中国结、迎客松、折柳寄情、雪花主题歌,“中国式浪漫”吸引全世界的目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文化是重要内容;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
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

量源泉。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珍贵文物“活起来”,让经典古籍“火起来”,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强调“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深化DS学习教育,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文化,形成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成效显著,革命文物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热情的独特价值持续彰显;
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深厚支撑  新时代十年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人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时光定格东方大国的奋进雄姿,更彰显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奋发昂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感召和滋养中,中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一道拼、一道干、一道奋斗,党和人民的奋斗精神,贯穿在“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脱贫攻坚战中,激扬在“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雄心壮志里,挥洒在“人生能有几回搏”的体育赛场上,镌刻在“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丰碑上。

——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强,必胜信念更加坚定。

  这是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这是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2023年的春天,北京故宫游人如织、上海黄浦江轮船穿梭、武汉“光谷”创新提速、广交会参展企业数量再创新高,拨开三年多疫情阴霾, 神州大地焕发出新的旺盛生机。回顾抗疫斗争伟大实践,***总书记指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三年多抗疫何其艰苦卓绝,大战大考何其惊心动魄!从“爱人利物之谓仁”的生命救援,到“青山一道同云雨”的守望相助, 正是14亿多中国人民形成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铸就起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防线。

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

潮头。新时代十年来,有涉滩之险,有爬坡之艰,有闯关之难。强调“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指出“我们党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指引亿万人民,从新时代伟大实践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感悟千年传承的浩然之气,不信邪、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历史是精神的大写与展开,思想是文明的凝结与升华。

  前不久落下帷幕的第三十二届阿布扎比国际书展上,《***谈治国理政》阿拉伯文版引发广泛关注。这部让外国政要感叹“政治抱负、治国理念、宏大规划和真情实感”的著作,不仅在法兰克福、伦敦、纽约等各大书展上深受欢迎,也走进美国高端智库、塞尔维亚国家图书馆、埃及国民教育体系。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这本书为了解一位领袖、一个国家和一个几千年的文明打开了一扇清晰而深刻的窗口。”

  进入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能焕发出独特魅力?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展现出新的蓬勃生机?答案十分明确:***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从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的高度,为赓续中华文脉注入固本培元、立根铸魂的思想力量;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再次绽放出夺目光彩,极大增强了亿万人民的精神力量。

(三)

  河南安阳西北郊,洹河静静流过殷墟。刀笔留痕,甲骨呈奇,印证数千年信史,记录方块字源头,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党的20D后,***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强调“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 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比之为“根和魂”,喻

之为“精神命脉”,视之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重心长地指出:“经济总量无论是世界第二还是世界第一,未必就能够巩固住我们的政权。经济发展了,但精神失落了,那国家能够称为强大吗?”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工程中,在贯彻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生动实践中, 在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中国方案中,莫不体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与创新发展,也莫不印证着这样的判断——“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长河浩荡,在文化的轴线上,把握历史、现实与未来;
高山巍峨,在精神的维度中,把握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融民族性与时代性于一体,融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于一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了文化坐标、精神旗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时代精华。

  这是宏阔的文化视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昭示“自强不息” “刚健有为”的气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展现“以百姓心为心” 的品格;
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折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奋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行动,蕴藏“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智慧

  ***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深刻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内在贯通,使历史中国的深厚底蕴与现实中国的崭新气象深相融通,形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最新表达和理论上的最新概括。

  这是复兴的文化气象。指出“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总书记把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将中华文化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融入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中。高度的文化自觉、深沉的文化自信、勇毅的文化担当,把中华文化发展推向新阶段,激励着亿万人民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这是沉淀历史智慧的精神瑰宝。“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是伟大创造精神的集中表达;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是伟大奋斗精神的庄严宣示;
“14亿多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迈不过的坎”,是伟大团结精神的一脉相承;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伟大梦想精神的时代共鸣。结晶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积淀的历史河床之上,蕴藏在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之中,中国精神必将在复兴征程上不断发扬光大,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如天行健、如地势坤。

  这是引领民族复兴的精神航道。“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提炼了一系列内容丰富、气韵生动的中国精神,构筑了绵延中华民族历史、纵贯民族复兴进程、赓续民族精神血脉的精神谱系,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聚焦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充分彰显了中国精神的鲜明特征,集中体现了中国精神的风格气派,赋予中国精神以崭新的时代意蕴,使中国精神得到与时俱进的历史升华,在时代的回响中迸发出更加持久饱满的精神能量和实践能量。

***总书记强调:“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推进拓展之中,融汇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社会实践之中,体现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之中,让我们更加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回望历史,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绵延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用深刻的文化自觉唤起了亿万同胞的伟大觉醒。马克思主义以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对人类理想社会的追寻、对实现人类解放的实践,切中了中华文化的深沉脉搏,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进程, 激励受剥削受压迫的劳苦大众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激励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激励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亿万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激

励新时代的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
文明如潮,浩荡弦歌。

  新时代新征程上,一个重大论断引发强烈共鸣——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从过去到未来,一条脉络鲜明浮现——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标志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以文化之光铸时代之魂,以文化之风扬强国之帆,我们必将在中华文化发展繁荣的进程中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

  “崇龙尚玉”红山遗址、“文明圣地”良渚遗址、“最初中国”陶寺遗址、“华夏主脉”二里头遗址、“古蜀之光”三星堆遗址5月27日,“何以文明——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上线,借助沉浸式、数字化的方式,展现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历程,让大众更加直观、形象地体验和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何以文明?何以中国?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多次调研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阐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2014年,***总书记在首都博物馆强调“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2019年,***总书记在甘肃敦煌研究院指出“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

  2021年,***总书记在福建朱熹园感慨“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 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饱含深厚的文化情怀,以高度的历史自信、坚定的文化自觉,推动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激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引领亿万人民迈向复兴之路。

  ***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我们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结合” 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种契合性, 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以对文化的精神特质和历史传承的正确把握,以对文化复兴和文明进步的不懈追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要求,深刻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思想精华、鲜明特质,进一步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根基和命脉的时代价值。“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筑牢了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2021年3月,武夷山九曲溪畔,***总书记走进朱熹园,看到墙上“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的朱熹民本思想经典论述,驻足凝视良久。2018年6 月29日,***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引用的正是这句古语。

