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妙峰文库网!

(17篇)各类调研报告汇编

时间:2024-03-04 15:50:03 来源:妙峰文库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7篇)各类调研报告汇编,供大家参考。

(17篇)各类调研报告汇编

2023年各类调研报告汇编(17篇)

2023年各类调研报告汇编

(17篇)

“零工市场”服务群众“零距离”——共同富裕背景下XX零工市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零工市场是激活就业民生的重要载体,党的20D报告提出,“要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今年以来,XX不断推进零工市场建设,为零工人员和用工单位提供灵活多样、便捷高效的服务。本文通过XX市零工市场建设情况研究,查找零工市场建设和运营的堵点,并对进一步优化零工市场建设助力共同富裕提出建议。 

  一、XX市零工市场基本情况  

  (一)零工市场建设背景。 

  灵活就业人员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零工市场,是拓宽灵活就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一是市场用工有需求。基层调研显示:部分用人单位及个人雇主的零工需求较大,建立规范化的零工市场,设立专门场所,有利于解决市场需求,促进居民、企业增收;
二是群众增收有诉求。随着互联网平台发展,且受近年来疫情影响,灵活就业已成为劳动者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群众对兼职类灵活就业的诉求旺盛;
三是上级部门有要求。浙江省将零工市场建设列入浙江省民生十大实事建设,分级建立规范化零工市场,形成更为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二)零工市场布局情况。 

  按照科学布局、规范建设、高效运行、优质服务的要求,2023年度在XX市区范围内计划建成3个具有本地特色的零工市场,市场主要为非全日制、临时性和阶段性“用工、求职、招聘”提供平台支持。一是一核两重点,建设高质量服务区。建设白云社区零工市场、望江社区零工市场与龙渊零工市场。二是以点带面,推进零工服务全覆盖。在3个零工市场建设的基础上,在19个乡镇街道铺设“零工驿站”,建设覆盖全市范围的“零工辐射圈”;
三是线上+线下,完善零工市场双线建设。在浙里就业、“XX市掌上就业”微信公众号、XX市网上人力资源市场同步开辟“零工专区”,做到线上线下同步更新、即时对接,并上线“龙易找”线上零工市场模块。 

  (三)零工市场运营模式。 

  零工市场由XX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一管理,设立“龙易找”统一标识。其中龙渊零工市场以XX市就业管理服务处日常运维,主要负责日常零工信息收集、信息发布、信息更新以及对接服务;
XX市白云社区零工市场、望江社区零工市场由社区自主运营,负责社区零工市场日常零工信息收集、发布。零工市场内部均设置综合服务区、岗位对接区。综合服务区设置专门服务窗口,主要提供求职(用工)登记、技能培训、劳动维权、政策咨询等服务。岗位对接区设置劳务交易洽谈和求职用工信息发布两个功能区域,用于供需双方开展招聘对接、洽谈。 

  二、零工市场就业特征  

  (一)工作稳定性差,失业风险大。2023年上半年XX市劳动力调查数据显示:受访的失业人口中,因为上一份工作任务完成开始寻找新工作的失业人口占比为32.5%,而上一份工作任务完成后寻找新工作的受访者以灵活就业的零工人员为主。 

  (二)社会保障程度低,权益维护难。2023年上半年XX市劳动力调查数据显示:受访的灵活就业人员中,就业身份是雇员的人员劳动合同签订率仅为3.3%;
且走访发现,灵活就业人员中建筑业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参保缴费意愿较低。 

  (三)综合技能水平低,就业竞争弱。2023年上半年XX市劳动力调查数据显示:从教育程度看,灵活就业人员中学历程度为大学专科以上的占比仅为1.9%;
从就业情况来看,灵活就业人员中不充分就业占比较高,39.5%的灵活就业人员想工作更长时间来增加收入。 

  三、零工市场建设和运营堵点  

  (一)市场知晓度有待提升。一是零工市场运营初期,群众知晓到参与仍需有个过程,群众更相信传统的小广告、熟人之间的口口相传,不知道或不愿意到零工市场登记求职;
二是用工主体(雇主)同样对零工市场认知度不高,到零工市场发布灵活就业人员招聘岗位的企业仍然较少,导致零工市场有市无位、供需不平衡等问题。 

  (二)服务内容有待扩充。一是无普惠性社会保障,劳动维权难,由于零工经济区别于传统用工关系,供求双方的责任、权利、劳动关系界定的不明确,除工伤险外基本上无其他社会保障险种;
二是未在零工市场登记的零工人员仍占大多数,这部分人的就业服务仍未涵盖。 

  (三)运营机制有待优化。一是零工市场工作人员负责对零工信息的质量和真实性进行审核等日常维护,但部分零工合同的内容和条款不完善,部分零工结算的方式和时效不合理,导致零工服务的质量和安全不高;
二是零工市场建设体系中未设置村级联络员,而农村大多数务农人员在农闲时打零工意愿较强,但寻找工作方式较为单一。 

  四、几点建议  

  (一)分析研判,打通“零工市场”大动脉。 

  通过“线上+线下”的零工市场运营,收集市场数据,对零工经济进行深入分析,提升劳动力利用效率。一是分析用工时令,摸清周期变化。依靠线上线下市场,收集用工周期数据,建立用工数据库进行需求分析,研判各行业用工需求周期和零工人员求职高峰期。二是精准对接,向市场问效。通过分析将采集到的劳动力和用人单位信息,以人力资源分布图形式进行标识,实现时间、地域、技能精准定位,高度匹配,由“零工市场”合理分配劳动力,使得劳动者在不同季节时段、各类工种之间能够快速转换,从而把有限的人力资源循环起来,提高劳动力使用率,缓解季节性用工需求。 

  (二)精准培训,抓住“零工市场”着力点。 

  将就业技能培训与“零工市场”相结合,让“零工市场”变身为“技能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开展精准培训。一是改革培训内容。引入项目制订单式培训新模式,将培训内容选择权交给市场。对接特色产业,以用工市场需求为导向,针对性开展青瓷、宝剑、空调等地方特色产业和采茶等季节性用工需求较大的订单式培训项目,提升就业成功率和匹配度。二是改革培训方式。将培训地点延伸到村镇,有培训需求的村镇提出申请,零工市场派遣专业技能老师开展送课下乡,进行移动式、小班式教学,提升培训覆盖面和精准度。 

  (三)放大市场效应,实现“零工市场”落脚点。 

  注重市场管理和监督,力促零工市场运行制度化、规范化,形成“劳动者—培训机构—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就业”的闭环保障。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知晓度和参与度。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和线下招聘会设立零工专区的形式,广泛宣传“龙易找”零工市场的理念、模式、流程、效果等,提高群众对零工市场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二是建立基层联络员,完善零工市场体系。在村级设立零工联络员,负责收集本级零工需求相关信息,扩大零工市场覆盖面。三是增设专属保险,提升市场影响力。探索面向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和灵活就业人员专属保险,进一步推进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为灵活就业群体劳动者提供坚实的权益保障。 

XX县开展“提高全媒体时代舆论引导能力”专题调研报告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同时也为基层宣传战线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舆论引导工作的经验做法和规律性认识

  十八大以来,XX县县委宣传部紧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五大使命,围绕正面宣传、载体品牌、媒体融合、队伍建设等方面重点发力,不断推动全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奋力追赶超越,为推进XX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坚持党管媒体,强化正面宣传。县委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夯实意识形态责任制。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联席会议制度、意识形态“八纳入”和“23221”工作机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战略,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每月发布外宣工作要点提示,聚焦重大活动策划主题宣传,连续多年坚持组织开展“百家媒体进XX县”活动,邀请中省市主流媒体深入XX县进行采访报道,大力宣传XX县特色亮点工作和成效。同时,坚持开展“走基层,强四力”全媒体集中采访活动,近年来,我县在中省市主流媒体刊发、刊播稿件年均在1500余篇(条)以上;
以XX县宣传、XX县融媒体中心抖音、爱XX县APP、XX县文化旅游等官方账号为平台,形成了一点发声、多点互动的良好局面。

  二是坚持改革创新,打造两个中心。XX县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和全省首批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县,2018年10月,率先在全省挂牌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019年5月在全市首家挂牌成立融媒体中心。近年来,我们坚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融媒体中心一体化集成打造,研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平台和融媒体指挥调度平台,开发“爱XX县”手机APP客户端,采取触摸屏搭载软件、三屏一声、县镇村联动、视频回传的方式,用好“媒体+政务+服务+技术”,实现县中心—部门—各镇—村(社区)互动。今年4月20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XX县融媒号正式上线运行,XX县成为全省第17家、宝鸡市第2家开通融媒号的县区。

  三是加快媒体融合,形成XX县品牌。县委、县政府把融媒体中心建设列为全面深化改革重点改革事项之一,组建成立XX县融媒体中心,作为正科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归口县委宣传部管理,核定事业编制31名,设置科级领导职数4名,融媒体中心运转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融媒体中心整合了电视、广播、网站、手机客户端、微信微博等媒体资源,打造“中央厨房”、舆情监测、多终端呈现三大功能系统,建设“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传播”的融媒体传播矩阵。对中心干部职工实行竞争上岗、任期聘用、岗位管理,推动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基本实现了机构、编制、人员、资产、职能等一次性划转,打破了过去媒体资源分散、各自为战的格局,把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贯穿到媒体融合的各环节、全过程。

  四是强化阵地管理,建强配强队伍。坚持抓重点、求创新、出亮点、创特色、破难题、强宣传、展精彩的思路,以打造一流工作业绩、建设一流宣传精兵为目标,将市考、县考目标任务分解细化到各个组室,明确包抓领导、责任干部和完成时限,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台账,每月召开总结研判会,推动工作落实。坚持积分化管理,以岗位职责和年度工作任务为基本依据,对全体干部实行量化积分制考核,积分情况与推荐干部、评选优秀等挂钩,与“三项机制”、目标责任考核挂钩。坚持制度化管理,制定《贯彻县委、县政府关于优化实干担当聚力绿色转型发展考核激励六条措施的意见》,修订《县委宣传部机关党员干部积分制管理实施细则》、机关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

  二、全媒体时代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⒈互联网成为社会舆论的集散地,舆论引导难度大大增加。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信息传播更加顺畅,为民众表达意愿和利益诉求、甚至参与决策制定提供了快捷的渠道,互联网正在逐渐成为消解大众不满情绪的解压阀。尤其是无线通信技术以及手机的便携性使信息传播打破了时空障碍,手机媒体成为独特的舆论放大器,人人都有可能成为舆论的传播者与参与者,导致舆论引导的难度越来越大。

  2.全媒体时代对宣传干部的要求更高。在全媒体时代,受众对内容的要求标准非但没有降低,而是革命式地提高了。原本几百字或者几千字的文章,如今以几十个字甚至是标题式的导语吸引着受众的眼球,阅读、收看的主动权几乎完全掌握在了受众手中。这就要求媒体人的媒介素养更加全面,不仅要有非常扎实的文字功底,还要有熟练的图片软件使用能力、视频编辑能力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图表制作能力,要有对新媒体信息的获取、解读、运用能力等。在当前媒体环境演变的情况下,负责统筹协调的媒体负责人也要具备更加全面的素质和能力:要能够洞察传媒大势,要勇于决断和承担风险,要善于用人,融合是没有经验可循的试验和尝试,这就要求媒体的领导层知人善任,用智慧来用人管人。

  3.网络冲突与网络暴力现象日益突出。全媒体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舆论,以其匿名性与快速传播性极易成为谣言的“助推器”和“放大器”。畅通的言论通道与开放型舆论环境给人们交流思想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一些蔓延于网络的“情绪型舆论”,有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从而加剧了群众的盲从与冲动,乱跟贴、恶意中伤、揭露隐私等乱象丛生,也使网络冲突与网络暴力现象日益突出。另外,低学历的网民在我国网民结构中占有较大比例,这决定了我国大量网民的思想认识水平及对事物的认识深度与广度是有局限性的,更加容易成为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的推波助澜者。

  三、全媒体时代加强舆论引导工作自身存在的短板弱项

  1.舆论引导手段滞后于媒体传播方式发展。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网络成为我国最大舆情源头,在社会舆论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被誉为“永不落幕的新闻发布会”。在一个全民皆网民的时代,就连农村老头老太太都加入了刷抖音、当网红的队伍,反观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主要手段还是利用报纸、电视、学文件等去开展工作,形式单一,很多媒体从业者仍然没有危机意识,对抖音、短视频等媒体平台敬而远之,不想学习、拒绝学习的大有人在,已经远远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2.宣传干部队伍力量薄弱,缺乏专业人才。县一级宣传部门在基层来说,各级领导都很重视宣传,但是说起来重要,用起来必要,扶持起来不要。宣传部既没有参与宣传文化系统内部及乡镇宣传部门干部选拔任用的权力,也招徕不了相关专业人员。上级宣传部门对基层的项目少,争取难度大,特别是配套基层宣传部门硬件设施的项目少,因此县级宣传部门单纯依靠县财政的经费运转,工作开展起来难度大。其他部门工作出现失误和漏洞,宣传部门还得协助和应对各级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长期以来,宣传干部提拨晋升都比较困难,而且每逢机构改革,宣传部门总是要压缩;
领导职数,缩减人员编制,导致宣传战线留不住人才,缺乏吸引力。乡镇一级均没有专职宣传委员,大部分乡镇管宣传的副职领导、宣传干事都是身兼多职,真正投入宣传工作的精力很有限,宣传教育职能弱化,每年只能勉强应付各种上级检查,主动工作、创造性开展工作就成为空谈。

  3.部分党政部门领导对新媒体不够重视。新媒体催生新舆情,也对舆论引导和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博客、视频、即时通信、社交网站、微博客、微信、抖音小视频等新型的互联网应用构成了纵横交错的传播渠道,正成为舆论形成的新型重要大众媒介,也成为民意表达的新的重要平台。但是目前在基层党政部门,仍然有部分党政领导对新媒体的影响力不够重视,总认为这些都是一些歪门邪道,难登大雅之堂,从而导致面对新形势下的舆论,还存在“捂着不说”“多干少说”的思想,进而导致地方政府面对突发舆情处置不力,要么置之不理、要么言辞失当、要么茫然无措。

  四、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的对策建议

  A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

  要想开创主流舆论新格局,应该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强化媒体融合,培养新时代宣传工作需要的专业队伍。基层宣传部门要想做好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工作,必须建设一支精通“十八般武艺”全媒体人才队伍。一是推动现有人员融合转型。对现有职工,通过专题培训、实战演练、业务研讨、每日晨学、观摩交流、以老带新、脱产学习等形式“送出去+请进来”,重点引导现有人员向全媒体记者、编辑和管理人才转型,打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人才使用通道;
二是巧借“两支队伍”发力。充分发挥基层通讯员和文明实践志愿者两支队伍的作用,通过定时发布宣传要点提示、用稿需求等,帮助基层通讯员明确投稿方向,延伸融媒体中心收集线索的触角。三是抓好后备人才储备培养。根据缺编情况,积极向上级争取招聘名额,不断充实专业人才队伍。

  2.强化工作创新,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作用。要积极整合基层宣传文化阵地的力量资源,全面提升农村文明实践站所的建设水平和使用效率,常态化开展工作,促进农村形成文明、和谐、淳美乡风,最终达到宣传好党政方针、讲述好XX县故事、传承好中华传统文化、唱好时代主旋律、议好淳美乡风、强化好产业特色增活力的“五好一强”效果。要充分发挥基层文化志愿服务团体的作用,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以各类文艺团体为平台,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3.强化信息公开,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新媒体出现,推动了政务信息公开的进程,也对政务信息公开提出了快速及时、准确、权威的新要求。要搭建政府与网民迅速、高效沟通的有效平台。这样不但使公民高效参政议政成为可能,而且可以有效帮助政府尽快向网民公布政府信息,充分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与表达权。

  4.强化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网络舆情预警处置工作机制。地方党委、政府要成立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并结合实际制定突发舆情应急处置预案。由网信部门对涉及本辖区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热点敏感问题、党政机关形象及干部作风、社会思潮等方面的舆情进行日常监测,对监测中发现有代表性、典型性、倾向性、苗头性的舆情,以“舆情摘报”形式上报县级主要领导,并由领导小组召集相关部门进行分析研判,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处置意见,并交相关镇、部门和单位办理。

  5.培养本土“网红”,提高新媒体舆论的引导能力。要主动占领舆论高地,培养本土“网络大V”“网红”,形成具有正能量的“专业型”意见领袖,走精准化路线,集中力量打造特定领域的民意主导者,在保证其拥有基本社会道德的基础之上,更加重视他们在专业的、特定的领域内的权威,让他们能够持续性地将自身的影响力扩展到整个舆论范围而不是只局限在网络领域,发挥这些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并通过网络互动形成合力,从而对舆论产生更大影响。

XX县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了加快推进我县乡村休闲旅游业品牌建设,助力乡村振兴,5月上中旬,我局组织人员就XX县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把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作为一大民生工程来抓,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以“生态、休闲、养生”为主题,依托本县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乡村特色资源,在抓好机场到蜀口生态岛4A景区乡村休闲旅游快速通道的提档升级、桥头楠木林3A景区扩建、白鹭湖景区接待功能的提升和塘洲金滩古林景区的开发的同时,成功打造了螺溪爵誉古村、水槎西阳山民宿、灌溪归农田园综合体、沙村生态绵溪等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点,不仅为城乡居民观光尝景、放松心情提供了好去处,而且直接带动了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的发展,扩大了农民就业门路,拓宽了增收渠道。

  二、当前我县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乡村休闲旅游业虽然已初具规模,但仍处在起步阶段,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实际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不足:

  一是规模不大。目前,我县乡村休闲旅游业在开发建设上缺乏科学的论证和合理的规划,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规模不大、布局不优,有些休闲项目没有认真分析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客源市场,没有挖掘自己的特色,功能不配套,简单低效,粗放经营,市场定位不明。

  二是功能不全。大部分乡村休闲旅游业以农家乐为主,摘摘果、钓钓鱼、划划船、吃吃饭、打打牌等,经营水平低,科技含量少,内容欠丰富,社会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一般只满足于低层次的享受乐趣,缺乏现代精神生活品味,缺乏生命力、吸引力。

  三是扶持不力。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涉及到一二三产业等多个领域,管理也涉及农、林、旅以及工商、卫生、环保等众多政府部门,但目前我县在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方面相关部门引导工作不够,政策和制度构建滞后,缺乏专门的政策体系和扶持手段,乡村休闲旅游执法、服务质量监督检查、投拆案件处理等工作无法开展。

  四是氛围不浓。目前,群众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的认知度还不高,关心、支持、参与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尚未形成氛围。

  三、我县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具有的优势

  我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资源丰富,基础条件好,概括起来,主要有“四大优势”:

  一是有便捷的交通优势。我县地处水陆要冲,“咽喉苏广、唇齿闽浙”,自古即为南北通衢。境内有一条水路(赣江航道),两条铁路(京九铁路、衡茶吉铁路),两条国道(319、105线),五条高速公路(大广高速、泰井高速、泉南高速、吉莲高速、广吉高速),一个机场(井冈山机场),形成了包括航空、高速公路、铁路和水运在内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客源广、人气旺。

  二是有良好生态优势。境内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少严寒、无霜期长。森林覆盖率达61.6%。乡村休闲典范国家4A景区蜀口古村、群山环抱白鹭湖国家森林公园、万亩高山草旬天湖山、摄影创作基地金滩古林熠熠生辉,成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的“风水宝地”。

  三是有丰富的人文优势。XX自古享有“声名文物之邦”美誉,是庐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白口城春秋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槎滩陂被誉为南方“都江堰”,快阁因北宋黄庭坚作《登快阁》而声名遐迩。XX又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色文化、红色文化、抗战文化交相辉映。

  四是有独特的产业优势。我县是全国首批商品粮、商品牛基地县,又是世界珍禽——中国XX乌鸡之乡。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我县确立了以优质水稻、绿色蔬菜、井冈蜜柚、XX乌鸡、杂交肉牛、特种水产为主的农业主导产业,按照各地自然资源和种养习惯,建立“一村一品”示范村172个,特色农业示范基地25个,为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夯实了产业基础。

  四、促进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从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来看,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总体来说,主要有“四个有利”:

  1.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缩小城乡差别

  乡村休闲旅游业对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掌握农业科技的工程技术人员,更需要高层次、复合型的管理人才。通过这些高素质人才的传播、带动及与都市游客的交流、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劳动者素质,造就一代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同时,通过其示范和推广作用,能够带动整个县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

  2.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我县农业目前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太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乡村休闲旅游业打破了一、二、三产业的界限,不仅直接对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带动一、二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形成产供销、旅工农、科工贸产业化生产体系,从而带动整个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3.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高附加值

  乡村休闲旅游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生产和消费、流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交叉产业,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通过对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为旅游者提供观赏、品尝、购买、习作、娱乐、疗养、度假等系列服务,获得高额经济收入,实现农业生产的高附加值。

  4.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兴起展示了生态革命的一个方面,其产品除一般的有形产品外,还包括无形产品即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中的生态农业是我县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设现代农业的方向,它既弥补了传统农业生产目标单一、生产技术落后以及投入少、产出低的自然经济型农业的不足,又可避免以高投入追求高产出、高经济效益所带来的生态破坏和农业环境恶化等弊病,有利于实现我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推进我县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乡村休闲旅游业要实现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因地制宜、把握关键,在具体操作上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1.坚持科学规划。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受文化和地理因素的影响比较大,而且与农业区域布局紧密相关。要按照“点线面相结合、大中小相配套”的原则,做到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有序发展。首先要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并与全县土地利用、农业发展、城镇发展规划、城市旅游等规划相衔接,确保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和延续性。同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贯穿于规划始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突出特色产业。乡村休闲旅游业的生命力在于其特色。因此,我县乡村休闲旅游业项目的确定,当前要以优势特色产业为依托,结合推行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建设,充分考虑地理特点、人文景观等因素,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开发个性化的休闲旅游项目,使产业发展、田园特色与休闲旅游完美结合,进一步催化新的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打造我县乡村休闲旅游业品牌。

  3.完善创新机制。一是创新投入机制。积极探索、逐步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股份合作方式,参与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同时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商企业、旅游企业等投资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业项目,发展一批主题突出、科技含量高、功能配套的品牌乡村休闲旅游业项目和配套产业。二要创新投融资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股权转让、冠名权出让、经营权拍卖等方式,广泛向社会各界筹集资金,带动我县乡村休闲旅游业向集约型、规模化方向发展。

  4.提供优质服务。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县、乡两级拟成立专门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开发领导机构,负责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农业、旅游等部门要各尽其职,建立紧密型的工作联动机制,共同承担组织推动、工作指导、服务协调、标准制定、典型推广等工作,确保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同时,要十分重视乡村休闲旅游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加强与有关高等院校对接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大力培养专门人才。相关部门要通过成人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科技示范等多种形式,培养造就一批乡村休闲旅游业管理和服务专业人才,扶持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此外,要加强乡村环境整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美化村容村貌,为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文明风尚和舒适、安全的旅游环境。健全乡村旅游综合治理机制,加强对景区的监管力度,完善乡村旅游安全应急预案,加强乡村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净化乡村旅游市场。

关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党的20D关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擘画,深入践行A总书记视察XX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助推我市早日迈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按照市委主要领导要求,市政协围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开展了专题调研。

  1个半月的调研过程,主要体现五个特点:一是思想上高度重视。党组书记、主席黄庚倜同志亲自谋划部署、领衔工作专班,主持召开党组会议、主席会议认真研究调研方案,要求将本次调研作为十届市政协开局之年的“一号工程”,作为落实《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的有力抓手,作为大兴调查研究的关键课题,认真组织实施,努力以“高言值”回应市委的信任和重托。二是学习上不断深入。组织调研组成员集中学习A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学习省市科创委会议精神,学习《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指引》《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等书目,力求精准对标、吃透政策、把握要领。三是方法上明确重点。坚持内外结合、统筹推进,市内调研由黄庚倜主席带队,重点察看高新区智慧岛、炼焦煤资源绿色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卫东区半导体产业园、XX省现代医药产业研究院等高新技术园区、企业,深入分析研判我市基础条件、特色优势和弱项短板。市外调研由黄主席和5位副主席带队,组成4个小组,赴XX、XX、南阳、新乡等创成地市,实地察看12处智慧岛、科技园、研究院和科技创新型企业,对照我市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寻方问策。四是力量上广泛参与。会同发改、科技、工信、人社、教体、统计、财政、金融、人才办等职能部门研究论证,邀请市委党校、XX城建学院、XX学院有关专家及民主党派人士共同参与,在深度调研、充分协商中凝聚共识,引导社会各界了解创建、关注创建、支持创建。五是研讨上集思广益。累计召开学习研讨会8次、现场座谈会9次、专家论证会1次、征求意见座谈会6次,参照“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比对分析26项关键指标,汇总吸收意见建议59条,经主席会议审议,形成了本报告。

  一、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总体概况

  20XX年党的十七大作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后,20XX年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启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深入贯彻A总书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论断和“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的重大要求,科技部会同有关部委不断完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一个包含5个维度(创新治理力、原始创新力、技术创新力、成果转化力、创新驱动力)、30项具体指标的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20XX年至2022年底,全国共103个城市(区)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其中,20XX年,XX市率先获批试点;
20XX年,XX等40个城市(区)被列为首批试点,我省XX率先入围;
20XX年至20XX年,XX等20个城市陆续被增补为试点城市,我省XX、XX成功入选;
20XX年,XX等17个城市被确定为试点城市;
2022年,XX等25个城市被确定为新一批建设城市,我省新乡位列其中。目前97个地级和副省级城市根据主体创新功能不同,分为16个创新策源地、46个创新增长极、35个创新应用区。我省XX、XX属于创新增长极,XX、XX属于创新应用区。全国创新能力前十的城市分别是XX、XX、XX、XX、XX、XX、XX、XX、XX和XX。

  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我省XX市2022年6月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XX市“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XX市已将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作为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的重要举措,鹤壁市今年5月中旬已将创建方案呈报科技部。目前,全国全省申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竞争激烈、难度剧增。

  二、我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大意义

  (一)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是深入贯彻A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和党的20D精神的重要实践。A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党的20D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要把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作为战略支点,为我国迈入世界创新型国家前列担一域之责、出一市之力。

  (二)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是贯彻落实省委“十大战略”的重大举措。省委省政府深入践行A总书记“让中原更加出彩”的殷殷嘱托,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旗帜鲜明地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放在“十大战略”之首,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这是以前瞻30年的战略眼光解决制约现代化XX建设短板瓶颈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建设现代化XX的重要支撑,是实现“两个确保”战略目标的不竭动力。随着我市纳入XX“1+8”都市圈,市委审时度势提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新目标,这是站位全省发展全局、服务实现“两个确保”、对接省委“十大战略”的全盘谋划,是加快打造郑洛平“新三角”、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成为中原城市群重要一极、“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的战略引擎。

  (三)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鹰城篇章的重要内容。党的20D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就是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深入贯彻党的20D精神,重中之重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绚丽的鹰城篇章。省委书记楼阳生强调,在建设现代化XX新征程上更加出彩,很关键的一条就是依靠创新驱动,走好“华山一条路”。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抓纲带目,能够从战略高度谋划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积极融入新型举国体制,勇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技术研究、推动科研转化,确保我市现代化建设高水平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四)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是推动XX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城市发展的重大转型。这种转型的核心要义,就是把城市发展的驱动力从单纯的资源、资本、劳动力投入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创新上。近几年,XX在以科技进步促进城市转型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全国先进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新形势下,只有集聚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新创造新突破,才有可能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只有推动科创成果加快实现产业化,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才有可能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顺势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有效贯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与产业发展,有利于加速高端创新资源朝“一主两优四新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正向集聚,促进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抢先布局,以科技创新赢得高质量发展主动,实现资源型城市向国家创新型城市转变。

  三、我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优势和短板

  我市是新中国第一个自行勘探设计和开发建设的特大型煤炭基地,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门类齐全的新兴工业城市。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十大战略”,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奠定了基础、积蓄了动能。主要表现为六个有:

  (一)有较强的综合实力。我市地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叠加区,被列为“1+8”XX都市圈重要一极。202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39.3亿元,同比增长4.1%,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5.9亿元,同比增长11.2%,总量居全省第5位;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0%,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6个百分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分别达20.1%、44.3%。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两项工作获国务院激励表彰。经济发展根基稳、韧性强、潜力大、后劲足,具备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良好条件。 

  (二)有坚实的产业基础。我市积极推进现代科技与产业发展紧密融合,先后创建成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市、国家产业转型示范区、全国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拥有全国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建成全球最完整的碳基尼龙新型材料产业链,形成尼龙66、尼龙6优势互补的“大尼龙”产业格局,创造我国高压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多个第一,轧出我国第一块宽厚钢板,是国家尼龙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特宽厚钢板、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研发制造基地。以“中国尼龙城”为龙头的“一主两优四新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正以集群创新引领产业核心价值、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形成了培厚“创新沃土”催发“产业新枝”的生动局面。

  (三)有较好的创新平台。我市紧盯科技创新需求,坚持量质并举。建成国家高压电气质检中心、炼焦煤资源绿色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组建XX省尼龙新材料产业研究院、现代医药产业研究院,建成聚酰胺中间体重点实验室、尼龙中间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气体绝缘高压开关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重点创新平台,以及高性能尼龙纤维、电气装备等高层级中试基地。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创新平台782家,其中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中原学者工作站、星创天地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85家,实现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市级以上研发平台全覆盖。 

  (四)有活跃的创新主体。通过深入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2022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5家,同比增长46.8%,居全省第5位,增速居全省第3位;
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638家,同比增长31.8%,创历史新高。拥有平煤神马集团1家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铁福来装备制造、天晟电气等4家XX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平高集团、舞钢公司等8家省级制造业头雁企业,培育了神州重工、艾通科技等7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巨龙生物、泰田重工等5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产业升级注入了强劲动能。

  (五)有优秀的人才队伍。我市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用情用力做好人才“引育管用”工作,着力把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发展“第一动力”。“鹰城英才计划”实施以来,全职、柔性引进高端人才973名,其中海外顶尖人才1名、两院院士13名、国家级奖励获得者7名、省级奖励获得者52名、博士900名。实施在外优秀人才“归根”工程,吸引1.2万余人返平就业创业,累计投资568个项目。20XX年、2021年我市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分别为49.3、44.8人年,高于南阳,接近新乡。

  (六)有丰硕的科创成果。我市主动对标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实施重大科技创新活动。己二腈、对位芳纶、电子级金属靶材等一批“卡脖子”技术获得突破,特高压、尼龙催化剂、高纯碳纳米管等实现技术领跑,阿兹夫定成为全球抗艾新药和国内首款新冠口服药,获中国专利金奖,环保型封闭气体绝缘输电线路、5G智慧矿山开采等技术分别填补国际国内空白,8N超高纯铜提纯技术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美国、日本技术垄断,围绕主导产业打造“高校院所+技术平台+产业基地”创新链条,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作为“XX经验”全国推广。 

  虽然我市科技创新取得了明显进步,但对标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要求,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差距:

  (一)思想观念上的差距。近年来,XX、XX和新乡等地坚持把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作为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成立专班,整合力量,科学规划,逐年推进,“科技引领发展、创新决定未来”已经成为思想共识。目前,我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已经破题起步,但责任压力传导不够,还存在“创建是科技部门一家的事”的局限认识。从市内调研情况看,市直部门和企业、高校、院所、媒体多数不清楚国家创新型城市“是什么”“怎么建”,齐抓共建的“一盘棋”意识需要强化。

  (二)前瞻布局上的差距。创新空间是承载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优化城市创新空间布局对于集聚创新要素、实现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发展至关重要。XX省与XX市以前瞻30年的眼光,在郑东新区以北部龙子湖高校园区智慧岛为中心,建设“中原科技城”,XX市除科学布局周山智慧岛外,还在未来中轴线上前瞻布局伊滨智慧岛,形成了“双核互动、齐头并进”的科创布局。目前,我市高新区智慧岛尚未通过验收,正在规划布局的白龟湖科创新城,统筹协调难度大,进展较慢。我市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大部分集中在高新技术开发区,而XX城建学院、XX学院两所高校位于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新城区急需布局高端创新载体。

  (三)创新能力上的差距。按20XX年创新能力相关数据,与XX、XX、南阳、新乡对比,在创新治理力5项指标中,我市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比重、人均实际使用外资额偏低;
在原始创新力4项指标中,我市高层次科技人才数、“双一流”建设学科数、国家级科技成果奖数偏低;
在技术创新力5项指标中,我市科创板和北交所主板上市企业数、高新技术企业数、技术输出合同成交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偏低;
在成果转化力6项指标中,我市技术输入合同成交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偏低;
在创新驱动力6项指标中,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偏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偏高。相较全省首批授牌的15个智慧岛,我市高新区智慧岛在政策、规划、建设等方面均有差距。炼焦煤资源绿色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用房仅8250平方米,难以满足高质量创新需要。有专家认为,我市高校、园区、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平台,尚未构建协同创新机制。