  陕北打坝种地,吟诵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正定走村入户,感悟郑板桥的心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宁德翻山越岭,体味寿宁县令冯梦龙的为民举措,还有“三言”中的警句箴言。

  新故相因、道理相承,人民领袖深沉的人民情怀、笃定的人民至上理念, 植根历史的中国,也源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结合。***总书记强调:“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入新时代,***总书记以护文明之火种、传永续之文脉的崇高使命感,全方位、多角度阐释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展示了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既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又以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一条陆路,一条海路,2013年秋,在世界版图上,两条始自中国的交通大动脉壮阔而恢弘,绵亘万里的古丝绸之路重现世界视野。近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已吸引全球超过34的国家参与,为共建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成为造福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大事业、深受国际好评的大平台。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精神血脉的现代化、时代化,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

  今天的中华文化,正展现出更旺盛的生命力、更强大的感召力。在相互贯通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汲取中华文化精华而更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华文化因融入伟大时代精神而更好地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展现永恒魅力。

  ——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凝聚起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团结奋斗的力量。

  浩浩江河水,巍巍民族魂。“自胜者强,自强者胜”“千磨万击还坚劲”, 映照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彰显高尚坦荡的精神境界;
“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昭示忠诚坚贞的理想信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秉持仁、义、礼、智、信,推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真善美的价值导向。

  ***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注重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理想信念的根基更加牢固,精神文明的花朵愈发灿烂。

  从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到推进文物和古籍保护利用工作、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从大力推动文物资源数字化转化、数字化共享,到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将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在新时代伟大变革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气象一新、格局一新,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被彻底激活,在新时代展现出蓬勃生机、焕发出巨大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骨神韵、革命文化的刚健激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兴盛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融为一体,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也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正确精神指引。

  2023年5月,中国与中亚五国领导人“长安复携手”。在赠送中亚国家元首的礼品中,有一件“何尊”。西周何尊铭文“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迄今发现的最早来源。从昔日的汉唐气象、万国衣冠,到今天的大国风范、命运与共,一个千秋岁月、最新讲话系列的中国,一种亘古亘今、推陈出新的文化,正以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展现在世界面前。

(五)

  升平修典,盛世修文。2022年金秋时节,重大文化工程《复兴文库》出版发行。皇皇巨著,致敬一代代仁人志士追寻复兴的百年求索;
字字千钧,回响着一个古老民族走向复兴的铿锵足音。

  “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一个传统。” ***总书记亲自为《复兴文库》作序,发出“坚定历史自信、把握时代大势、走好中国道路”的时代强音。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
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党的20D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必须立足于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立足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这个大局。新征程上,我们要从历史长河中看待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功能, 在时代大潮中把握文化引领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文化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价值,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以奋斗扬志气,书写复兴伟业的新篇章。“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总书记强调:“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 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任重道远,越要志存高远;

是万水千山,越要壮志如山。前进道路上,我们要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为己任,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勇于战胜前进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跨越复兴途中的“娄山关”“腊子口”。不管是雄关险隘,还是风高浪急,都压不垮奋斗志,难不倒中国人!

  以斗争壮骨气,打开事业发展的新天地。“人无刚骨,安身不牢。”***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今天, 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前进道路上,我们要拿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练就“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本领,在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中冲锋在前、建功立业。

  以发展强底气,创造无愧时代的新业绩。***总书记指出:“千百年来, 中国人民就以生命力的顽强、凝聚力的深厚、忍耐力的坚韧、创造力的巨大而闻名于世,我们都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今天,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未来无限广大。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身处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 推进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善于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才能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奋进新征程,让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总书记强调:“14亿中国人民凝聚力这么强,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精神,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

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 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奋进新征程,让我们增强文化自觉,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总书记指出:“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要进一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这是一个国家澎湃恢弘的文化气象, 这是一个民族矢志复兴的精神图景。

(六)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始终是***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大事。***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既是源自历史的深刻洞察,也是昭示未来的卓识远见。站立在浸润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大地上,拥有14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手握科学真理,脚踏人间正道, 沐浴文明辉光,继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我们信心十足、力量十足!

  巍巍华夏,壮丽山河。翻开历史长卷,在水墨丹青中感受“弦歌不绝”的传承,在龟甲木牍里激发“思接千载”的心绪。数千年传承不息、一代代薪火相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时间的长河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成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一种文明“亘古亘今”,一个民族“日新又新”,能量正蕴于此, 奥秘正藏于此。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
文明立世,文化兴邦。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历史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赓续千年文脉,共襄千秋伟业——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新华社评论员

(2023年6月4日)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日,***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为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推进文化传承发展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华文明绵延传承至今从未中断,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 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显著特征,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

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从历史走向未来,中华文明开放包容、海纳百川,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让我们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担负起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

新华社评论员

(2023年6月5日)

  “‘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总书记深刻揭示“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入阐明“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党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科学指引。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会枝荣。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第二个结合”,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 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 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 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 就能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
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而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
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立足于现实的中国,又植根于历史的中国,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精神感召力,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 让我们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光明日报评论员

(2023年6月5日)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总书记6月2日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包括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在内的各条战线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从中华民族永恒精神追求的深度传承文化,从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发展文化,从“飞入寻常百姓家” 的广度普及文化,创造了文化传承固本开新的宏大格局,开启了挺立文化主体性的壮阔征程。中国国家版本馆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中国历史研究院通古今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都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巨大成就的见证。

  根深叶茂,本固枝荣。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信念、胸怀、价值和在历史现实境遇中的选择。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深刻认识到,在五 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 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

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文化积淀着民族的血脉与精神,寄寓着人民的选择和愿望,连接着国家的 历史和未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 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 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 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 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让我们以***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 自强、担当新的文化使命,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断 推向前进!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光明日报评论员

(2023年6月6日)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要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首先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中华文明。***总书记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谈到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总书记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重要元素并强调,这些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 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

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 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新时代新征程,呼唤我们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

光明日报评论员

(2023年6月7日)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总书记在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五个方面进一步揭示了“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着重阐明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为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传承发展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科学指引。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回望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 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理论,指导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开创新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基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深化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作用的认识。“第二个结合”,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也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特征、时代精神、时代内涵,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作为“两个结合”的最新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立足于现实的中国,又植根于历史的中国,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精神感召力,无愧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证明,“第二个结