  (四)研发投入上的差距。调研数据显示,20XX年,XX、XX、新乡的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分别是我市的1.3倍、1.57倍、1.25倍,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是我市的2.35倍、2.3倍、1.25倍,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分别是我市的1.06倍、1.2倍、1.35倍,反映出我市研发投入强度相对较弱,基础研究投入比重不足。相比XX、XX构建的“股权基金+科技贷+事后奖补”科技金融体系,我市科技贷相关工作开展滞后,缺少专利质押、风险投资等业务,目前仅存1只规模4亿左右的退出期基金,撬动社会资本能力有限。

  (五)创新环境上的差距。《XX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2)公布数据显示,XX、XX、南阳、新乡的营商环境均位于全省第一方阵,而我市排名为第11位。围绕主导产业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双创基地数以及新增在孵企业数相对偏少。XX城建学院、XX学院引进博士多,在校学生少,配套科研项目不足,部分博士没有教学和科研任务。有专家认为,我市企业研发需求与高校科研成果不相匹配,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不完善。承办的高层次科技论坛、讲座、峰会、沙龙等场次较少。

  四、对我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建议

  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重在结合实际、贵在体现特色。当前,我市正处于城市能级跃升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增长动能转换的攻坚突破期,为城市创新赋能增势尤为紧迫、尤为重要。要坚持以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20D精神,围绕国家所需、鹰城所能、企业所求、民心所盼、未来所向,积极探索具有鹰城特色的科技创新发展新路径,全力打造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XX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力争到2025年初步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成为创新应用区;
到2035年进入创新增长极,在尼龙新材料、电气装备制造、特殊性能钢、短流程石墨等若干领域成为创新策源地;
到本世纪中叶,形成生态良好、全民参与、要素齐全、活力迸发的创新发展新格局,建成更高水平的国家创新型城市。

  (一)坚持高点定位、高标推进,统一思想认识。充分认清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坚定走好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政治站位要进一步提升。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A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学习《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指引》,举办“鹰城大讲堂”,邀请国家级专家学者和具有实战经验的领导干部上门辅导,分期分批选派干部到先进地市登门请教,切实把国家政策、外地真经学到手,用世界眼光,以思想观念大解放推动科技创新大跨越。创建方向要进一步精准。聘请中科院知名专家组建专家委员会,借鉴太原、徐州等资源型城市的经验做法,立足我市产业、科研优势,从30项创建指标中提炼梳理我市特色评价指标,科学编制总体方案、申报方案,确保创建与国家政策相衔接、与未来发展相呼应、与我市实际相吻合。组织领导要进一步加强。采取专班专案、挂图作战模式,由市科创委牵头抓总,科技、发改、工信、财政、统计、人社、环保等职能部门和各县(市、区)、驻平高校、骨干企业共同参与,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把职能部门和全社会动员起来,形成市县联创、校企合作、同向发力的工作格局。

  (二)坚持瞄准高端、抢占风口,培育创新主体。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中之重是培育技术创新主体。要落实创新型企业培育实施方案,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学习泰州企业科技创新积分、日照选派科技专员等经验做法,推动创新主体规模和能级双提升。打造创新型企业集群。抓住国家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机遇,开展集群“强基韧链”活动,统筹实施创新龙头企业引领计划、骨干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瞪羚”企业培育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加大对神马尼龙等创新龙头后备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舞钢公司、平高集团建成创新型领军企业,深度挖掘“老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前瞻布局“未来号”,打造“雁阵式”产业集群。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深化“万人助万企”科技活动,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奖补和企业研发费用补贴等政策。鼓励科研院所承担省级以上重大科研任务,支持市农科院建设国家韭菜种质资源库与分子育种中心,提升科技研发和产业化能力。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大战略产品计划和工程专项。收集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已经通过中试熟化的科研成果信息,及时发布推荐,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在我市企业落地转化,实现“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力争进入国际国内行业前沿。建强创新服务链条。强化科技创新和深化改革“双轮驱动”,建立涵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市级科技计划体系。完善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落实首席科技服务员制度,探索实施“校企双聘”,依托XX城建学院、XX学院700余名博士组建“博士工作团”,推动高校科研力量下沉一线,为企业提供“一对一”技术咨询指导。

  (三)坚持量质并举、强筋壮骨,建强创新平台载体。学习XX摆渡创新工场、XX“科技超市”等经验做法,大力发展“以市场为主体、以产业为导向、以技术为产品”的创新平台,形成汇聚高端创新要素的“强磁场”。巩固提升双创载体作用。借鉴中原科技城、伊滨智慧岛建设经验,强力推进白龟湖科创新城、高新区智慧岛建设,谋划布局新城区智慧岛,推动县(市、区)双创园区全覆盖,搭建科技成果线上交易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专业化众创空间,形成“一核两翼多支撑”的双创空间布局。整合重塑鹰城实验室体系。瞄准行业前沿,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和省实验室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创新中心设立科研机构,推动在平的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提质增量,激发市级重点实验室发展潜力,打造全市科技创新平台“先锋队”和省级以上实验室“预备队”。提质扩容研发机构。高标准建设省尼龙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适时增加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性能聚酰胺纤维、高压电气等中试基地建设,支持尼龙产业、高压电器、生物医药、煤焦产业等行业骨干企业组建和申报省级产业研究院,打造引领产业技术变革方向、突破行业关键技术瓶颈、满足产业创新重大需求的战略科技力量。

  (四)坚持以用为本、引育并举,壮大创新人才队伍。人才是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因素和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关键要素,要以人才强市建设为统揽,学习XX“以策引才、用心留才、科学用才”、XX“UP模式”等经验做法,加快研究出台我市人才政策,打造人才集聚的“新高地”、扎根的“新家园”、创业的“梦工厂”。优化人才引育模式。探索开展尼龙新材料、高压开关、特宽厚钢板等重点产业集群“人才归根”专项行动。实施“飞地引才”,采用“假日专家”“候鸟学者”“周末工程师”等方式,柔性引进“高、精、尖、缺”创新人才,解决创新链上游短板问题。采取“高校+园区+企业”联动方式筑巢引凤,深挖驻平高校、企业中的创新资源,吸引高端人才落户、科创团队落地,建立紧密对接集群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办好高质量职业教育。深入开展高校“访企拓岗”工作,发挥校园招聘会的主渠道作用,定期举办“企业专场”,尽可能多地把自己培养的学生留在我市工作。深化科研评价改革。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面向主体”的原则评审管理科研项目,健全项目指南编制和发布机制,建立以项目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科学设立人才评价指标和周期,创新评价方式,畅通评价渠道。完善跟踪服务机制。扩大“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的覆盖范围和层级,建立“成果转让+科学家分成”研发激励机制和“政府+企业”人才服务专员机制,双向联动宣讲政策,动态跟踪实际需求,全方位落实职称评审、奖励补贴、薪酬待遇、医疗社保、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居住便利等人才优惠政策,让人才安心创业、顺心工作、舒心生活。

  (五)坚持财政统筹、资本融合,保障创新投入。积极投“早”扶“初”,学习成都精准信贷产品集、杭州“产投融”协同、南京企业上市“宁航行动”等经验做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和资本市场作用,有效改善投融资环境。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建立市县财政科技投入协调联动机制,优化财政科技资金结构,加大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投入占比。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加快推进XX绿色产业投资基金、XX尼龙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的设立工作,吸引国内外优质基金来平投资。完善股权投资链条。凸显“扶人才、促转化、强研发”导向,围绕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壮大天使投资人队伍,扩大风险投资机构的引进数量和规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新四板上市挂牌融资,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科技创新。强化科技金融服务。聚焦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轻资产、弱抵押、知识产权属性强等特点,设立科技金融补偿金,拓宽投、贷、保等多种融资渠道,推动知识产权质押和知识产权证券化相结合,通过风险隔离、信用评级、信用增进等方式,为企业量身定做信贷产品,让科技“金融活水”灌溉更多科技企业。

  (六)坚持着眼长远、强力塑造,优化创新生态。只有形成浓郁创新文化的城市,才能在创新活动中保持旺盛生命力,真正实现本地区最大利益。要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浓厚氛围,推动创新活力充分涌流、创业潜力有效激发、创造动力竞相迸发。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与中央、省级主流媒体对接,大力宣传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的先进典型事迹。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科普资源开发共享,强化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为做好创建工作厚植社会基础、民意基础。弘扬创新创业文化。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鼓励先行先试,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实行审慎包容监管。定期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成立基金会,设立科技奖,大力表彰在我市科技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成果,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选树科技创新优秀企业和人才(团队)典型。建立以诚信为基础的科技人才和科技计划监管机制,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服务全链条。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积极承接省级以上科技论坛、讲座、峰会、沙龙,鼓励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常态化开展高端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我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注重在各类考评工作和干部使用中,加大科技创新指标的赋分权重,注重评价结果运用,助力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真正让创新“关键变量”成为助推我市发展的“最大增量”。

关于“食品安全法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A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四个最严”的重要指示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推动食品安全法在我市全面落实到位。根据市政协年度协商计划安排,市政协教科卫体委于5月至6月份组织部分市政协常委、委员,围绕“食品安全法实施情况”开展民主监督协商活动。通过实地察看、座谈等方式,详细了解我市食品安全法实施工作情况,并与相关单位座谈研讨,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短板和关键环节,提出了意见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食品安全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食品安全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抓,并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体系。全市各级相关部门认真落实A总书记“四个最严”重要要求,聚焦一流,加压奋进,食品安全基础日益稳固,食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食品安全监管经验日臻成熟,食品安全考核评议保持全省优秀位次,率先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一)“两个责任”严格闭环落实。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全面安排部署,主要领导带头包保,靠前指导、挂图作战,全面落实分层分级、精准防控、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工作机制,7652名包保干部分包18907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目前已全部包保到位、督导到位、挂牌公示到位,做到了无死角全覆盖。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各食品单位均已配齐食品安全总监和安全员,全面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制度,安全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常态化防控、应急处置、宣传培训等机制更加健全,有力的提升了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二)专项整治不断深化。累计开展农药兽药超标、畜禽肉质量、“三小(小作坊、小摊贩、小经营店)”治理、农村食品安全综合整治、粮食安全检查等专项行动120余次,有效的净化了食品市场秩序。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专项行动,组织开展了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查办案件1179件,罚没金额983万元。公安部门侦办食药类57起,刑事拘留130人,逮捕31人,移送起诉251人,公安部发电表扬。

  (三)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着力推进“绿色食品城”建设,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总面积达333.4万亩。新获证绿色食品12个,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16个,培育出了郏县雪花牛肉、舞钢鹁鸽等知名农业品牌;
219家食品生产企业和152家小作坊实现了“互联网+透明车间”,689家小作坊开展“7S”管理,达标率全省第一。全市大型商超、中型以上餐饮单位、学校和养老机构食堂实现7S管理全覆盖,4413家餐饮单位完成了“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位居全省前列。

  (四)社会共治体系日臻完善。全面开展乡镇食安办规范化建设工作,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食安办主任由副乡(镇)长兼任,全市2368个行政村(社区)建立了食品安全协管站,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深入开展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产品质量月、“放心农资下乡宣传周”“绿色食品宣传月”“3.15消费者权益日”等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发放各种宣传材料200多万份,覆盖群众达到100余万人次。充分发挥12315投诉举报平台作用,24小时接受公众投诉,形成了社会共治格局。

  二、存在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我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形势不容乐观。我市农业生产面广线长,监管难度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隐患较多。在种植、养殖方面,主要是以散户为主,大型的种植、养殖企业比较少,农产品生产源头监管难度大。种植、养殖户缺少必要的专业文化知识,科技生产意识差,依赖过去的老经验、老办法,使农产品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制约。比如,个别种植户为了防治病虫害、除草、促使农作物增产增收,不正当使用农药、化肥,造成农药、化肥残留超标及地下水污染;
种植、养殖户的食品安全意识不强,对无公害粮食、蔬菜、水果、畜禽产品、水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还没有完全掌握,管理水平低,实践经验少。

  (二)食品产业“大而不强”,食品安全的产业基础还不牢固。与先进地市相比,我市食品产业品牌企业不多,小型企业和个体业户占比较多,特别是在农村,企业“低、小、散”,“脏、乱、差”的现状还未根本改变,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给监管带来很大难度。

  (三)基层监管力量不足。由于乡镇综合执法改革,当前乡镇综合执法事权没有明确,有的县已经把基层监管所下放到乡镇,基层监管所里的人员忙着乡镇安排的其它工作,基层监管所力量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被弱化,监管效能难以发挥。

  (四)农村食品安全、外卖餐饮、网络食品等重点领域风险比较突出。假冒伪劣及过期食品流向农村,农村大集和山村小商店,经营品种多而杂,经营者自律意识淡薄,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识差,重价格而轻质量等种种原因,给不法商贩制假贩假提供了场所,经常会出现包装简陋的“三无”产品和过期食品。外卖餐饮食品安全存在隐患,部分餐饮单位使用无标识、不可降解的容器。网购食品难以进行真伪鉴别,容易产生食品变质、包装破损、假冒品牌等方面的问题。

  (五)食品安全宣传工作力度不够。近年来,有关部门通过各种形式加强了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但力度不够。一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不遵纪守法,食品安全自律意识淡薄;
人民群众对国家食品卫生法律、法规不甚了解,缺乏食品安全常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三、意见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环境。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充分认识《食品安全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抓好《食品安全法》的学习和宣传,全面促进食品安全工作的健康发展。加大学习宣传力度,丰富学习形式,强化宣传教育措施,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利用“食品安全宣传周”、3.15消费者权益日、农村赶集等时机,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的立法宗旨和主要内容,推进食品安全知识进社区、进乡村、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组织食品企业从业者专题培训,切实强化企业“第一责任人”意识、机构的监管意识、人民群众的监督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营造人人知法、懂法、用法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二)坚持全程监管,严格依法整治。强化全过程监管,健全从种植养殖到生产加工、流通餐饮、进出口各环节全过程的监管链条。加强对食用农产品的监管,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档案,强化农业生产环境污染源治理,打击非法使用高毒农药行为,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盛装器皿回收制度。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和产品质量溯源制度,将地产、外进食品均纳入监管范围,定期抽检定期公示,对不符合规划标准的屠宰场进行清理整合,坚决杜绝病死畜禽流向餐桌,从源头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加强对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严格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准入制度,督促企业依法建立追溯体系,形成可倒查、可追责的体系,对不符合规定和违反程序的厂商要依法查处。加强对流通环节的监管。探索推广适用的食品电子追溯系统,加大进口食品抽查力度和检查批次,坚决销毁过期和变质的食品,确保进入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加强对餐饮业的监管。重点对生产和经营场所的环境卫生、原辅材料进行整治和规范。依法加强对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支持零售企业向农村延伸网点,鼓励食品生产批发企业面向农村配送食品,保证农村市场的食品安全,建立安全、放心的食品流通和消费通道。

  (三)推广农村新型种植养殖模式,逐步解决食品源头污染问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实力雄厚,生产经营网络健全、规范化、标准化程度高的优势,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种养模式,引导农民在种养业上逐步走向基地化,实现从“源头”上对食品安全的有效控制。继续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发展绿色农业。深入开展农药及农药残留、兽药及兽药残留、畜产品违禁药物滥用、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工作,加快淘汰高毒高残留农药、兽药进程;
推广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无公害农药、兽药、无污染添加剂、优质肥料等;
普及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知识,指导农民科学用药、合理施肥。

  (四)完善制度体系,建立长效机制。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和强化食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建设,继续将食品安全纳入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目标考核体系,推动政府责任的落实。一是健全监管体系,加强协调联动。完善市、县(市)、乡镇(街道)三级食品安全监督网络,设立专职食品安全监督员,负责食品安全的日常检查和监督。加强部门间、区域间协作配合,形成齐抓共管合力。二是用好举报奖励、舆论监督等手段,逐步实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充分发挥安全监督员、信息员、志愿者作用,鼓励行业协会、新闻媒体、消费者有序参与食品安全治理。三是建立健全定期巡查、检验检测等制度,继续扎实开展食品专项整治,使各项监管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四是加强智慧监管与信用监管体系建设,进一步清理规范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资格,落实“黑名单”制度,督促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对列入食品生产违法“黑名单”的企业要逐出食品行业,不得再进行生产和销售。

  (五)强化基层监管队伍建设。全市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在乡村,工作的薄弱环节也在乡村。建议为乡镇监管所适当增加人员编制,保障乡村食品市场监管成效。积极争取资金,落实“区域定格、网格定人、人员定责”要求,稳定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基层监管服务人才体系队伍建设,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

关于“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政协年度协商工作计划安排,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于6月,围绕我市“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情况”开展了协商式民主监督活动。

  市政协主席会议高度重视本次活动,研究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情况”协商式民主监督活动方案》,优选部分省、市政协常委、委员,各民主党派市委会负责同志组成调研组,集中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相关政策法规。6月15日,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市政协副主席袁银亮带领调研组一行到我市中级人民法院、卫东区人民检察院、卫东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和市一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开展了实地调研,并召开座谈会。会上,市民政局、市教体局、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市妇联和市关工委等成员单位介绍了20XX年以来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开展情况,与会委员作了发言,对我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

  一、我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情况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规格成立了“平顶山市人民政府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12个县(市、区)相继成立县级领导小组,实现了领导协调机制全覆盖。本着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成员单位各司其职、通力配合,逐步构建起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六位一体”的综合保护体系和权益保障机制。市民政局强化阵地建设,打造了1个市级未成年人保护中心、8个县级未成年人保护中心、120个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366个村(居)“儿童之家”的四级未成年人保护阵地。20XX年以来,为全市147个乡镇(街道)配齐儿童督导员,为2800多个村(居)配备儿童主任;
培育新增社工组织16家(共41家),新增持证社工569人(共654人)。市教体局会同政法、公安、市场监管、文旅等部门围绕教育公平、“五育”并举等内容,制定完善了控辍保学、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校园安全风险防控等十余项规章制度,建立预防欺凌、性侵害、性骚扰未成年人案工作机制。市公安局始终保持对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零容忍”,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实行快侦快破快诉快判,加大打击力度,坚决遏制涉未成年事故案件高发势头。市检察院把检察职能和未保工作深度融合,从严从快办理了一批侵害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教育挽救了一批涉罪未成年人,联合教体局开展“云端未检”主题检察开放日活动,深化检校合作,270余名检察官担任300余所学校法治副校长,未成年人检察和保护工作始终位于全省第一方阵。市中级法院落实“教育、感化、挽救”的审判方针,依法从严从重惩处被害人为未成年人的各类犯罪。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审庭荣获“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市妇联以家庭教育促进家庭保护,开展“三进一送”“最美家庭”“佑未来 护成长”等活动,受益未成年人及家长6万余人。市关工委充分发挥“五老”作用,开展“中华魂”主题教育活动,参与预防、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和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从《未成年人保护法》涵盖的“六大保护”体系来看,在家庭保护中,家庭教育宣传引导还需进一步深入和扩大,开展家庭教育宣讲培训的形式较为单一,质量也需进一步提高,引导家长切实履行监护责任的机制还不够完善。在学校保护中,对未成年人的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开展不充分、不深入、不完整;
校园暴力、欺凌事件时有发生。在社会保护中,未成年人公益性文体场所减免费用开放范围和力度还需进一步提升;
大型商场、超市、医院、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游乐场、火车站、汽车客运站、旅游景区等场所设置与运行走失未成年人的安全警报系统还未大面积推广;
在网络保护中,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现象仍然突出;
网络监管部门信息监看发现能力还有待提升;
未成年人保护宣传吸引力、感染力有限,缺少具有地方特色,受未成年人喜爱的网络品牌栏目。在政府保护中,承担基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儿童主任缺乏激励考核机制;
强制报告制度仍需大力宣传和推广;
托育机构发展不充分。在司法保护中,涉未成年人案件总量较多,基层司法保护力量较为薄弱。

  从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成员单位来看,民政局方面,各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后,民政部门承担的职责、服务的对象增多,受客观条件制约,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统筹协调督导职能未能充分发挥。教体局方面,防治校园欺凌工作落实情况存在不足,德治和法治教育、特殊学生异常情况预警和干预有待加强。公安局方面,缺少对涉案未成年人有效的训诫、惩治制度,在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和治安处罚后,无法形成有效震慑,相当一部分继续作案,存在“先抓后放,继续作案”的恶性循环。检察院方面,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形式还较为单一、简单。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宣传力度不够,宣传的方式、方法不多,未成年人检察工作职能发挥还不够充分。法院方面,“双向保护”原则落实得还不够彻底,对未成年被告人的保护有所忽略。妇联方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开展情况不均衡,农村贫困地区,尤其是留守、困境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儿童关爱帮扶有待加强。关工委方面,各县区关工委工作发展不够平衡,部分县区的组织建设明显滞后,一些乡镇和基层关工委班子稍显薄弱。

  三、意见建议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学习领会A总书记关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要积极担当作为,结合单位工作实际,超前谋划,深度推进,做到专人负责,定期研究,落实落细工作措施,扎实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二)协调联动,标本兼治

  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各成员单位要紧紧围绕目标要求,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原则,做到部门联动、协调配合,合力推动我市未成年人保护各项工作落实落地。民政部门作为牵头部门要充分发挥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综合协调作用,要充分发挥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综合协调作用,推动各项工作周密、高效、安全运转,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全面、准确、及时掌握实际情况,客观反映基层意见,更好为协调机制提供决策服务。各成员单位要根据领导小组印发的职责任务和工作要点,进一步细化未成年保护工作任务分工,提高业务处理能力和业务配合能力,与其他成员单位积极配合、通力合作,共同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关爱帮扶,在涉及到未成年人困难救济、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方面,要整合各单位资源特事特办、急办快办,确保未成年人保护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三)突出重点,问题导向

  1.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一是深入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进村(社区)行动。整合资源,线上线下结合,多种形式开展心理讲座、个案咨询等活动。二是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建好用好各类家长学校、家长课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帮助家长改进教育方式、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关心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三是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按照《平顶山市儿童发展规划》要求,持续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校配齐配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心理健康课程列入中小学必修课内容并切实保证课程质量。

  2.严防校园欺凌行为。一要坚持预防为主,学校要加强学生欺凌防治教育,提升学生法治意识、安全意识,及时排查处置可能导致学生欺凌事件发生的苗头隐患;
教师要切实负起责任,及时关注学生异常表现并查明原因,对可能的欺凌和暴力行为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二要对受害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辅导,防止二次伤害发生,帮助被欺凌学生尽早恢复正常学习生活。三要按照“宽容不纵容、关爱又严管”原则,对实施欺凌的学生开展心理和行为矫治并予以适当的教育惩戒。

  3.持续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一是加强未成年人个人隐私保护,深入开展网络服务平台超范围收集、违法违规使用个人信息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侵害未成年人个人隐私的违法行为。二是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网信部门要督促网络服务平台设置青少年模式,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制度,控制未成年人上网时间。教育部门要指导学校加强对学生手机使用的管理,确保在校期间专心学习。三是规范网络信息,杜绝色情、暴力等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全面整治诱导未成年人参与应援集资、投票打榜、刷量控评等网络乱象,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4.严厉打击和预防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公检法司机关对涉及未成年人的暴力、虐待、性侵等案件,要始终保持“零容忍”态度,坚持从严从重,强化源头治理,织密未成年人安全保护网。落实好强制报告和从业查询制度,重点督促学校、儿童福利院、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医院等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和社会组织,强化及时主动报告意识,对应发现未发现、应报告未报告的溯源倒查、依法追责,同时相关单位要切实履行查询义务主体责任,让有前科的违法犯罪人员远离未成年人。

  5.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等未成年人中权益容易受到侵害的群体,要予以重点关注、特殊保护。对家庭教育不到位的,妇联、教育等部门要及时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建立未成年人监护评估制度,按评估风险等级分类精准施策。对履行监护义务不力甚至涉及违法犯罪的,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要及时依法予以教育、训诫;
对困难家庭重病、重残的未成年人,要加强生活保障,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
对因突发事件造成生活困难的,民政等部门要及时开展救助,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合法权益。

  (四)夯实基础,建章立制

  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机构建设、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着重夯实基层基础。一是加快推进各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建设。支持推进县级儿童福利机构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工作,提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尽快实现市、县级未成年人保护机构、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全覆盖,所有村(居)委会设立妇女儿童委员会。二是加强未成年人保护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涵盖妇儿工委、民政、公安、检察、法院、教育等领域的未成年人保护专家工作队伍,积极探索疑难复杂案件专家会商论证机制,提高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化水平。建议通过政府购买、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等方式,鼓励引导社会组织、社工人才、志愿者积极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供专业性、多样化、多层次的关爱服务。三是建立科学有效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进一步建立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各项工作机制,包括高质高效的统筹协调机制,齐抓共管的综合治理机制,全面从严的依法保护机制,稳定规范的经费保障机制等,以健全的机制措施保障全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五)加强督查,创新载体

  一方面加强督导检查。加大《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未成年人保护制度落实情况的督导力度,对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恶性案件、重大事件要加强跟踪指导、挂牌督办、限时整改。各成员单位要常态化开展未成年人保护隐患问题排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有效干预。另一方面创新形式载体,建议可整合资源,建立我市“未成年人动态基础信息数据库”,实时精准收集、登记未成年人相关信息,畅通数据共享渠道,构建集监测预防、发现报告、研判转介、帮扶干预、督查追责于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

  (六)广泛宣传,形成氛围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增加宣传渠道的多样性和方法的灵活性。建议可搜集“校园霸凌”“网络犯罪”等频发的涉未成年人典型案例,在匿名保护涉案未成年人隐私的前提下,采取“以案说法”的形式进行宣传,通过直观生动的案例教育,提升宣传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同时持续开展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宣传月”等活动,各成员单位大力宣传关爱保护未成年人的先进典型,倡树未成年人优先保护的理念,形成全社会重视支持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浓厚氛围。

关于2023年全市蔬菜生产经营和应对高温天气情况的调研报告

  蔬菜价格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民,既是大量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手段,又直接关系到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为保障蔬菜的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根据委领导的安排,7月初市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就蔬菜基地、农贸市场的生产经营和应对高温天气情况开展专题调研,重点走访了我市价格调节资金扶持的蔬菜基地、种养殖基地。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据农业农村局统计,上半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30.4万亩,同比增加2.3%;
总产64.1万吨,同比增加3.5%。

  我市蔬菜种植基地大多是采取“公司+农户”或“公司+基地+农户”,基地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销售,由农户生产管理的生产经营模式。

  2022年价格调节资金扶持的项目中有蔬菜种植基地14个,其中拥有种植面积1000亩以上的有XX市桥头河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500亩以上的有XX市太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XX镇贤才果蔬专业合作社;
还有湘中果蔬批发大市场,是XX市中心城区唯一的一级农产品批发市场。经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价格调节资金扶持的蔬菜种植基地共种植蔬菜面积约5460亩,共计产量约15830吨;
湘中果蔬批发市场批发蔬菜约103200吨,其中外地蔬菜批发约87720吨,本地蔬菜批发约15480吨。

  二、生产经营情况

  (一)上半年蔬菜基地生产形势总体良好。今年上半年雨水分布较均匀,没有遭受极端天气影响,蔬菜生产总体丰产丰收,蔬菜价格较上年同期跌幅明显。5月中旬本地蔬菜大量集中上市,导致蔬菜价格很快回落,至6月下旬,本地蔬菜大部分品种批发价格回落到每斤1-2元,如辣椒、菜心、茄子、南瓜去年每斤平均批发价分别为3元、4元、3元、2.5元,而今年分别为2元、2元、1元、1.2元,跌幅分别为33%、50%、67%、52%,目前本地产丝瓜、茄子等最低批发价格在每斤0.5-0.6元。人工成本、农资成本与去年持平。

  (二)高温天气对蔬菜的影响。据气象部门预报,今年夏季高温天气将创历史新高。6月上旬我市连续高温天气,最高温度达38度,造成基地菜苗移栽困难,在园菜病虫害增多,人工作业成本增加等情况,具体表现为:造成生长点萎蔫,生长停滞,影响幼苗的发芽分化,还会导致蔬菜前期落花,落果和畸形果比例升高,果实变小、色泽不鲜艳、果实烂根、枯萎等病害,结实率降低、果实变形、长不好,从而影响产量和品质,大大降低经济效益。

  (三)生产成本依然居高不下。据调查,种一亩辣椒需要的生产成本约5220-5720元,其中:土地流转费700-1200元;
种苗600元(每亩种植辣椒苗2000-2200株,每株0.3元),化肥1000元;
农药300元;
地膜和滴灌400元;
人工管理成本2000元(包含整地、栽秧、施肥等);
机械整地、开沟220元,生产成本与上年同期持平。按目前每亩辣椒地出产辣椒3500斤左右,平均价格每斤2元计算,每亩产值7000元左右。蔬菜种植利润偏低,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选择进城或外出务工,从事蔬菜种植的主体大部分是老年人口。

  三、应对高温天气措施

  为应对高温干旱天气做好蔬菜生产,我市各蔬菜基地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加强供水管理,浇灌降温。针对高温天气,大部分基地在清晨或傍晚时间,采用低温河水浇灌,充分利用喷灌设施,浇均浇透,保持土壤湿润,降低高温对作物的不利影响;
二是减少耕作频率,搭建遮阴棚或使用遮阳网,以蓄水保墒,减少水分和养分消耗,促进作物生长;
三是及时补足水肥,喷洒叶面肥料,防止叶片脱水,促进植物吸收养分;
四是选择抗旱品种,为确保高温条件下蔬菜生产不受太大影响,一些蔬菜基地补种了秋季豇豆、茄子、南瓜、辣椒等蔬菜品种;
五是加强防治病虫害。高温天气往往是蔬菜病虫害高峰期,为确保蔬菜丰产丰收,质量安全,各蔬菜基地都加大了病虫防治力度。通过采取这些措施,目前全市蔬菜生产总体情况良好,市场供应充足。

  四、建议

  (一)加强政府引导扶持。一是建立“农产品价格调节专项奖补机制”,充分调动生产基地积极性,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二是加强产销对接,促进蔬菜基地与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商超对接协作,提高本地蔬菜的入市率,充实市场蔬菜销售品种,帮助丰产滞销的品种进行市场对接;
三是组织农业科技服务团深入蔬菜基地培训指导,提高经营主体和农户对抗种植风险的技术技能。

  (二)完善农业保险机制。做好蔬菜种植的保险工作,有利于保障从事蔬菜种植的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抗风险能力,调动生产积极性,但目前我市蔬菜保险覆盖面不大,主要原因是蔬菜受险情况不好界定,受灾程度划分等级不明确,从而影响了蔬菜保险的推广。为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切实做好蔬菜的保险工作,建议有关部门要细化受灾等级标准,出台操作性、可行性强的蔬菜保险方案,以帮助农民防范农业生产风险,减少因灾害带来的损失,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保障农民收益。

  (三)推动蔬菜种植业升级。一是鼓励蔬菜基地提质增效,从重数量转向质量优先,生产绿色蔬菜、有机蔬菜,打造蔬菜品牌;
二是推动产业融合,拓展产业链条。目前依靠单一的种植环节增收不具备蔬菜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条件的蔬菜基地可以配套加工产业链,如桥头河蔬菜基地有“肖老爷”、“邬辣妈”等加工企业;
构建农业生态圈,打造蔬菜公园、共享农场、亲子园、农学实践园,带动周边旅游、餐饮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农民收入,促进本地经济发展。

  (四)保障“菜篮子”保供稳价。一是在“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基础上建立奖惩制度,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重要民生商品价格异常波动相关支出,支持蔬菜产业的发展。二是加强对蔬菜批发市场的调控力度,做好应对极端天气的预案,通过减免蔬菜冷藏费、仓储费和摊位费等措施,增加蔬菜储存量,确保市场价格平稳。

关于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协助市委、市政府提高民族宗教工作水平,根据年度协商工作计划安排,5月18日市政协围绕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开展专题调研,6月2日召开调研协商座谈会,认真听取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湛河区民族宗教事务局、郏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工作情况通报,部分省市县政协委员在会上发言,为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建言献策。

  一、我市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基本情况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深入贯彻A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民族工作主线,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全省、全市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形成了全市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一是统筹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机制。市委党校在县处级进修培训中开设民族宗教理论政策课程,面向各级干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演讲比赛、优秀课件评选及征文活动,向省民族宗教委、省教育厅推荐优秀征文5篇、优秀课件3个。积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传月”活动,受众人群30余万人。