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我们必须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筑牢道路根基、打开创新空间、巩固文化主体性。我们要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使其成为引领我们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想武器。

  文化立世,文化兴邦。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汲取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积淀的文化养分, 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我们一定能够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新的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光明日报评论员

(2023年6月8日)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近日,***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对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出明确要求。我们要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展现出新的蓬勃生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以更加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奋力书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崭新篇章。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 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华文明绵延传承至今从未中断,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要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增强十四亿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积蓄自信、自立、自强的强大能量,以更强的历史主动精神再创中华文明新辉煌。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

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我们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创作跟得上时代的精品力作, 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断激活文化生命力,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肩负新使命、奋进新征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谱写民族复兴新华章。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

(2023年6月4日)

  ***总书记6月2日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认真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表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必须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2021年3月,***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朱熹园考察时指出,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后,再次在福建省纪检监察干部中引起热烈反响。

  “***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为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富实践依据和深厚文化底蕴。”福建省纪委书记、监委主任迟耀云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推进“两个结合”中创立的,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要用好用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孕育地和实践地独特优势, 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和教育整顿,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做好深化、内化、转化工作,深学践行“两个结合”,纵深推进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文化和旅游部纪检监察组组长腊翊凡表示,***总书记强调,“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

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是融通的,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思想精华、精神理念中不断发展创新,与中国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 化理念和道德因素相结合,与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相融相长,焕发 出强大生命力。“‘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 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要把学习贯彻***总书 记重要讲话精神与主题教育结合起来,以高度历史自觉、强烈历史担当去挖掘、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培育和创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农业银行纪检监察组组长汤军说,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真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夯实了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的历史根基、文化根基,造就了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要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国家监委驻北京大学监察专员顾涛表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特性的生动体现,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既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自信和价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积淀中汲取精华养分,同时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无愧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要领悟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更要悟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国家监委驻清华大学监察专员赵罡说, “第二个结合”是***总书记在新时代作出的重大原创性理论贡献,在“第一个结合”基础上,科学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问题,丰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和实践途径。“第二个结合”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

理论和制度创新。***总书记以史鉴今资政治国,将中华文化的智慧融会于 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集中而深刻地展现了我们党的最新理论创造。要更加深 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是在新时代确立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走向深化的理论必然,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最有力的体现。”山东省烟台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任敬喜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向我们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夯实文化自信之基

中国纪检监察报

(2023年6月5日)

  “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书记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发出振奋人心的号召。

  ***总书记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在纪检监察干部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表示,要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 把政治监督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持续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坚定文化自信自强, 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坚强纪法保障。

  如何担当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总书记提出了三点要求: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始终是***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大事。”

  河南省纪委书记、监委主任曲孝丽表示,***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和教育整顿,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以更加强烈的历史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精神力量。

  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多次调研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阐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胡同、四合院,作为典型的文化符号见证着北京这座千年古城的变迁。2019 年2月,***总书记曾走进北京胡同,深刻指出“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近年来,北京市西城区纪委监委聚焦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围绕推进中轴线保护整治,文物修缮、腾退与活化利用,历史建筑、老字号、非遗的保护展示,强化老城历史水系与棋盘式路网格局等重点工作强化监督执纪,持续

推动完善保护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传承、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将紧紧围绕首都核心区战略定位,聚焦《西城区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三年行动计划》主要工作内容、工作任务清单等持续强化监督检查,在加强老城整体保护中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以监督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彰显西城文化独特魅力。”西城区纪委书记、监委主任牟少华说。

  ***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学习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安徽省黄山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孙立志认识到,助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纪检监察机关肩负重要责任。

  “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和安徽优秀乡土文化的‘金名片’。我们围绕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目标,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督查、巡察监督和日常监督的重要内容,印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监督清单,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涉及文物保护方面的信访举报和问题线索全面起底、精准研判。”孙立志介绍,目前该市纪检监察机关正在推动黄山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徽州文书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和祁门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推进徽州文脉传承工程、徽剧振兴工程等重点项目落实落地。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传承红色基因是有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抓手。”黑龙江省伊春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刘敏说,“新时代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开创新局面,成为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热情的源头活水。我们要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滋养,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廉洁文化建设贯通融合,营造和弘扬崇尚廉洁、抵制腐败的良好风尚,持续构建正气充盈的政治环境。”

  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包含着丰富的廉洁文化理念和实践。“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无数清官廉吏、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廉洁事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厚德养廉、公而忘私、清正自守、光明坦荡等丰富的廉洁思想。”河北省邯郸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周全义表示,纪检监察机关要立足职能职责用好用足用活优秀传统廉洁文化资源,挖掘历史遗存、文化经典、文物古迹中的廉洁思想、廉政故事,推动优秀传统廉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厚植廉洁奉公的文化土壤。

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解放军报评论员

(2023年6月4日)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

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6月2日,习主席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主席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必将激励和指引我们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东方这片热土上,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辉煌、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这一伟大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 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在继承中创新,在交流互鉴中发展,在兼收并蓄中生生不息。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 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必须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具有的“五个突出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

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源头活水,润泽千年。这“五个突出特性”,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性,彰显了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守正创新、凝聚统一、开放包容、崇尚和合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营造了在深厚传统中取精用宏、继往开来的大格局大气象,很好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如何赓续千年文脉,弘扬中华文明,为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历史充分证明,这“五个突出特性”对助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壮大世界和平力量,对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中华优秀军事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的文化根脉, 是我们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支撑。大力弘扬中华优秀军事传统文化,对于创新发展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增强贯彻落实***强军思想的自觉性坚定性,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全军要结合正在开展的军队党内主题教育和“学习强军思想、建功强军事业”教育实践活动,认真组织传达学习习主席这次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指挥。要以习主席这次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刻认识中华文明具有的“五个突出特性”,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继承发展中华优秀军事传统文化,加强新时代军事文化建设,繁荣发展强军文化,培养部队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精神文化力量。

深刻认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解放军报评论员

(2023年6月5日)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习主席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系统阐述了“第二个结合”的深刻内涵、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深刻揭示了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路径和内在规律,体现了我们党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为新时代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中华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20D报告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植根中华文化沃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习主席在重要讲话中从五个方面全面深入地阐明了“第二个结合”精髓要义、时代价值和实践要求,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和指导性。“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结合”筑牢了

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第二个结合”, 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进一步夯实了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的历史根基、文化根基, 不断赋予其崭新的生命活力。这也充分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积淀中汲取人文精神、道德价值、历史智慧等精华养分,同时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无愧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强军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和军事问题的基本观点,坚持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建军治军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坚持人民军队特有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又紧密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实践发展,汲取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精华,借鉴当今世界军事理论优秀成果,处处彰显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彰显着当代军事文明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新时代强军兴军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根本在于习主席的坚强领导, 在于***强军思想的科学指引。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必须全面系统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懂弄通做实***强军思想,统筹开展军队党内主题教育和“学习强军思想、建功强军事业”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军史学习教育,繁荣发展强

军文化,强化战斗精神培育,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深刻认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解放军报评论员

(2023年6月6日)

  “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砥砺奋进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关键历史节点,习主席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卓越的理论引领力,对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磨难中奋起、从民族危亡走向民族复兴的历程,也正是中华文化焕发活力、走向复兴的历程。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在百年奋斗中传承弘扬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习主席强调“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  这些重要观点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贯彻、不断丰富发展。

  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
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党的20D报告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大部署,强调“增

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 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习主席深刻指出:“要结合各部队传统和任务特点,加强军事文化建设, 打造强军文化,培养部队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强军文化是人民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不断发展壮大的内在保证,是滋养官兵的精神沃土,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一流军队不仅要有一流的武器装备来支撑,更要有一流的强军文化来塑造。新时代新征程上,繁荣发展强军文化, 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军队文化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紧紧围绕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紧跟时代脉搏、紧扣部队实际、紧贴官兵需求,以全新的理念、丰富的资源、健全的机制,讲好强军故事、传播强军声音、展现强军风貌,创新发展具有我军特色、彰显时代精神、支撑打赢制胜的强军文化,进一步坚定官兵革命意志、升华官兵思想境界、纯洁官兵道德情操,汇聚起强军兴军的强大精神力量。

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南方日报评论员

(2023年6月5日)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6月2日,***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引领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 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文化建设中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并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简单地说就是对自身文化及其内在价值的充分认同和积极践行,主要表现为对文化发展进程的理性认知,对文化发展成就的崇敬自豪,对文化发展能力的科学把握, 对文化发展前景的信心希望。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正如***总书记所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才

有坚守的定力、奋发的勇气、创新的活力。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 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秉持开放包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几千年来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文明为何能够保持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具有连续性、统一性的文明,同时还具有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对于新的文化因素、外来文明,一方面接纳它们、包容它们,尊重它们的特色,另一方面把其中的一些有益成分吸收、融合进来,从而充实、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正因如此,中华文明才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保持自己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也正是因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才能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新征程上,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总书记强调: “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 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才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今天, 面对国内国际新形势、意识形态领域新态势、信息技术发展新趋势,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一方面要坚持守正为本, 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凝聚起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要坚持创新为要,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其走进现代生活、融入寻常百姓家,在从“破圈”到“出圈”、从“活起来”到“火起来”中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

写当代华章,推动中华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焕发出新的光芒。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

南方日报评论员

(2023年6月6日)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文明的探源、传承和创新,多次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阐明“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在这次座谈会上,***总书记又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方面深刻阐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规律性认识,为我们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源头活水,润泽千年。中华文明如同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从千年历史中奔涌而来,流淌过古老而现代的土地,孕育出灿若星辰的优秀传统文化。从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到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再到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   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是中华文明最核心的特性,最有生命力的特性,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守正创新、凝聚统一、开放包容、崇尚和合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这“五个突出特性”,决定了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过去的辉煌,也决定和引导着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辉煌。准确认识和把握这些特性,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也才能

更好地理解未来中国。

  将中华文明放在文明传承、时代进步和世界发展的大视野中进行观照,“五个突出特性”充分体现出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人类文明的独特性。正因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正因为具有突出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 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正因为具有突出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正因为具有突出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正因为具有突出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去端详中华文明,我们看得更加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
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
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深刻把握“五个突出特性”,要坚定文化自信,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不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秉持开放包容,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让我们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 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在新时代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南方日报评论员

(2023年6月7日)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阐明“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从前提是彼此契合、结果是互相成就、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五个方面展开论述,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

  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首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党的20D报告中进一步阐明“两个结合”的实践意义和基本内涵,再到此次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点阐述“第二个结合”,“两个结合”这一重大科学论断内涵越来越丰富。在新的起点上,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要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入手,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必须从历史逻辑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使马克思主义获得了丰富的文化滋养, 因此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历史充分证明,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在新的起点上,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历史必然,也是时代使然,正如总书记所说: “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 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必须从理论逻辑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是对党的理论的又一重大创新,开创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新格

局。要准确把握“结合”的含义。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要准确把握“结合”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为什么能在各种思潮的激荡竞争中被中国人民所选择?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因此才能有机结合。要准确把握“结合”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第二个结合”既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还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必须从实践逻辑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总书记强调: “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具体来看,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
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而“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只有把“两个结合”结合好,才能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个结合” 是科学的、长期的、有效的结合,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华文明的特性,铸就坚定如磐的自信

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朱永华

(2023年6月6日)

  “坚定文化自信”,是党的多次重要会议强调的时代命题。在6月2日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对此作出新的高屋建瓴的科学阐释。

  文化为何如此重要?文化自信从何而来?如果没有博大宏阔的世界视野和洞察历史的深邃眼光,确实难以得出清晰明确的认识。

  上世纪末以来,全球化成为一股不可遏制的浪潮。伴随着全球化浪潮,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角逐愈发激烈。泱泱中华凭什么立足于世? 又凭借什么迎接挑战走向未来?在纷杂迷乱的各种外在因素之下,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漫长历史中沉淀的文化是其总能量聚集和爆发的内核所在。

  当今世界,文化共存、文明互鉴,每一种文明都具有各自的特性。***总书记在座谈会上为中华文明精准画像,概括出五个突出特性:突出的连续性, 五千年文明一脉相承,从未“断流”,“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
希腊罗马, 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者也”;
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民族从来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因而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
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
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民族一直有着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
突出的和平性,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五大特性凝聚了中华文明的很多重要元素,也体现了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的不可替代性。