  二是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创建城市社区民族团结联谊会,推动民族工作进社区,印发《关于在城市社区开展民族团结联谊会工作的通知》,制定街道社区民族工作会议、访谈、联谊、学习等工作制度,积极指导城市建成区加强城市社区民族团结联谊会建设。联谊会由社区党支部书记或主任为理事长,社区内企业负责人、少数民族人士、居民代表和热心民族工作的离退休干部广泛参与,联系辖区各族群众,沟通信息反映民意,为社区各族群众营造文明、和谐、温馨的工作生活环境。

  三是促进各民族群众共同富裕。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共计714万元,为促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宝丰县大营镇南街村渔具生产加工产业项目,为周边村各族群众提供就业岗位50个,带动增收26万余元;
郏县姚庄回族乡三郎庙村智能化模块大棚建设项目为当地各族群众提供工作岗位约150个,这些产业项目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增强了当地各族群众的向心力、凝聚力,拉近了当地各族群众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当地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6月份,全省“同心圆·共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现场会在我市召开,省民族宗教委对我市以“同心圆·共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四是持续开展宗教领域专项治理。持续开展整治非法宗教活动遏制宗教渗透蔓延“一二三四”提升行动。市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成立提升行动工作专班,对标“一清二打三强四提升”工作要求,细化任务分工,定期调度督导,动态化建立“一台账四清单”。开展抵御境外基督教渗透专项行动、涉高校非法宗教活动专项治理。严格执行宗教活动场所属地管理和民主管理制度,建成省市县三级贯通的宗教管理大数据指挥调度中心,指导支持佛道教界加强教风建设,香山寺荣获全国宗教界先进集体称号。

  二、存在问题

  一是宣传教育工作还不够深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还停留在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二是宗教工作队伍建设需要加强,一些部门和基层的干部对宗教工作和宗教政策法规了解不够、领会不深、执行不力,在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上,教职人员队伍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整体素质有待提升。三是私设聚会等非法宗教活动反弹压力大,非法宗教活动形式不断变异,采取相亲派对、职场座谈会、免费兴趣培训班、心理辅导等形式,改头换面开展非法传教活动,给发现查处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三、意见建议

  (一)提高政治站位,在顺应时代发展上积聚新动能。对标党的20D对民族宗教工作的新部署,充分认识民族宗教工作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关系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切实把民族宗教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严格落实民族宗教工作责任制、意识形态工作负责制,及时研究解决民族宗教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定期开展督导检查,确保各项工作部署落细落实。注重统筹推进,把民族宗教事务纳入公共管理事务和社会治理体系,以网络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导向,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实施综合治理,实现管理与服务相融合相促进,不断提升民族宗教工作水平。注重宣传引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更加理性对待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营造和睦和谐的良好氛围。

  (二)聚焦重点难点,在应对复杂局面上谋求新突破。一是着力强化重大问题分析研判。建立健全重大问题分析研判机制,完善不稳定不安全因素定期摸排、分析和调处制度,准确掌控情况,科学分析研判,及时把各种矛盾纠纷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着力维护民族领域团结和睦。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城市化倾向,突出解决好城市少数民族居民和流动人员服务管理问题,充分发挥社区贴近群众的特殊优势,把民族工作融入社区建设,在少数民族群众相对集中的街道、社区搭建窗口平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积极构建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城市更好地接纳少数民族,让少数民族更好地融入城市。三是着力解决宗教领域突出问题。遵循“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依法处理非法宗教活动,抵御境外宗教渗透。要特别关注宗教对高校和低龄人群的渗透影响。

  (三)运用法治思维,在精准管理服务上取得新成效。一是妥善化解民族矛盾。坚持用法治思维处理民族关系,既不能把涉及民族因素的民事问题、刑事问题和一般矛盾纠纷归结为民族问题,也不能轻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看不到民族问题可能产生的后果,坚决防止一般问题民族化、民族问题一般化。二是规范管理宗教事务。依法处理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在宗教界深入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教育,积极引导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做到政治上自觉认同,文化上自觉融合,社会上自觉适应,不断凝聚顺应社会、服务社会的正能量。三是强化应急处置机制。完善民族宗教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民族宗教领域可能引发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重大问题,及时调查研判,及早预警防范。对已出现的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准确定性,果断处置,防止扩大和转化升级。高度重视并积极回应可能影响民族宗教关系和社会稳定的网络舆情,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管理主动权。

  (四)注重协调联动,在凝聚工作合力上实现新提升。充分完善全市四级民族宗教工作网络,把工作重心放到基层,建立以社区(村)党组织为核心、以网络化管理为支撑,形成上下贯通、左右相联、反应灵敏的基层工作网络。充分发挥好联席部门作用,把工作重点放到联合联动上,合力解决民族宗教领域的问题和矛盾纠纷。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把工作着力点放到信息共享上,加快推进信息化、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加强部门工作平台和业务数据对接,实现信息共享,为新时代民族宗教工作注入科技动能,推动全市民族宗教工作治理向社会化、法治化、信息化、专业化发展。

关于破解我市营商环境发展障碍助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各镇、街道、湿地保护与发展事务中心,市直委员活动组,市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市工商联: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体现的是一个地方惠企便民的社会氛围、展示的是地方政府的服务效能、彰显的是社会治理的法治水平、弘扬的是一个地方的人文魅力、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当前,破解我市营商环境发展障碍,进一步优化提升全市营商环境,既是对标落实中央、省、市改革工作的具体体现,又是解决全市营商环境突出问题、加快XX区核心城市建设的迫切要求。根据市委工作安排,市政协将“破解我市营商环境发展障碍,助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协商重点调研课题,自3月中旬以来,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刘武,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春华带领市政协调研组赴长沙经开区及江华、清远、汕头、龙岩、吉安等地学习考察,并召开相关职能部门、规模企业家代表座谈会,对我市招商引资和优化营商环境情况开展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取得的成绩

  (一)重商安商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一是组织领导不断加强。在市级层面成立了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为优化营商环境奠定了坚实的组织领导基础。二是制度体系逐步完善。近年来,我市出台了《关心关爱企业家“二十条”》《招商引资若干规定》《支持工业经济发展“二十条”》《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二十条”》《优化营商环境“二十条”》《XX市招商引资中介人奖励暂行办法》等多个指导性文件,促进了以营商环境建设为中心的各项工作机制逐步健全完善。三是工作督导不断强化。建立XX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行“月调度、季点评、半年测评、年总结”机制,以周例会形式跟踪督办薄弱环节和未达标任务,及时发现并整改突出问题,推动形成“对标先进-推进工作-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的工作闭环,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二)服务营商环境效能不断提升。一是深化审批服务“三集中三到位”改革。对全市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清单进行了全面清理规范,实现了市、镇两级政务服务事项名称、受理条件、申请材料、办理时限等要素的统一,建立了标准化的办事指南,做到事项清单“应有全有、应容尽容”,市本级实施清单和权责清单发布率100%。全市900项依申请六类和公共服务事项全部进驻政务服务大厅和网上大厅,进驻率100%。二是改进项目审批服务。全市26个窗口单位的361个高频事项累计减少审批环节1250个,减少送审材料560份,减少办理时间50%以上(企业开办由5天压缩到2小时)。实现全领域各类审批服务事项整体提速70%以上,涉企经营和建设工程项目事项审批时限整体提速80%以上。三是优化服务供给。XX高新区企业服务中心内设全程代办服务窗口,从20XX年6月份开始,企业项目建设的所有事项均可在XX高新区申请“帮代办”服务。3年来,共计全程代办18个项目,涉及行政许可事项30个。包括湖南微克科技年产25000吨PCB专用电子材料项目、显峰食品加工生产线建设项目、嘉顺利电子年产1.2亿只电子元器件建设工程项目、宏碧园农副产品深加工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等。特别是宏碧园农副产品深加工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了5个月时间。

  (三)法治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一是推行“服务型”执法,大力推广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行政指导等“柔性执法”手段,开展执法先普法活动。制定《XX市柔性行政执法免罚清单》,共77条款,积极落实首次轻微违法不予处罚,尽力减轻企业负担。二是推动落实“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监管制度,全面执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加强审批事项事中、事后管理,建立健全纵向联通,横向协调的监管体系,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最大程度减少对企业经营的干扰。三是严格执行涉企检查备案,实行每月1-20号为企业“宁静日”,对各执法单位涉企检查备案及重大处罚决定备案情况进行明查暗访,强化对行政执法依法履职情况的监测、评价和考核,促使执法监管工作更加公平、科学、高效。

  (四)整治营商环境力度不断加大。一是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整治”。重点从政务服务不优、行政审批工作效能与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行政执法部门执法不规范、“提篮子”“打牌子”等方面着手,对破坏营商环境的行为,坚决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以强有力的监督执纪问责倒逼各级各部门担负起推动“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主体责任落实。二是构建“四位一体”信访举报平台。通过来电、来信、来访、网络举报,建立涉企问题线索“直通车”,对涉及营商环境的信访举报优先处置、挂牌督办、限时办结。在畅通线索渠道的基础上,将营商环境作为日常监督、专项巡察的重要内容,通过随机抽查、电话随访、明察暗访等方式,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着力整治职能部门及相关干部在服务企业过程中索拿卡要、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贿赂、公职人员违规经商办企业等“中梗阻”行为。今年以来,市纪委监委共摸排涉及优化营商环境线索4条,办结1条,组织处理3人,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提供了坚强的纪律保障。

  二、当前我市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市与自身过去相比成就很大,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省内先进地市相比,与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我市的营商环境还有差距。

  (一)思想观念不解放,工作作风有待改进。构建“亲”“清”的政商关系,核心是思想观念的转变。面对经济发展已由“政策驱动”转向“环境驱动”,竞争由拼资源、拼区位、拼政策逐步转向拼服务、拼环境、拼创新的新形势,有的部门站位低,没有认识到优化营商环境是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有的认识狭隘片面,把营商环境建设与行政审批划等号;
有的流于形式,以文件落实文件、会议落实会议等。少数干部思想上认识模糊,缺乏主动作为,没有把自己当成服务企业群众的“公仆”,没有真正设身处地的为企业发展解决问题;
有的凡事讲惯例、等批示、怕担当,导致审批时间过长、中间环节太多,与企业“清”而不“亲”。

  (二)简政放权不充分,政务环境有待改善。一是事权下放不到位。“三集中三到位”、“综合窗”、“一件事一次办”等改革运行机制不健全,已经进驻政务服务中心的事项多为受理,业务办理办结仍需到业务部门,存在“名进实不进”、“体外循坏”、“联办事项”无办件等问题,导致窗口承接能力不足,致使下放的审批事项办理效率低下。如窗口和首席审批员可审批决定的事项占比不到20%的单位有10个:发改局、教育局、公安局、民政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商务局、卫健局;
用水用气并联审批环节不通畅,未实现企业用户外线工程“零跑办、零审批、零费用”。二是信息资源共享不充分。部门之间信息不能衔接共享,企业多处报批,项目前期立项、规划设计、工程报建等环节,要向发改、自然资源、林业、生态环境、住建、应急管理等多个部门多次递交材料。如自然资源局不动产登记平台系统未与自来水、电力、天然气开通网上平台业务,未与市财政局非税缴费平台共享,未在住建局实时获得商品房网签备案、竣工验收备案信息,未与税务共享实时税收信息。三是政务服务不完善。政务大厅运行管理抓手不够,派驻窗口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管理人员和窗口工作人员学习培训不够,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提升空间大。

  (三)要素供给难保障,涉企服务有待加力。一是园区配套功能不完善。园区缺少公租房、公交线路、公共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导致企业员工上下班不方便。金航船舶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但周边配套服务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船舶园无工业垃圾集中处置点。金航船舶、金江水产2个企业所在地没通公交车,员工上下班交通十分不便。金江水产反映企业货物运输车辆为半挂车,进出厂区调头难,希望增开道路口。二是金融服务环境不活跃。融资难、融资贵仍然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共性问题,银行慎贷、惜贷、拒贷现象时常发生,企业贷款难问题突出,在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增信服务方面还有较大差距,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企业融资需求。三是企业发展所需要素保障有困难。因各种原因限制,现有企业扩能扩产不能满足,如岳阳一家船舶企业想来XX,但没有合适的地方可提供;
金莫特电子因征拆资金不足导致扩产项目停滞;
麻地膜项目因项目选址历史遗留问题未能解决而搁浅;
恒瑞管桩为高耗能产业,6-8月是旺季,企业旺季时常被限电,给企业经营带来很大困难;
新马制衣今年订单多,但年轻劳动力不足;
科仁医疗也反映人才难招。四是惠企政策难到位。如金江水产等七家企业按照我市出台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应享受土地出让金返还,总金额超过1000万元,但到目前为止,七家企业应享受的优惠政策未能真正兑现。

  (四)执法监管不严格,法治保障有待强化。一是行政执法不规范。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服务不够,普法不够,善意提醒不够,为处罚而执法,没有处理好发展与执法的关系,分散执法、随意执法、多头执法、以罚代管等现象时有发生。如相关执法部门对恒瑞管桩公司存在深夜执法、突击执法情况。二是涉企检查备案未落实。各职能部门来园区检查有的未按要求进行备案登记,有企业反映1-20号宁静日遵守不到位。三是涉企中介机构监管不到位。有的部门负责人利用手中权力推荐中介机构,人为增加企业负担。如环评报告、项目立项可研报告等都存在人为推荐中介机构服务的行为。

  三、优化我市营商环境的对策建议

  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全市上下需同心同力,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狠劲,以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毅力,着力围绕打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四最”要求,统筹推动政商、政务、要素、法治“四个环境”全面提质,为加快建设XX区核心城市、推动XX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坚持解放思想,打造亲清更统一的政商环境。认真落实国家《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强化各级部门及公职人员对优化营商环境再认识、再深化、再提升。一是要在解放思想上下功夫。牢固树立“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都是XX形象”的理念,邀请省内专家学者、经济发达地区相关领导和职能部门业务骨干对优化营商环境前沿理念、先进经验进行辅导解读,开拓视野,找差距、补短板,重点解决部门“一把手”和业务骨干市场观念不强,服务意识不强,创新意识不强,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建议建立“政企交流会”制度,每期聚焦一个主导产业所面临问题,由市党政主要领导或联系企业市级领导轮流主持,帮助企业纾困解难。二是要在正向激励上下功夫。在服务企业发展、助推营商环境改革工作中,充分运用容错纠错机制,落实好“三个区分开来”,解决广大干部在柔性执法、优化审批手续、减少打扰企业等方面的顾虑,全面激发党员干部服务企业、干事创业热情,对企业服务优、服务好的干部,在选拔任用上优先提拔。建议由市优办牵头成立监督评议组,组织对具有综合管理(行政执法)、公共服务(行政审批)职能以及与群众和企业联系密切的市直单位职能股室及所属二级机构股长(中心主任等)和市直单位派驻镇(街道、中心)的机构股长(站长、所长、负责人等)开展“百企万众评股长”活动,评议结果作为干部职级晋升的重要参考,并纳入各单位年度目标绩效考核。三是要在加大宣传上下功夫。加大营商环境领域宣传力度,在XX发布、新XX等平台设置营商环境专栏,全方面宣传我市营商环境工作。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置企业宣传展示区,通过宣传视频、宣传展板等形式定期更新,每月1期宣传辖内重点企业和企业家,营造全社会大力支持企业和尊重企业家的浓厚氛围;
线下每季度召开一次政策宣传解读会,线上利用云直播、制作动漫小视频等形式,强化政策宣传。加大对破坏营商环境典型案例的公开曝光力度,开展警示教育,提高社会各界对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知晓率、参与度和支持力。