  未来已来,而过去未去。认识中国的过去,对认识现在的中国和今后的中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了解了中华文明的特性,就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从而坚定走自己的路。反之,若没有对中华文明的深刻认识,就会在“乱花迷眼”的文化交汇碰撞中失去自我,进而产生“中国的月亮是西方过来的,中国的太阳也是西方过来的”错觉。

  治世重文,盛世修典。“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继一批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基础设施建成之后,在***总书记亲自部署下,我们又有了赓续中华文脉的“基因库”——国家版

本馆等文化传世工程。有泱泱国力托举,有太平岁月护佑,携五千年文明伟力, 我们定将传承好、建设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支撑

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朱永华

(2023年6月7日)

  从西方“进口”的马克思主义与土生土长的传统文化有没有冲突?我们孜孜以求的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能否兼容?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 ***总书记以超卓的政治智慧和理论勇气给出“正解”: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一个划时代的认识往往要经历千回万转的求索。就在历史的不远处,我们听到过这样的追问

  ——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为什么同处东亚的“蕞尔小国”日本能迅速崛起,视泱泱中华如无物, 神州遭遇外族铁蹄践踏?落后于世界现代化浪潮的失落感和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让激愤的国人“迁怒于”自己的传统文化,以至于形成现代化就是反传统, 反传统就要把传统文化当作包袱和羁绊而摒弃的偏激认识。走过百年坎坷路, 中国共产党终于求得“真经”,一度遭各方白眼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实现了“盛世重光”。

  外在的“结合”,是因为内在的“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文化底色,“以和为贵”的天下大道,“以心为要”的常青之路,表达的是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它们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殊途同归是势所必然。2020 年9月,***总书记在岳麓书院意味深长地说,“岳麓书院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个策源地和有重要影响的地方”。总书记这一论断,有着足迹可循的历史事实:从班固《汉书》中“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到王阳明进一步提出“知行合一”,再到毛泽东注重实践调研,一脉相承的不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研究并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思想?

  历史和实践证明,“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它也是不折不扣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让我们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

论和制度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褪去的底色,也必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支撑。

守正而正气浩然,创新而锐气昂扬

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朱永华

(2023年6月8日)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原动力。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是我国文化建设历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吹响了中国文化迈向新征程的集结号——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守正而显中华文化之浩然正气。五千多年从未断流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既有着无数灿烂的文化瑰宝,也充溢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这次座谈会旗帜鲜明地强调我们党形成的共识:“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这高规格的座谈会,是一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郑重的“正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更有理由为当代中国人大力弘扬。“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从而使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创新而显中华文化之昂扬锐气。文化既是历史的积淀,也在社会实践中吐故纳新。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其中充溢着代表生产力发展、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极因子,必然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催生出朝气蓬勃的东方文化。

  创新文化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不仅如此,还要遵循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来有着海纳百川的胸怀。“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化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势必秉持开放包容,吸纳优秀外来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从而不断培育和创造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日出东方,其道大光。中华民族已经走上了近可丈量的复兴之路,中华文化必将放射出闪耀世界的光芒。

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最大力量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2023年6月8日)

黄钟大吕,振奋人心。

  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开幕之际,***总书记发来贺信,代表党中央表示热烈祝贺。

  ***总书记的贺信体现了坚定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觉,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此次贺信中的重要指示精神,担当使命、奋发有为,为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最大力量。

I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是攸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国之大者”。在全国发展“一盘棋”中, 深圳向来处于先行探路、示范引领的地位,理所当然地要牢记“国之大者”, 打造新时代文化高质量发展典范,努力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代表者。

  坚持凝心铸魂筑牢根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融通汇合的理论结晶,正是“第二个结合”在新时代的最大成果, 是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在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随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全面拓展,随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深入推进,持续发展、不断丰富、更加完善。深圳要把全面系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最重要的政治责任,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将其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深圳改革发展各项工作的强大力量。

交出“两个文明”建设优异答卷。***总书记强调:“经济特区要坚持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都要交出优异答卷。”深圳在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必须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努力成为新时代研究阐释和学习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典范、新时代国际传播典范、新时代“两个文明”全面协调发展典范、新时代文化高质量发展典范、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典范,成为新时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引领者,向世界彰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巨大魅力。

  大幅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深圳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将“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列为发展目标之一。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市,深圳要锚定“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持续锻长板补短板,用好文博会等重要平台和优质资源撬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懈完善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努力推出更多贴心的文化惠民举措,在推动文化进一步繁荣兴盛中提升城市的国际美誉度和影响力。

  使命在肩,勇毅前行。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深圳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坚定文化自信  践行文化担当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2023年6月9日)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
源流深者,光澜必章。”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是***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国之大者”。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和致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的贺信中,***总书记都一再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走自己的路, 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刻揭示了文化自信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于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全面落实党的20D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项战略部署,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作为先行示范区,深圳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勇于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竭尽全力。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深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建设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也是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与伟大实践。

  在深圳的奋斗史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直如同“车之双轮,鸟之两翼”, 并驾齐驱、协调发展,不仅创造了令世界震惊的经济发展奇迹,还让一个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边陲小镇,快速蝶变为一块充满活力的文化绿洲。近年来,深圳深入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城市文明焕发新活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城市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近期,深圳文艺创作精品迭出,观者叫好、专家点赞,引发强烈社会反响。这一波波精品力作的输出,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是城市文化自信、实力跃升的生动体现。深圳的实践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物质丰富, 又精神富有,更文化自信。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深圳要观大势谋大局,抓大事担大任,坚定文

化自信,践行文化担当,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结合新时代经济特区创新实践和“双区”建设创造实践,在更高起点、更高水平上推进文化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引领者。要聚焦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坚持全球视野、国际惯例、国外经验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相结合,充分涵养城市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持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加快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圳要迈稳文化自信的“坚定脚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以越来越多的文艺精品、愈加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为贴心的文化惠民举措润泽人心,让这座城市的文明水平和文化气质,汇聚成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强大动能, 为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秉持开放包容  促进交流互鉴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2023年6月10日)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须秉持开放包容。无论是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还是在致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的贺信中,***总书记都明确强调了这一点。

  自古,中华文明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就要坚持胸怀天下,拓展世界眼光,以自信、开放、尊重、包容的姿态同世界其他文明开展交流互鉴,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深圳地处改革开放最前沿,在地理位置上是“交汇处”,在文化上是“交融处”。深圳是一座移民之城、开放之城,开放包容是深圳城市文化的鲜明特质。勇担新的文化使命,深圳要始终秉持开放包容,聚焦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 在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先行示范、勇当尖兵。

  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交融激荡中,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深圳要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上展现更大担当作为。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承中华文脉,乘改革东风,才有今日深圳之成就。奋进新征程,深圳要在历史与现实的贯通中深刻把握新的文化使命,坚持

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一个文化自信的中国,将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取得更大成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勇担新的文化使命,深圳要充分发挥交汇交融的优势,利用好兼具中国味和国际范的文博会平台,全面开展城市综合营销,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深圳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奋力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圳篇章,着力建设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未来之深圳,必将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在促进不同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坚持守正创新  赓续城市文脉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2023年6月11日)

守正创新,行稳致远。

  ***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在致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的贺信中,***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坚持守正创新”这一立场观点方法。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以守正为创新凝心铸魂,以创新为守正注入活力。守正是基础,创新是关键。只有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才能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只有在创新基础上的守正,才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守正,守的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道路之正、理论之正、制度之正、文化之正,守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规范之正、人文精神之正、价值追求之正、担当作为之正、大同理想之正。

  在文化建设实践中,我们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以宽广的视野对文化传统进行精细梳理,尤其要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究工作, 形成完整的基于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进一步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体悟中华文明传承不断的底蕴和中华文化的真正内涵,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把加强传统文化学习融入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通过阅读经典、重温历史,吸收思想精华、汲取为政之道, 心怀“国之大者”,不断增强守正创新的底气,自觉锤炼守正创新的正气;
深圳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要用好重要平台和优质资源,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韵和风采,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 面对当今国内国际新形势、意识形态领域新态势、信息技术发展新趋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

  我们要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奋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植根于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示当代价值、世界意义。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创举。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生动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等突出特性。深圳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以全面创新推动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强劲助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进程中展现担当作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展现担当作为。

  坚持守正创新,赓续传承城市文脉,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必能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展现深圳担当作为。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南京日报评论员

(2023年6月6日)

  6月2日,***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崛起,都以文化创新和文明进步为先导和基础。回望波澜壮阔的历史,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也是中国精神的重要贡献者和示范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标志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新时代十年,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有***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党的20D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大部署。我们坚信,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总书记提出了三点要求: 坚定文化自信,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坚持守正创新,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这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我们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浩浩江河水,巍巍民族魂。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中唯一傍长江而立的古都, 南京是赓续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城市,南京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起点上延续文化血脉、书写文明新篇,南京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

们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全面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着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更好发挥思想文化引领功能,大力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传播交流,不断丰富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彰显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学之都、国际和平城市的独特魅力,推动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实现新的跃升。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让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新的南京贡献!

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南京日报评论员

(2023年6月7日)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深刻揭示中华文明具有的“五个突出特性”,对于我们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文明的探源、传承和创新,多次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源头活水润泽千年。只有读懂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民族为何生生不息, 领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如何博大精深,才能不断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具有的“五个突出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性,是中华文明最核心的特性、最有生命力的特性,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守正创新、凝聚统一、开放包容、崇尚和合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 很好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如何赓续千年文脉,弘扬中华文明,为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准确认识和把握这些特性,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才能引导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辉煌。

  文物东南盛,文脉贯古今。南京是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天下文枢”“世界文学之都”之誉;
南京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博雅厚重之气、秀丽端庄之美。党的十八大以来, 南京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城育人、启智润心,不断推动文化强市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文化的轴线上把握历史、现实与

未来,在精神的维度中把握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用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可复制的独特禀赋,把文化影响、时代精神融入城市发展全过程,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提供丰沛坚实的文化支撑。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让我们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华文明具有的“五个突出特性”,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担负起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推动城市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不断续写城市文脉葳蕤、文化事业繁盛的崭新华章。

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

南京日报评论员

(2023年6月8日)

  ***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我们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实践的示范引领。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党的20D报告强调,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总书记说过:“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 只有做到“两个结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中国之“的”,才能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 使之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从五个方面全面深入阐明了“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时代价值和实践要求,指出“结合” 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 “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为我们在新征程上推进文化传承发展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汲古润今,与时偕行。南京红色资源丰富,人文底蕴厚重。新时代的南京, 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深入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持

续提升文化软实力,坚持以文育人、固本培元,让城市闪耀信仰之光;
突出以文铸城、延续文脉,让城市散发人文芬芳;
注重以文兴业、融合发展,让城市彰显时代气息。面向现代化目标,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肩负起赓续历史文脉的光荣使命,深入实施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保护、传承和利用好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建设更有文化厚度的魅力南京。

  不忘来时路,启迪新征程。让我们认真贯彻***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扛起“挑大梁、勇登攀、走在前”的责任担当, 牢牢把握时代要求,始终坚持“两个结合”,厚植南京文化沃土,让“博爱之都”“世界文学之都”“历史文化名城”绽放愈加璀璨的时代光彩,书写城市文明高度发展、文化事业繁荣兴盛的崭新篇章!

谱写文化强市建设新的篇章

南京日报评论员

(2023年6月12日)

  6月2日,***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们必须做好南京城市文化传承发展,谱写文化强市建设新的篇章。

  南京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首个“世界文学之都”,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从中山陵、明故宫、玄武湖,到夫子庙、乌衣巷、明瓦廊。

  南京的一山一水、一桥一路,不经意走过的一条小巷,都有着时代的遗痕, 藏着不同寻常的故事。“知之深,爱之切。”越是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就越能感受到南京的文化底蕴和人文芬芳。这些琳琅满目的历史文化遗产,既是先人宝贵的馈赠,也是我们肩上沉甸甸的担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江苏文化建设高度重视,擘画的“强富美高”宏伟蓝图,其中之一就是社会文明程度高;
提出的“五个迈上新台阶”, 其中之一就是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在南京召开的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首次提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为我们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把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这次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样板城市,打造更多高显示度、高知名度的南京文化标识,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
文明如潮,浩荡弦歌。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做好城市文化的研究阐释,用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观照南京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更好彰显南京在中华文明时空坐标中的独特价值、突出贡献和时代意义;
要做好城市文化的发掘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文物古迹,大力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城市文化根脉;
要做好城市文化的创新创造,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文化文脉与城市生活和谐相融、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
要做好城市文化的展示传播,向

世界讲好发生在南京的中国故事,打造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南京文化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作出了重

要贡献,未来也将继续为中华文化繁荣发展增光添彩。让我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以实际行动践行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建设更有文化厚度、人文魅力与时代活力的新南京!