  (二)突出提质增效,打造办事更高效的政务环境。以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为导向,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好办”“快办”“智能办”“一次办”。一是持续提升惠企便民服务改革。①开展“一业一证”改革试点。对我市“超市、药店、母婴店、餐饮店”四个行业所需的企业准营证书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实现企业开业手续一次性办全。②推进便民利企服务“进村口”。推动个体工商户注册事项(含设立、变更、注销等)进驻镇(街道、中心)村民服务中心,并实现市域内跨镇(街道、中心)通办,让老百姓实现“家门口办照”。 依托银行网点资源开发“智慧政务柜员机”,打造“24小时不打烊”政务服务模式,构建“15分钟便民利企服务圈”。③梳理惠企政策主动服务。在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领域开展试点,实现由“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让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市场主体可“坐享”政策红利,做到“足不出户”即可享受政策、资金“送上门”。④完善招商引资“母亲式”服务机制。对重点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实行“点对点”全方位帮办服务,建立“一个项目、一位挂钩领导、一支服务队伍、一个工作群”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实现“一窗受理、协调督办、优质高效”的目标。⑤提升招商引资效能。建议在开展招商活动中,招商团队要精明,招商项目要精准,优惠政策宣传要透彻,确保框架协议签订的相关条款能在本市落得地、兑得现、推得动。二是持续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通过“调、减、并、转、放、精、优、免”,实现审批流程、信息数据平台、审批管理体系、监管方式的“四统一”。①实施工程建设项目“清单制+告知承诺制”改革。优化审批流程,精简审批事项,依法依规清理前置审批和特殊环节,提速项目审批。充分利用土地报批、征地和土地出让期,推行容缺受理审查、告知承诺,新增用地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使供地空档期变为高效审批服务期。②推行招商引资项目审批前事项专业团队全程代办服务。落户我市的企业由高新区或企业所在地的镇(街道、中心)指定一对一的专业服务队伍,为落户企业全程代办相关审批事项,让企业家“零跑腿”。③建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企业服务会商日”制度。针对辖区内或跨层级审批的招商引资项目在审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会商解决。三是严格督导考核。采取明察暗访、随机抽查等方式,对重点单位、服务窗口、重点项目及关联单位进行全面深入的督导检查,力求把要害问题、关键堵点挖出来。特别要对窗口一线工作人员的配备情况进行重新梳理,对不适宜的人员进行调整,选派业务精、作风正、素质好、能力强的优秀干部充实到一线窗口,组织开展常态化业务学习,完善窗口服务人员考核管理机制,增强服务理念和业务素养。

  (三)破解瓶颈制约,打造保障更有力的要素环境。提供全方位、多层次要素支撑,促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持续为企业赋能,为发展聚力。一是做好基础要素保障。在做好园区基础设施保障的同时,加强对水电气等行业的价格监管;
对新建公租房要合理分配,解决园区企业员工住宿问题;
对园区公租房、安置区、产业园要科学规划停车场,解决园区停车难的问题。探索政府统筹,企业共建模式,破解公交通行、货车直达、员工安居等配套缺失的突出问题。根据企业用电需求变化,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努力打造最优电力营商环境。二是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整合归集扶持资金,着力支持重点企业和成长态势好且急需发展资金的企业。每季度定期召开政银企座谈会,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加强与税务部门合作,将企业的纳税信用、纳税贡献转化为有价值的融资成本,解决诚信纳税企业缺抵押、少担保、难以获得银行资金支持的问题。三是优化人才服务管理。常态化做好企业用工服务保障,通过招聘信息发布、人员推荐、共享用工对接等定制化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问题。建立重点用人单位定向单列支持机制,支持用人主体“带政策、带指标”靶向引才。加快建设智慧人才服务平台,推动实现“人才找政策”向“政策找人才”转变。发挥人才服务窗口作用,帮助人才解决住房保障、医疗保健、子女教育、家属就业等现实问题,让人才有更多获得感,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四)聚焦公平公正,打造执法更优的法治环境。建立以法治为基础的保障制度,严格规范监管执法行为,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一是强化监管执法规范机制。加快落实容错机制,对轻微违法并及时改正企业实行免罚,对首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企业实行“首违不罚”,以约谈、责令整改为主,给予企业自我纠错空间,降低轻微违法和初次违法对企业后续发展的影响。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各执法单位每季度开展不少于1次普法活动。对外聚焦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运用电视、广播、“两微一端”等媒体手段提升普法的准确性、有效性。健全企业投诉反馈机制,针对企业反馈的执法不规范行为及时进行解决与反馈。二是实行“无事不扰”监管检查制度。严格落实涉企事项报批管理,未经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并报市优办批准不得擅自组织,坚决杜绝任性无序的检查考评等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行为。将监督检查比例频次与企业信用等级挂钩,除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特殊领域外,对诚信守法企业落实免检制度,对轻微、一般失信企业,每年进行一次随机性联合检查,对严重失信企业加大检查力度。三是强化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坚定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妥善办理涉企民商事纠纷和执行案件。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企业正当融资与集资诈骗等界限;
审慎使用查扣、冻结企业资产、拘押企业负责人等司法手段。集中开展园区和企业周边环境整治,持续打击强揽工程、强装强卸、强买强卖、无理阻工等不法行为。

市农业科技创新应用情况调研报告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农业科技创新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农业发展转型升级助力赋能,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近年来,XX市立足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培育农业科技平台,加大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20XX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8%,充分体现了“凡是乡村振兴,必有科技支撑”。为深入了解当前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及成果转化应用情况,我局实地走访农业科技创新的管理主体和生产主体,向普通农户、家庭农场、规模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主体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314份,了解XX市农业科技创新应用情况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

  一、XX市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主要做法

  (一)以政策为导向,厚植农业科技创新沃土

  XX市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先后出台《XX市“十四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要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打造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此外,XX市在财政补贴、金融贷款、农机购置等方面对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也予以倾斜。海安市自2018年开始,把种植大户稻麦良种补贴作为培育稻麦产业重要内容,整合各类资金用于种植大户优质食味水稻良种补贴达970万元,用于种植大户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达861万元。如东县对自走式滩涂贝类采捕机械推广实施实行财政奖补政策,每台补助4万元,全县共补助52万元,通过政策扶持,有效提升文蛤采收的效率,减少了下海人员的数量,为文蛤生产和海洋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通州区全面启动省级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大力推广智能绿色装备,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325.7万元,补贴1296台(套)机具惠及1130个农户。调查显示,84.7%的受访者认为当地政府重视农业科技创新,87.9%的受访者经常关注近年来出台的农业科技创新相关政策,83.4%的受访者享受了农机具购置相关补贴政策。

  (二)以园区为载体,提升特色产业主导优势

  XX市着力打造产业布局合理、科技创新能力强、企业聚集程度高的农业科技园区,拥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6家。6家省级农业科技园核心区总面积达7370公顷,示范区总面积达3.18万公顷,形成了以花木盆景、蚕茧丝绸、海洋生物、优质稻麦、畜禽养殖等优势主导产业的园区产业布局。逐步集聚农业龙头企业,形成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带动作用,累计入驻企业1106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43家,农业科技型企业19家,龙头农业加工企业31家,涌现出鑫缘茧丝绸集团、江苏中洋集团、京海禽业集团、双林海洋生物药业等本土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以项目为支撑,农业生产建设提质升级

  XX市以农业科技项目为支撑,在市级科技计划体系中设置种质创新、数字农业等专项,近三年共投入1200余万元,围绕品种创制、种苗繁育、农机装备、智慧农业、低碳养殖、美丽乡村建设等领域组织科技攻关,加强育种技术更新与升级。海安市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杨庄数字农业示范村、可视化“透明农场”、寻味海安和村邮驿站等项目,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质量,扩大农产品消费市场,切实带动农民增收。通州区石港镇积极扶持各村发展特色种养和乡村旅游项目,充分依托国家2A级旅游风景区渔湾景区优美的自然风光,开发黑米薏仁露酒,开发创意稻麦园5000平方米、盆景园2000平方米、特种水生植物景观带100米。

  (四)以服务为内核,形成科教宣传良性互动

  XX市结合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农村科技服务超市、“星创天地”等服务载体,强化产学研在农业生产中的热点作用,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队进村下田入户开展技术服务,和农户面对面交流指导,解决实际生产技术问题。2022年,开展“支农强农富农”送科技下乡市县联动重点活动8场,组织专家田间技术服务30余次,接受农户(群众)咨询1000余人次,解决技术问题60余条,发放各类技术手册、宣传资料、农资物品等2500余份。调查显示,在生产过程中遇到问题时,68.8%的受访者选择向行业部门(如农业局、农技推广站等)请教,76.8%的受访者通过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站接触到各种农业科技推广,66.2%的受访者非常满意当地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业。

  二、XX市农业科技创新应用情况取得成就

  (一)收获农业新成果,积极发挥示范作用

  在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下,XX市农业科研成果显著,在国家、省屡屡获奖,逐步影响行业标准,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海门区的《蔬菜绿色高效生产和安全风险管控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科技成果获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一等奖;
《设施西甜瓜新品种及优质绿色简约生产技术集成推广》科技成果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
《优质抗病甜瓜新品种选育与应用》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如皋市的白萝卜高效栽培技术获XX市农业科技推广一等奖,通过建立株系圃繁殖原原种,大棚+人工授粉+蜜蜂+防虫网技术,提高原原种的纯度,与甘肃酒泉基地合作繁育萝卜原种,每年提供原种可栽培1120亩。海安中洋集团针对珍稀鱼类规模化繁育与种质创新形成6个国家发明专利,发表3篇期刊论文,制定6项国家标准,2项江苏省地方标准。

  (二)培育农业新品种,转化推广提升效益

  XX市通过农业项目促进新品种培育,全力打造“通字号”农产品品牌,新品种让农业生产效益得到提升。海门区的“海蜜10号”甜瓜参加浙江种业博览会,获得推介品种称号;
XX市海门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展示作物——西甜瓜获得江苏省省级农作物品种展示的认定。如皋市伟盛生态种植园引进果树种植新技术,培育九华一号白玉枇杷,果型端庄、果面浅橙色、皮薄、果肉洁白、肉质细嫩多汁、口味鲜甜,采收后销往江浙沪等大中城市。海安农村青年创业创新联盟实施的“水稻冷诱导项目”,试验品种21个,亩均增产10%以上。在通州湾原有的近4000亩面积地块种植“海水稻”的基础上,华东有色地勘局海洋院在如东掘苴垦区的4000多亩改良地块也都推广种植了“海水稻”,去年实收测产达606.9公斤/亩。

  (三)运用农业新技术,机械化水平得到提升

  XX市被评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全市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超过200万亩,新增粮食烘干机3300多台(套),实施省级以上农机购置补贴超过4亿元,撬动社会资金超过20亿元,新增大中型拖拉机、无人植保机、联合收割机、乘座式高速插秧机、复合式播种机等超过3.5万台(套)。犁耕深翻、高效植保、智能监测、密苗机插、插喷同步、侧深施肥及宽窄行免耕精量播种等生产模式和技术装备得到广泛应用,主要粮食品种生产全程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5%以上。所辖六个县(市、区)均成功创建省级示范县和全国示范县。调查显示,70.6%的受访者运用了耕种管收机械化作业技术,50.6%的受访者已经在使用,并会继续使用测土配方施肥,70.4%的受访者已经在使用,并会继续使用植保无人机技术。

  三、存在问题

  (一)农业科技创新动力有待提升

  目前,我市缺乏集聚高层次人才的农业科技平台,农业科研体系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科研联合协作不强,导致突破性的大成果少。由于认识、体制、机制、管理、指导等诸多原因,导致各科研院所、农业高校以及农业企业各主体独自进行研发,分工不明确、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以及缺乏协同创新机制,没有形成资源共享、联合创新的协同组织体系,科研系统与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缺乏融合衔接,服务支撑难以形成新动力,工作机制有待激活。此外,财政投入到重大关键技术、主导产业集成技术研发资金不足,应用于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重大项目很少,大多数农事企业难以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农业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难以达到规模效益。

  (二)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调查显示,33.4%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国产农机产品性价比不高,31.8%的受访者认为国产农机产品质量不高,在实地走访中,有受访者希望能加快研发高质高效农机,实现一机多用。目前,农业自主科技创新能力还较为欠缺,缺少原创型农业创新技术,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农业深加工环节的科技创新能力偏弱,以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研发主动性有待提高。

  (三)科技创新人才潜力有待挖掘

  我市农业科技领军人才严重缺少,特别是市场需求大、对农业产业水平整体提升具有特殊贡献的农产品加工、园艺等学科的高技术人才严重匮乏。据了解,全市仅有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人数5人,且都集中在遗传育种、耕作栽培等传统学科;
没有“千人计划”人才,更没有院士。团队建设中,相对较强的主要是蔬菜园林、海洋水产等少数学科团队,而产业急需的农产品加工、畜禽养殖,以及对提升农业产业技术水平有重大作用的高技术领域的团队比较弱小,有的甚至尚未组建,所以科技队伍建设任重道远,科技创新人才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四)科技成果转化效力有待加强

  农业科技创新周期性比较长、盈利性较低,现行的科技研发与农业生产需求还不能完全匹配,科研和生产还有脱节现象。农业存在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先进技术要素扩散渗透力不强,竞争意识、市场化机制落后,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转化成果往往费用较高,农民采用成本增加,增加农民负担,影响了农民使用的积极性,调查显示,在问及当前使用高性能和智能化的现代农机装备存在哪些困难时,41.4%的受访者选择了应用成本太高,不利于推广。此外,农民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技能素质不高,掌握先进生产实用技术不多,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接受度不高,对农作物新品种认知程度、农业实用新技术掌握能力不足,也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建设中的转化推广应用。

  四、对策建议

  (一)强化扶持政策落实,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推动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大力推动国家农高区、农业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以体系化方式激活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打赢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现有政策措施的基础上,针对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实际,从财政扶持、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等方面进行配套整合和适当延伸,使政策更集中、更系统更具有指向性,有效解决后顾之忧。

  (二)培育支持农业创新主体,加深农业基础科技研究

  建立农业创新型企业培育制度,研究制定认定标准,构建农业创新型企业培育库,支持设立农业创新型企业孵化基金,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创新型企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加大科研投入,加强重点领域基础研究工作,尊重农业特点,为关键领域农业基础研究提供长期性、持续性支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发挥资金、技术、管理优势,牵头承担科技计划项目,通过建设研究院、组建创新联合体、资助培育创新型人才等方式牵头参与农业基础研究。

  (三)培养农业科技高端人才,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智力支持

  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度,优化农业科技优秀人才引进计划,吸纳更多人才来通开展科研工作。建立健全科研人员的福利制度,提高科研人员的工资待遇,改善科研活动的工作环境。加大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实施力度,定期举办农业科学知识宣传活动和农业技术培训,调查显示,53.2%的受访者最需要加强生产技术类(农产品技术、科学田间管理等)方面的培训,33.1%的受访者最需要加强公共政策类(三农政策、法律法规、现代农业等)方面的培训。

  (四)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通过“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的一体化科企融合组织模式,培育一批高质量科技成果。完善农业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体系,建立一批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培养职业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团队。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农业龙头企业、涉农科技领军企业要广泛联合,围绕产业发展进行技术攻坚,在种子、农药、机械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开展科技创新和推动成果转化。

市文体娱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今年以来,XX市进一步抓供给、强推介、促消费、优环境,推动产业提档升级,推动重点项目扶持,文体娱产业复苏明显。为准确了解全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发展情况,摸清发展脉络,近期XX市统计局对全市133家文体娱企业开展专题调研,涉及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规模以下服务业企业和个体经营户。调研结果显示,企业目前经营状况平稳,生产逐步恢复;
但企业仍面临用工成本高、招工难、新业态融合较为单调等问题。

  一、文体娱企业运行特点

  (一)企业运营加速恢复,多方式开拓业务渠道。调查结果显示,82%的企业表示2023年以来,单位经营状况的总体情况在一般或良好以上。目前近8成企业已开通大众点评、美团、抖音等网络销售渠道,不断加强线上线下宣传,积极开拓新业务和致力于打造行业品牌,在放大品牌效应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速恢复生产经营情况。

  (二)市场需求平衡,盈利情况有好转。在供求关系方面,67.7%的企业在单位供给和消费者需求方面保持供需平衡,5.3%的企业表示供不应求。在盈利水平方面,30.8%的企业表示在2023年以来,单位利润情况处于亏损状态,31.6%的企业表示处于持平状态,37.6%的企业表示处于盈利状态。

  (三)政策优惠覆盖面广,惠企政策效果明显。企业调查中,近六成被访企业表示享受到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从而有序恢复生产经营。在享受政策优惠的74家企业中,主要受益于减税降费(占比40.7%)、文体娱乐行业专项政策扶持(占比31.7%)、财政补贴(占比16.3%)、社保减免(占比7.3%)和银行贷款优惠(占比3.3%)等多项优惠政策的支持和帮助。

  (四)用工需求平稳回升,企业经营信心增强。在企业用工方面,7成企业表示目前实际用工需求较去年同期持平或有所增加,下半年的用工需求将逐步回升。企业调查中,近6成企业对2023年的企业稳步发展持乐观态度。近9成企业对全年的发展有较强信心。面对未来发展,企业希望在减税降费、文体娱行业的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政策宣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等方面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扶持。

  二、文体娱企业运行存在问题

  (一)领域融合较为单调,业态融合有待提升。调研显示,58.6%的文体娱企业未开展业态融合。开展了业态融合的企业主要涉及领域在文体娱+文创(25家)、文体娱+科技(如使用AR/VR、全息投影、数字人等新场景,开发沉浸式新产品等)(9家)、文体娱+旅游(8家)、文体娱+教育(5家)、文体娱+住宿餐饮(4家)。