深入做好城市文化的研究阐释

南京日报评论员

(2023年6月13日)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 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守正创新、凝聚统一、开放包容、崇尚和合的精神特质,是中华文明最核心、最具生命力的特征,既是中华文明过去辉煌的密码,也是中华民族未来走向胜利的钥匙。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理解古代中国、现代中国、未来中国。

  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必须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南京是赓续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古都城市,是中华文明交流交融和创新发展的主要区域之一,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要求我们深入做好城市文化的研究阐释,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方法,建立原创性文明研究范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轴线上认识南京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更好彰显南京在中华文明时空坐标中的独特价值、突出贡献和时代意义。

  当前,考古和研究工作已基本勾勒出南京地域文明不同要素从萌生至形成、发展至成熟的历史主线。从新石器时代的北阴阳营文化、薛城文化,到青铜时代的湖熟文化,再到“十朝都会”都城发展史,南京文化源远流长,承继了丰厚遗产,在中国历史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中,包容并蓄,开放多元, 汇古今中外于一体,熔东西南北于一炉,形成了既具有地域特色又富有时代特点的城市特质。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市文物工作会议上,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被纳入重点工作任务。正在开展的西街越城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有可能将南京建城史前推至少600年,有助于更精准地把握南京城市文化的演变脉络和特征。

  南京文化具有包容并蓄、开放多元的特征;
作为“四大古都”中唯一依长江而立的城市,南京又有着鲜明的长江文化基因。***总书记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研究阐释南京城

市文化,绕不开长江文化这门“必修课”。植根于长江文化,南京文化这棵大树结出了丰硕果实。它拥有勇立潮头的创新精神,在中国文化史上创造了众多“第一”;
拥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吸引海内外人士纷至沓来;
拥有超乎寻常的坚韧品格,屡挫屡兴、传薪播火;
拥有崇文尚读的优良传统,留下诸多古迹和文化典籍,无愧“天下文枢”之美誉;
拥有开放进取的全球视野,频繁对外交流互鉴让“南京”驰名海外;
拥有舍生取义的家国情怀,激励代代后人为崇高理想而奋斗南京文化的特质,极大程度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 塑造出这座城市的根与魂。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们要深入做好南京城市文化的研究阐释,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发展事业,奋力谱写文化强市建设的新篇章。

深入做好城市文化的发掘保护

南京日报评论员

(2023年6月14日)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 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中国文化特性、中华文明精神进行深刻总结,对创造新文化进行恢弘擘画,鲜明提出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深刻揭示“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入阐明“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指针。我们要深刻领会和学习***总书记深沉的文化自信、勇毅的文化担当,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大力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实际行动守护城市文化根脉。

  认识城市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城市文化的厚重博大,必须深入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南京历史文化遗存十分丰富,现有615处文保单位,除北京外全国数量最多;
明城墙长达25.1公里,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城墙;
坐拥1078处近现代建筑,国内类型最全、存量最大。这些年,南京考古工作取得了一批高质量成果,明故宫皇城遗址(西南片区)、黄泥塘大报恩寺遗址、西街遗址等一批有较高考古价值的大遗址“重见天日”。取得这些成就,不仅得益于考古团队精细的工作、科技手段的助力、多学科的合作,更得益于南京施行的“先考古、后用地”考古前置模式。今年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被纳入重点工作任务,今后要继续总结经验亮点,做好考古和研究工作, 更好彰显南京在中华文明时空坐标中的独特价值、突出贡献和时代意义。

  只有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方能作答创造新文化时代课题。深入做好城市文化的发掘保护,要求我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文物古迹”。近年来,南京先后制定颁布《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南京城墙保护条例》《南京地下文物保护条例》《南京市文物建筑修缮工程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 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保护举措也在稳步推进,以小西湖项目为代表的一批整体遗产保护方案,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面向未来,我们要继续按照“严管、控高、留白、更新”的思路,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将南京的这张“金色名片”擦得更亮。

  升平修典,盛世修文。古代文献典籍是城市文化厚重博大的重要依据,“郁郁乎文哉”的典籍资料润养着一座城市的文化自信。深入做好城市文化的发掘保护,我们要“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南京古籍资源十分丰富,这次***总书记考察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就有南京图书馆、十竹斋艺术集团选送的一批典籍资料。多年来,南京在古籍普查、分级分类保护、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影印整理出版、古籍数字化和宣传推广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努力让典藏里的南京“活起来”。今后,我们要将古籍收集保护工作做得更加扎实细致,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更好服务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兴则城市兴。在新的征程上,让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深入做好南京城市文化的发掘保护,打造更多高显示度、高知名度的南京文化标识,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南京智慧和力量。

深入做好城市文化的创新创造

南京日报评论员

(2023年6月16日)

  ***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必须深入做好城市文化的创新创造。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
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总书记深刻指出:“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激发南京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让南京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I

  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关键是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近年来,南京在提升城市文化功能、塑造城市文化IP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打造了世界文学客厅、城墙博物馆、金陵小城等一批有内涵的文化空间,城门挂春联、森林音乐会等文化品牌活动影响力持续扩大。在实践中,我们愈加感受到,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
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在新起点上做好城市文化创新创造,我们要大力传承和弘扬南京红色文化和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不断丰富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 用优秀的文化传统涵养人的气质,用多彩的文化活动浸润人的心灵;
要不断挖

掘城市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壮大创意、动漫、影视等行业,开发更多镌刻南京印记的文化标识,丰富高品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文化生活和城市建设深度融合;
要全面提升城市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让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学之都碰撞出新的火花、散发出新的魅力,向世界讲好发生在南京的中国故事,绘就文化文脉与城市生活和谐相融、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的美好蓝图。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让我们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做好城市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赓续六朝古都的历史文脉, 谱写中国文化自信的南京新篇章。