  (二)招工难问题犹存,条件与应聘者期望不符。在招工方面,45.9%的企业招聘员工不容易,存在招工困难的企业主要是因为求职者薪酬期望过高、符合岗位要求的应聘者减少等原因无法招录到合适的员工。 在用工成本方面,34.1%的企业反映用工成本较高。在用工需求方面,企业以经营管理人员(需求率25.1%)和线下市场开拓人员(需求率22.8%)为主,普通职工(需求率13.5%)和线上直播销售主播(需求率11.7%)也有较大需求。在实地调研过程中了解到,传统的“面子”问题是招工难的重要原因,年轻人宁愿选择报酬较低的事业单位,不愿意留在薪酬较高的私企,尤其是更不愿意选择偏远的地区。

  (三)投资意愿小,融资需求弱。在企业投资和融资方面,82.7%的企业无投资意愿,81.2%的企业无融资需求。调研中,企业反映目前融资门槛相对较高,存在轻资产行业缺乏有效抵押和担保 、难以获得第三方担保、融资时间成本较高、可贷款金额较低等问题。

  三、对策建议

  (一)推进招商引资,协调要素支持。开展形式多样的招商专题活动,聚焦北、上、广、深等文体娱企业集聚的重点区域,以及长三角文博会、大运河文博会、海峡两岸文交会等知名文旅会展,组织好主题招商推介活动。对于潜在和在谈项目主动加强联系对接,通过电话沟通、拜访座谈、实地考察等方式及时对接,协调争取土地、资金等要素支持。

  (二)加大政策引导,推动多元融合。在既有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文体娱业发展的规划,将生态农业、商贸休闲、研学考察、医疗康养、教育体育等融入文体娱产业,扩大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企业、更好的文体娱乐项目落地,推动本地产业蓬勃发展。同时在现有景点的基础上,将本地历史故事、文化传统融入进去,用人文资源升华自然风景,为文体娱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推动产业的多元融合发展。

  (三)鼓励科技创新,优化市场配置。文体娱乐产业不仅应当包含旅游景点,还需要拓展到文化旅游周边产品,运用科技手段推广文旅项目,让文化旅游产品融入科技元素,推出特点鲜明的文创产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同时使用市场化运作模式推动产业发展。一方面用市场的手段运营现有文化旅游资源;
另一方面还需要引进投资主体,激活文化旅游市场,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到市场上去参与竞争,真正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做好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人才培养是实现文体娱乐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文体娱乐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才能掌握先进的产业发展理念,才能落实良好的产业扶持政策。因此,人才培养必须从两方面着手,既要“走出去”,让现有人员去文体娱乐产业发达城市学习,对标先进经验,提升自身能力;
又要“引进来”,用良好的工作环境、优厚的工作待遇,把有能力、有经验的文体娱乐产业人才吸引来,为文体娱乐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市早稻收益情况调研报告

  健全完善种粮主体收益保障机制,提升农户种粮合理收益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根本之策,也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为深入了解全市早稻种植效益情况,根据省统计局调研工作安排,XX市统计局成立专题调研组,实地走访了XX县、XX市部分种粮主体。

  调研结果显示,虽然今年早稻收益情况好于去年,但收益依然微薄,提振早稻种植意愿仍需努力。

  一、调研基本情况

  (一)调研样本分布情况

  这次实地走访调研活动发放调查问卷62份。按种粮主体分,农业企业5份,家庭农场5份,农民合作社6份,专业大户(50亩以上)25份,农户21份。

  按年龄分,18-29周岁1人,30-49周岁8人,50-59周岁32人,60周岁以上21人。

  XX市早稻收益情况调查问卷样本分布情况

种粮主体

农业企业

家庭农场

农民合作社

专业大户

农户

合计

62

5

5

6

25

21

XX县

31

2

4

1

14

10

XX市

31

3

1

5

11

11

年龄结构

18-29周岁

30-49周岁

50-59周岁

60周岁以上

合计

62

1

8

32

21

XX县

31

1

2

16

12

XX市

31

0

6

16

9

  (二)早稻生产情况

  从市农业农村部门调研了解到,全市落实早稻生产任务体现了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提高站位压责任。全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组长的高规格粮食生产领导小组;
建立了市委常委会成员联点县市区制度;
主要领导深入基层调研指导早稻育秧和粮食生产工作;
召开现场会推动早稻种植任务完成。调研的XX县、XX市紧扣市委市政府部署,高规格推动早稻种植任务落实。

  二是创建示范促带动。全市积极主动有序推进"百千万"梯级示范,目前全市已落实双季稻绿色高质高效万亩示范片34个、千亩示范片227个、百亩示范片2268个;
其中XX县万亩示范片4个、千亩示范片30个;
XX市万亩示范片5个、千亩示范片35个。

  三是强化装备推应用。全面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推行优机优补,引领推动农业机械化高质高效转型升级。今年全市共实施购置补贴资金915.83万元,补贴各类机具1489台(套)。全市7个县市和1个区实施湖南省机插机抛作业补贴试点,已经完成机插机抛作业补贴面积34万亩以上。

  四是科技护航优服务。目前全市拥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938户(其中省级示范组织8个),服务10.30万小农户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190余万亩。组建各类农技专家服务团78个,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充分发挥农业气象联动工作机制的预测预警作用,及早发布气象灾害信息,迅速制定应对技术措施。制定抗灾减灾技术方案,做好病虫害防控,确保全市没有发生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灾害。

  五是优化结构提效益。市优质稻产业协会组织评选发布26个高产优质水稻品种在全市推广。采取"六统一"行动,推进优质稻"一村一品"种植,目前全市885个村实行"一村一品"种植,全市优质稻种植面积稳步增加。

  (三)明年早稻种植意愿

  从62份调查问卷汇总情况看,2023年早稻种植22249亩,比2022年增加1518亩,增长7.3%。关于明年早稻的种植意愿,扩大种植面积的7户,降低种植面积的4户,51户保持不变。多数种粮主体之所以愿意种植双季稻,首先是出于家国情怀,为粮食安全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其次是早稻种植方面的补贴,可以弥补一部分成本。再者是衍生收益,如农机服务收入,种粮主体利用自有农机帮助中小种植户,一年收入约8万左右,有的甚至高达几百万;
衍生收益还包括一些政策上的倾斜和扶持等。

  二、影响早稻收益的主要因素分析

  从调研情况看,种植早稻的收益微薄,多数种粮主体反映基本是收支两抵,略有节余。调研结果显示,在不计算补贴收入的情况下,今年早稻每亩纯收益只有66.37元。

  (一)积极的影响因素

  1.气象条件较好,单产提高较多。从调研汇总数据看,2023年平均每亩单产为848.31斤,提高9斤左右。约七成的种粮主体认为,气象条件是提升早稻产量的关键因素。今年单产提升较多,主要是因为去年受洪涝灾害的影响,单产相对较低。而今年风调雨顺,没有出现自然灾害。

  2.收购政策利好,市场价格提升。2023年国家继续在稻谷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经国务院批准,2023年生产的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50公斤126元、129元和131元。与去年比,早籼稻上涨2分,中晚籼稻和粳稻上涨1分。从市场反应看,今年早稻价格提升。售出平均价格每50公斤为126.97元,上涨3.82元。

  3.农资储备充足,化肥成本下降。调研结果显示,2023年平均每亩化肥农药成本为267.16元,下降23元左右。主要是去年农资冬储工作做得好,农资储备充足,今年化肥价格下降较多。在XX县了解到,尿素每吨2600元,下降400元;
复合肥由于品种多,常用的复合肥每吨3500元,下降500元;
在XX市了解到的情况与XX县差不多。

  4.订单农业发展,收购渠道畅通。全市推动早稻订单生产,由XX市优质稻产业协会牵头,今年有20家加工龙头企业与1.8万户种植大户成功签约,订单面积突破100万亩,订单产量达50万吨。在XX县调研时了解到,该县建设产销对接高档优质稻订单生产基地60万亩,引导加工龙头企业、优质稻产业协会与种粮大户签订加价收购协议,订单收购价格高于国家保护价10%以上,其中早稻收购价每百斤129元,晚稻每百斤147元/百斤,中稻在去年基础上每百斤加价10元。

  (二)不利的影响因素

  1.从业人员年龄偏大,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农村人口流动活跃,大批有文化的青年、有能力先富起来的人员流向城镇,回到农村的微乎其微。"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00后远离土地"的现象普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专业人才、高素质人才更是凤毛麟角。种田主力军靠65岁以上老人,劳动力紧张时甚至有80岁以上老人参加"双抢"。劳动力紧张导致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在XX县了解到,今年点工每天170-180元,比去年高50元;
包工每亩300元,比去年高80元。由于从业人员年龄偏大,隐性人工成本具有不确定性。在XX市了解到,超过60岁的人员不能买意外伤害险,如果发生农机操作失误、高温中暑等意外安全事故,那么一次性赔偿就吞没了一年的收成。

  2.种粮比较效益不佳,扩种意愿不太强烈。调研了解到,种双季稻不如种一季稻,种粮食不如种经济作物,做农不如务工。部分种粮大户反映,加上国家政策性补贴,早稻每亩利润大概为200元左右,而种红薯每亩利润大概为600元左右、烟叶每亩利润为1500元左右,利润相差较大,导致种粮户更倾向于种经济作物。即使不在家种粮,外出务工也可达到150元-200元/天,都比单纯种粮效益要高。因此,无论是大户还是中小散户,扩种意愿不太强,倾向于维持现有种植规模。

  3.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发展后劲略显不足。水利是农业生产命脉,但用水难问题依然存在。由于去年下半年旱情的影响,山塘水库储水普遍是以往年份的七成左右;
而且有的毛渠年久失修,用水很不通畅,对今年抗旱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高标准农田标准不高,在XX县台源镇了解到,该镇的高标准农田大多二十年前建设的,对比现在高标准农田的标准,仍有较大差距。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成后,由于设施共有、无人管理,又受洪水滑坡、人为破坏等因素影响,出现设施老化、损毁现象。

  4.社会服务类型较少,精准服务能力较弱。调研的种粮主体有六成反映农业社会化服务类型较少。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要集中在机耕、机播、机收等环节,我市是丘陵地形,有的乡镇还有大片的山区梯田,大型农机无法使用,小型农机厂家不愿意投入研发,技术落后。

  烘干环节网点布局不合理,没有全覆盖所有乡镇,有的大户直接出售湿谷给烘干中心,减少来回运费,30%内水分的湿谷出售价每斤0.83-0.86元,折成干谷后价格低于最低保护价。

  镉含量检测第三方机构欠缺。由于没有第三方机构开展临田检测,有的地方开展临田检测也没有相关证书,历年来都由粮食收储企业在收购时检测,但检测结果与农户心理预期差距大,增加卖粮难度,也增大各级政府财政压力。

  保险服务的范围需要进一步完善,如前面提到的60岁以上人员不能买意外伤害险,以及农业保险只限制于农业种植大户,小户和散户想购买却买不到,大棚蔬菜和养殖业也无法参保。

  三、提升早稻收益的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升双季稻种植意愿

  一是提粮价,让种粮有利可图。双季稻比较效益低,对粮食生产负面影响较大,会严重挫伤农民的双季稻种植积极性。要稳步提高早稻最低收购价格,增加早稻种植收益,让农民觉得种双季稻有利可图,从而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种田,从而缓解劳动力不足问题,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二是增补贴,让种粮功臣有重奖。积极探索制定更加合理的财政补贴或激励政策,调动种粮积极性。鼓励专业合作社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联合成立农业企业,进一步推动双季稻种植规模扩大。对于双季稻种植规模达到万亩以上农业企业,实行重点补贴。

  三是重保险,让更多的农户参与其中。支持保险公司在农业保险险种和保险范围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更加符合现阶段农业生产的现实需要。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一是统筹规划水利设施建设。完善骨干水利工程和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持续推进灌区毛渠改造,加大山平塘、骨干塘清淤和维修,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二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公共设施管理。高标准农田不能只建不管,要明确责任主体,建立管护队伍,落实管护经费,细化管护措施。

  三是合理布局粮食定点储备收购点。为方便广大老百姓卖粮,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建成与粮食生产需求相匹配且功能齐全的仓储物流体系。

  (三)优化农业产业体系,提升早稻种植收益

  一是技术指导巩固收益。作为有色金属之乡,镉超标问题一直困扰广大种植户,各级农业技术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降低稻谷的镉含量。调研中了解到,XX市在降镉试点上取得了一定成效,推广具有阻镉基因的臻两优8612,去年推广了1000多亩,今年推广了6000多亩。

  二是转型升级提高收益。进一步创新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一田双收、一水两用"。设立优种引导资金,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种植模式,建立粮食产供销联盟,打造粮食公用品牌。鼓励发展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托管和全程托管等模式,提升社会化服务的专业化、规模化水平。

  三是融合发展延伸收益。从单纯种植向加工服务领域延伸,加快促进粮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粮食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功能,产中利用现有农机具和技术开展服务,获取农机服务收益;
产后向收贮和加工延伸,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实现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即由种植向大米加工再向米面制品转变,从而提高附加值。

挺起中国式现代化产业“脊梁”——XX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海阔三山雨,花明五岭春。

  闽粤琼三省,一衣带水,一脉相连,地理连续,生态类似,人文相亲,历史交融。作为中国大陆通往四大洋的咽喉之地,古往今来,中国90%以上的贸易都是通过这里输送,因此,这片“风水宝地”常开风气之先。时代的浪潮冲刷出海岸线上一颗颗明珠,它们以制造业起家,背靠中国,面向世界。

  6月8日—30日,科技日报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深入XX省、XX省、海南省产业生产一线,走进工厂、走进车间、走进园区,试图读取闽粤琼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生意经”。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顶梁柱”,如何强化支撑、发挥其“当家”作用?这里有答案。

  走向高端:咬定“创新”不放松

  广汽埃安的产线上,自主设计的超级跑车百公里加速仅需1.9秒;
宁德时代的车间内,搅拌均匀的浆料正以每分钟80米的速度被均匀涂覆在6微米薄的铜箔上;
格力电器的展厅里,让硬币在运转的机器上不倒、让气球在洗衣机内不破等众多创新产品令人大开眼界……

  “格力电器从消费领域到工业领域的突破,我最深的体会就是要掌握核心技术。”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介绍,公司现有近8万名员工,其中研发人员和技术工人5万人,设有16个研究院、152个研究所、1411个实验室、1个院士工作站(电机与控制)。

  目前,格力电器实行研发经费“按需投入、不设上限”。“也就是说,假如今年研发需要100亿元,我们就投入100亿元,需要200亿元就投200亿元。”董明珠说。截至今年5月,格力电器已累计申请专利110398件,其中发明专利57866件。

  在XX省,像格力电器这样注重创新的企业比比皆是。数据显示,XX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6年位居全国第一。至2022年,XX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加到6.9万家,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企业量、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居全国首位。当前XX省研发人员达到130万人,数量居全国第一,拥有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尽管闽东山高海阔交通不便,但XX省宁德市抓住了创新的“牛鼻子”,谋得了宁德时代、青拓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发展,以及宁德市整个产业集群的未来。

  从首发钠离子电池到首发麒麟电池,从电动船舶到电动重卡,从无人矿山到自主换电……现在,宁德时代的电池在生产线上组装完成后销往全球。依托宁德时代,宁德市先后引进80多家上下游企业,形成了全球知名的锂电新能源产业。

  笔尖钢被誉为不锈钢皇冠上的“明珠”,其生产难度极大,对各项材料性能要求高,体现了研发和精密制造的能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圆珠笔生产国,我国在笔尖钢上曾长期依赖进口。青拓集团与“卡脖子”技术“死磕”,让纯国产圆珠笔写字也能丝滑流畅。目前,宁德市已发展成全球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吸引了100多家中下游精深加工企业进驻。

  高端的产品不仅源于制造技术的创新,还来自设计的创新。位于佛山市的XX工业设计城内,聚集了设计研发企业303家、工业设计师8700多名。极具现代感的工业设计产品在海外大受欢迎,“设计+科技”“设计+供应链”等正推动佛山制造不断向价值链更高端攀升。

  走向“智”造:生产场景耳目一新

  一辆辆新能源汽车框架在传送带上徐徐前进,机器手臂上下转动安装零部件,零星可见的工人有条不紊地做着检查……广汽埃安的智能生态工厂里安静、整洁、有序,焊装车间无人化程度已达到99.7%。