坚定文化自信,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黄启哲

(2023年6月5日)

  “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6月2日,***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振奋人心的新时代号召。会上,***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推进文化传承发展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上海各界人士纷纷表示,将坚定文化自信,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奋进在打响“上海文化” 品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新征程上。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从何来?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便是重要的精神源泉。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总书记用“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给出了中华文明的“精准画像”。他的深刻洞察系统地解答了中华文明何以绵延数千年,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2021年的“七一讲话”中,***总书记首次提出“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次座谈会,他进一步从五个维度重点阐述了“第二个结合”:第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
第二, “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
第三,“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
第四,“结合” 打开了创新空间;
第五,“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寻根溯源,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就是上海坚定且清晰的三条脉络:“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持续推进,守护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一江一河”和“建筑可阅读”不仅令海派文化化身可知可感的城市文化地图,也成为最闪亮的城市大IP;
江南古镇焕发新生、非遗活态传承成果丰硕,更成为长三角文化一体化发展重要基石。

  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也在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中得以彰显。因改革而兴开放而盛的海派文化,是中华文明包容性和创新性的近代延展。

因水而兴、因水而文的江南文化,则可以窥见中华文明统一性、和平性的通达与中正。正是包容性与创新性,令上海得以成为中西文化与思潮交汇的窗口, 成为传统与现代文化碰撞的前沿,无数进步青年、建党先驱从上海远渡重洋学习马克思主义,又选择回到这里开始寻找救国的求索之路。这一切,都为红色文化的孕育与发展提供了深厚滋养与不竭精神动能。而三种文化在交融中,又成为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深刻践行——在兼收并蓄、推陈出新中绵延壮大。

  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相互滋养、共生共荣,也是***总书记“第二个结合”重要论述的生动写照。从石库门亭子间到江南水乡,一批先觉者点亮马克思主义的星星之火,酝酿起复兴中华的燎原之势。如若要问他们, 真理为什么是甜的?儿时背诵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所激起的报国之志,便是舔舐先进思想的回甘之源。正是革命先驱、改革先锋与无数奋斗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赴后继的实践, 最终成就中国共产党从石库门走向天安门,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非凡伟业。

  ***总书记说:“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
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最终是为答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这份历史与时代交给我们的新答卷。当前,上海正处在打响“上海文化” 品牌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再一次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文化大都市,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上海将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继续以用足用好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为主线,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守正创新之路。

在文化传承发展中把握“两个结合”的方法论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时代D建研究中心理事  杨洪源

(2023年6月9日)

  文化是关乎国本和国运的大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以正确的思想和方法作为指导。***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结合”的前提和结果,“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等方面,深刻揭示了“两个结合” 的重大意义,深刻阐明了“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这一重要讲话通篇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对于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持续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两个结合”的前提和结果的同一性

  理清“两个结合”的前因后果,是深刻把握其方法论意义的先决条件。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凡在过程开始时不是作为过程的前提和条件出现的东西,在过程结束时也不可能出现。但是另一方面,一切[作为前提和条件的东西]在过程结束时必然会出现”。对于“两个结合”而言,作为前提的彼此契合与作为结果的互相成就之间具有同一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具备有机结合的可能,是因为这两者之间高度契合,尽管它们诞生于迥异的历史方位,各自必然有着不同的来源。契合不是事例或格言的直接堆砌,也不是范畴或术语的简单转换,而是本质或内容的内在一致。无论是宇宙观和天下观,还是社会观和道德观,都彰显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全面贯通性、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的内在融通性。这从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与“天人合一”的境界、实现全人类解放与“协和万邦”的理想、矛盾的对立统一与“和而不同”的观念、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人心和善”的理念等思想中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衡量“两个结合”是否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标准在于结果,也就是造就出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从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意味着它绝非“拼盘”和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从赋予“实事求是”以新内涵, 阐明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方法;
到用“小康社会”描述改革开放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目标;
直至经由新时代十年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关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深刻认识这些无不昭示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相成就: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充分滋养马克思主义,使其在中国牢牢扎根;
又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激活中华文明基因,使之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并完成现代性转化。换言之,就是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

二、中国式现代化同中华文明的辩证统一

I

  深入理解“两个结合”的方法论意义,离不开对重点和关键的把握。善于抓住重点,是唯物辩证法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要求。我们的社会主义之所以不一样并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
而中国特色的关键则在于“两个结合”。正如***总书记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 “两个结合”不仅延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纵深,而且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党的20D报告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纵观迄今为止的世界现代化进程,不难发现那些简单的模仿者、盲目的追随者注定没有前途。这是我们强调“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中国式现代化同中华文明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两个结合” 这一“关键的关键”的应有之义。中华文明所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的突出特征,充分表明其自身包含着诸多现代性因素。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
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而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
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要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文化底蕴。

三、文化自信及文化主动的基础有力作用

  充分认识文化自信及文化主动的基础有力作用,是系统掌握“两个结合” 的方法论意义的题中之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

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的反作用,这要求我们坚持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 把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
鲜明地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并且将它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中;
深刻地指出了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

  相比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之最终目的在于掌握文化主动、实现文化自强。正是“两个结合”所打开的创新空间,使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党的20D报告提出,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一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再一次实现了思想的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四、文化传承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主体性

  全面领悟“两个结合”的方法论意义,其必然要求在于坚持文化传承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主体性(合目的性)。唯物史观从人类存在的前提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出发,在承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的同时,又肯定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精神产物,它的传承创新与繁荣发展构成了社会历史演进的重要方面, 故而兼具合规律性与合主体性。文化自信本身就是从文化主体上来说的。“中国”或“中华”首先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均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华大地上进行的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我们党对中

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不仅如此,“中国”或“中华”还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究其实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皆为“中国”或“中华”这一文化主体所进行的实践。文化主体性的巩固有赖于“两个结合”,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两个结合”,既立足于现实的中国,又植根于历史的中国,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精神感召力,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4(33篇)关于学习贯彻XXX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素材汇编】相关文章:

1.保安部年度总结保安年终总结13篇

2.优秀话务员工作总结4篇(2024年)

3.2024年度造价工程师年终个人工作总结5篇

4.个人总结结尾7篇【通用文档】

5.2024年关于执行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情况述责述廉报告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