  “目前产量是每天大约2000台车。从2019年投产至2022年,年复合增长率超120%,今年3月和4月销售连续突破4万台,稳居主流电动汽车市场前三位。”广汽埃安副总经理郑纯麒说。

  走进XX新华源科技集团的纺织工厂,一台台自动化机器正在高速运转,抓棉、梳棉、并条、粗纱、细纱、自络、打包码垛……偌大的车间里,这一整套流程只需要几个工人负责巡视和简单操作。今天的纺织业,早已不是“千人纱、万人布”的“热闹”场景。

  新华源科技集团生产技术部常务副总经理刘显煜介绍,现在纺纱车间万锭用工可降至12人左右,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吨纱能耗降低35%,产品品质也得到提升。

  品质和效率提升背后,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华丽转身。

  “数字化转型后,公司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智能纺纱设备和检验检测仪器,应用自主研发的工业互联网纺织大数据管理平台,利用5G、工业互联网、视觉技术等优化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刘显煜说。

  凭借在行业首创机器视觉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广汽埃安实现全零件全方位品质监控,打造零缺陷产品。他们率先应用超声波探伤、3D视觉跟踪等全工序无损工艺,实现纳米级精准控制;
通过精细化焊接管理定制每个焊点最优参数,焊点强度对比行业提升10%。

  当“智”造的东风吹进传统产业,席卷而来的不止生产过程的变革,还有生产模式的焕新。

  在XX省XX市双驰实业体验店,站在脚型数据采集设备上,15秒就能生成一套数据,让你第一次足够了解自己的脚。这是双驰实业和中科院团队联合研发的设备,采用柔性压力传感技术和3D实感机器视觉识别技术,获取消费者足部特征及健康数据;
再通过大数据智能生产系统,就可以定制一双个人专属“XX鞋”。

  XX市“看家产业”孵化出行业新模式。“这种模式打破传统最小订单量要求,在生产成本仅提升20%—30%的情况下,实现不同品牌、混色、混款、混码、混楦同时在线生产,解决传统鞋业高库存的顽疾。”双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文彪说。相比原来单条线每年5000万元的营业收入,现在可实现单条线每年营收9000万元。

  走向绿色:岁月静好里的金山银山

  热带绿植环抱厂房四周,各色鲜花在路边盛放,你无法想象这是来到了一家钢铁厂——位于XX省XX市东海岛的宝钢XX钢铁有限公司。他们自称绿色钢铁“梦工厂”。XX钢铁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孟令军表示,XX钢铁从精品生产、智慧制造、绿色环保、零碳工厂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率先在行业内实现“废气超低排、废水零排放、固废不出厂”。

  安静的水控中心里,整合了全厂15个分散水系统控制室,实现全厂水系统集中监控,打通了“取、制、供、用、排、回用”各环节的信息流。“我们采取海水、雨水、地表水三水联供的取水方式,满足钢铁厂的生产用水。”XX钢铁能源环保部水控中心值长曹文龙介绍。

  目前,全国首座百万吨级氢基竖炉已在XX钢铁开工建设,预计年底投产。这套集成氢气和焦炉煤气进行工业化生产直接还原铁的生产线,投产后对比传统工艺同等规模铁水产量,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万吨以上。

  在闽粤琼依山傍海的“制造王国”里,到处都在上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在XX省,九牧集团数字化精密注塑车间空无一人,不开灯的生产线、不时闪烁的信号灯改变了传统下班停工的生产节奏,实现了工厂24小时高效运转。黑灯之下,10多台工业机器人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生产工作。智能化的生产线、数字化的管理方式不仅让产品的生产效率复合提升35%,产品不良率降低5%,同时,能源用量减少7%,能源利用率显著增强。

  在XX省,广汽埃安打造的零碳工厂,导入智能照明系统,数字化自适应亮度调节,年节省74%照明用电;
佛山安德里茨打造的绿色工厂,采用“海绵城市”理念设计,实现雨水循环再利用,同时整厂使用光伏发电……

  在海南省,昌江县海尾镇海边,全球首个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安全审查的小型反应堆“玲珑一号”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探索绿色能源的多功能示范。作为我国自主创新的重大成果,“玲珑一号”利用其小巧玲珑的优势,不仅可以发电,还能给园区供气、供暖、制冷并淡化海水,甚至搭载在科考船上。

  山海相拥,岁月静好。春江水暖鸭先知,中国最南端的开明之地,总能率先引领变革潮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抓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挺起中国式现代化产业“脊梁”。

县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青年发展战略部署及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市第五次党代会及县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根据政协常委会协商安排,2023年2-4月,XX政协、团县委等单位成立联合调研组,以“XX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思路对策建议”为主题,组织深入开展调研。本次调研通过采取查阅资料、实地考察、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进行,在此基础上,撰写形成调研报告。

  一、建设现状

  (一)青年人口比重及分布情况。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20XX年XX14-35周岁青年常住人口为13.63万人,占全县常住人口(50.92万人)比重为26.7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3.4%)。剔除华侨人口,XX14-35周岁青年常住人口为8.32万人,占全县常住人口(36.29万人)比重为22.93%,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3.4%),远低于省内义乌、嘉善等发达县(市、区)。

  (二)青年发展型建设的工作基础。今年1月,县委十五届三次全会作出《关于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打造“青年XX”的决定》,对构建青年与城市共成长的生态提出具体要求,成立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4月11日,县委常委会审议通过《XX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2023年重点工作方案》,提出“青年人口发展、青年活力激扬、青年成长助力”三项工程,共部署50项重点任务,其中承接市重点工作方案工作任务35条,我县创新工作任务15条,共涉及32个责任单位。

  (三)当前工作开展成效。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青年发展,践行青年重点发展理念,着力构建青年与城市共成长的良好生态,取得了系列成效:一是高校毕业生引进提速,2022年全县引进高校毕业生超过7181人,同比增长了74.29%。二是华侨要素回流加快,XX侨乡进口商品城吸引近千名华侨(其中大部分是青年华侨)回乡创办277家进口商品企业,成为国内著名红酒、哈蒙等进口商品集散地。三是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建成英伟达·XX创新赋能中心,新引进一批数字经济头部型企业,从数商兴农到电商共富工坊,以“互联网+产业+品牌”战略,赋能乡村振兴,助推产业发展,实现“年轻态、活力范、时尚感”的新业态和青年共成长。

  二、制约因素

  虽然近年来XX致力于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打造“青年XX”,在促进青年宜居、宜业、宜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对青年成长期盼和XX发展需求,仍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一)青年人口集聚方面

  一是“引人”政策不充分。就现有的政策文本看,部分青年发展政策只关注少数高端人才(主要是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内的人才,或者是有较高文凭和人才头衔的高层次人才),广大普通青年政策红利享受有限,比如人才补助、购房补贴、租房补助等政策。政策力度不仅较杭州、宁波、嘉兴等发达地区有较大的差距,且对比莲都、遂昌等周边兄弟县(市、区)吸引力也不突出。问卷调查(访问对象2625名)显示,六成以上的青年希望政府出台更多的普惠性人才政策。同时,缺乏华侨新生代和外国籍青年来青发展专项政策。XX约有海外留学生、华侨新生代11万人,海外人才要素回流不够。

  二是“育人”体系不完善。从受教育程度上看,XX每十万人口中的大专以上人数为6359人,和莲都区(19036/十万人)以及全省(16990/十万人)平均水平相比都差距较大。目前,XX县境内没有高等院校,只有一所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导致青年技能人才匮乏,青年就业明显处于弱势地位,问卷显示,58%的青年认为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受限于自身学历水平和所学专业。

  三是“留人”引力不强烈。据统计,2018年XX县籍通过高考高校录取1907人,2022年XX籍高校毕业学生社保登记仅691人;
2022年XX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中当年就业227名,留在XX工作仅130人左右。由此可见,XX陷入了留不住青年的尴尬境地,问卷显示,45%的青年毕业后留青就业或创业的意愿不高。

  (二)青年就业创业方面

  一是岗位供给不足。XX山多地少,区域优势不明显,用地紧张和用地效率低下问题并存,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就业岗位匮乏,消化本地劳动力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均存在困难。问卷显示,40%的青年表示在XX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比较难,62%认为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工作岗位有限。

  二是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XX本地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以传统产业为主,缺乏以华侨青年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产业布局,现有的223家规上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仅有67家,与缙云县差距较大(缙云县有292家规上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57家),XX不锈钢、鞋服、水电占全县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78%,仅有2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企业普遍缺乏创新动能,据《科技进步监测报告》显示,2021年XX创新指数为95.1,全省第82名,全市第6名。传统产业主要以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加工为主,可提供的薪酬待遇普遍偏低,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不够。问卷显示,84%的青年表示在找工作时最看重的是薪酬待遇。

  三是创业扶持力度不大。当前XX在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孵化空间等公共平台建设方面相对滞后,问卷显示,46%的青年希望政府加快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同时青年创业者在融资、金融扶持方面的需求较大,52%青年希望政府完善创业的金融支持体系。问卷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者因缺少创业平台、创业资金等原因而没有创业打算。

  (三)青年城市生活方面

  一是缺乏城市青春元素。当前XX城市公共设施缺乏青春元素,青年生活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卷显示,58%、50%、40%的青年分别指出希望XX增设青年公共文化空间、青年运动公园、青年游学研学基地等面向青年开放的文体设施。

  二是缺乏青春潮玩活动。与北京、上海、温州等发达城市相比,XX可向青年提供的娱乐活动形式较为单一。问卷显示,30%,20%的青年分别希望XX能够加强潮玩基地、小众体育活动场所等文娱设施建设。

  三是缺乏青年消费业态。当前XX的消费业态还不具备年轻态、活力范、时尚感,尚未融合数字科技和文化创业等新兴消费元素。问卷显示,28%的青年认为城市生活中最关注的问题是商业配套,23%的青年期待谋划建设特色美食街区、历史文化街区等生活空间,希望举办文化艺术展、培育夜间文化、打造网红街区。

  (四)青年服务保障方面

  一是优质教育资源缺口较大。XX地域范围大且高山丘陵较多,各乡镇街道之间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
在放开二胎、三胎政策之后,庞大的就读需求与现有教育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加,主城区入学压力较大,子女“入学难”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的就业选择。问卷显示,接近七成的青年认为教育问题是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应优先解决的问题。

  二是青年安居项目建设不足。XX城市规模较小,发展空间狭窄、青年住房压力过大,能否解决住房问题是青年是否留青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问卷显示,63%的青年表示XX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优先解决住房问题,77%的青年认为XX的房价水平难以承受或者太高。

  三是优质医疗服务供需失衡。XX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医疗服务质量较低,全县只有2家二甲医院,与青年的看病需求仍有较大差距。问卷显示,60%的青年在城市生活方面最关注的问题是医疗健康,其中医疗服务质量、医疗资源分布、医疗费用是青年最关注的三大问题。

  三、对策建议

  (一)青年集聚培养方面

  一是优化青年发展政策。因地制宜出台支持青年人才发展专项政策和华侨新生代、外国籍青年来青就业创业专项政策,提高政策涵盖面和含金量,聚焦石雕、咖啡、元宇宙等先发赛道和特色赛道招引全球青年人才,为青年人才发展提供更多政策支撑。

  二是培育成长成才生态。优化青年教育资源供给,尽快完成XX技师学院区块政策处理,规划建设云创蔚来双创园,重点设立智能制造、石雕工艺、数字经济、现代服务等特色专业,结合XX本土特色培育青年工匠,解决本地产业技能人才需求。优化青年人才招引和培养机制,以“来了,就是XX人”的开放胸怀广迎四海青年,探索实施高校毕业学子定向招引、对口省份学生接续培养、东西部劳务合作、国际青年交流等招才引智行动,营造最优人才生态。

  三是增强青年留青意愿。以宁波市北仑区金创社区为例,成立“共享银行”,有针对性地整合辖区内单位团体的闲置资源、志愿者技能知识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精细化、专业化的社区服务,让闲置资源得到物尽其用,真正实现资源与需求的“自助匹配”。以宁波市北仑区灵峰工业社区为例,在工业聚集区设立工业社区,有针对性地服务企业员工,聚焦破解工业聚集区流动人口多、公共服务配套短缺等突出问题,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以杭州市拱墅区瓜山社区为例,打造青年聚落,将来自五湖四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青年聚集在一起,让青年走出家门、广交良友,切实增强青年对城市的情感链接。

  (二)青年就业创业方面

  一是抓好产业升级。大力扶持本地行业龙头企业发展,拓宽以商招商的渠道,积极引导本土小微企业聚焦主业、苦练内功,着力成为“专精特新”企业,加速培育元宇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推动优势产业集聚、高端产业链延伸,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青年人到XX就业。

  二是打造众创空间。结合石雕、咖啡、元宇宙等特色赛道和先发赛道,加快高标准建设石雕抖音直播基地,鼓励青年投身电商经济。以咖啡文化为主题,建设咖啡文化体验交流中心;
以英伟达·XX创新赋能中心为样板,建立一批创客园、产业园、小微园等新业态青年众创空间,为创客们搭建一个开放、交流、碰撞、合作的创业平台,全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高地。

  三是整合侨资侨智。充分发挥XX华侨资源的第一优势,根据“Z世代”制定“Z计划”,制定“XXZ世代”与“海外Z世代”国际交流交换计划:让XXZ世代学习国际知识,促进XX青年与世界各地不通文化和文明间的对话交流、互学互鉴;
让海外Z世代感受家乡文化,加强XX与海外青年人才的联系和凝聚,大力推进海外人才、科技项目回归家乡、落户XX。

  (三)青年城市生活方面

  一是实施青年城市元素丰富行动。按照“人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统筹城市未来发展空间,系统打造青年阵地,全面布局青年运动公园、青年休闲中心、青年公共文化空间等城市青年场景。围绕田鱼、鼋、仙鹤等XX特色元素,打造“青年XX”城市IP,创造城市青春活力形象窗口。实施“XX告白计划”,借助现代科技在华侨总部经济大楼显示屏滚动呈现城市告白《恋爱日记》,将太鹤湖、网红桥一带打造成为外地游客必到的打卡新地标。

  二是实施青年生活形态拓展行动。依托XX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多元的美食风情开展特色活动,结合XX山地风貌开展露营、山地车、登山等户外活动,围绕咖啡、红酒、西餐等XX特色美食,举办咖啡节、音乐节、演唱会、美食节等活动。积极探索和创新开发青年潮玩活动,通过打造青年体育节、举办青年赛事活动、建设“青春之城”潮玩基地、举办青春潮玩节等举措,打造青年“运动四季”“潮玩四季”“赋美四季”。

  三是是实施青年消费业态培育行动。大力发展夜间经济、美丽经济、创意经济等,将涌金街商圈、香溢商场、东门社区整体改造提升为青年街区,以此来培育一批融合业态、提升一批消费平台。

  (四)青年服务保障方面

  一是补齐教育资源缺口。高标准落实“大干教育学在XX”行动计划,不断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强化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得性和公平性,面向新侨教育需求,全力提升华侨国际学校影响力,将教育资源向华人华侨子女倾斜,解决青年下一代的入学、教育问题,让青年们无后顾之忧地在XX安心扎根、长远发展。

  二是建设青年安居项目。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依托青创大厦等房源,改造建设可拎包入住的青年公寓120套以上,为不具备人才公寓安置条件的青年解决住房问题。依托宾馆酒店、城市民宿等打造1家青年人才驿站,为来青求职青年提供短期住宿和一站式求职服务。

  三是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全力推进健康XX建设,深入实施县级强院工程,兴办康复、康养、口腔等专科医院,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拓容,为青年提供优质便捷的就医诊疗服务。

在自治区主题教育调查研究和案例分析工作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

  A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按照党中央部署和区党委要求,在区党委主题教育办和第七巡回指导组的有力指导下,自治区教育厅念好调查研究“深、实、细、准、效”五字诀,把调查研究作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调真研、真调研,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切实把调查研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举措。

  一是整体推进系统调研。深入学习《A关于调查研究论述摘编》,制定自治区教育厅主题教育调查研究工作方案,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师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统筹调研时间地点方式,从“小切口”入手,对高等教育振兴、职业教育改革、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党的建设等6大类28项工作开展重点调研。

  二是摸清情况找准症结。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结合,深究细研发现问题,积极寻求破解之策。调研覆盖7个市(地)、26个县、104家单位,通过个别访谈、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推门听课、实地查看等方式,听真话察实情,直观感受师生所思所想所盼,摸清摸准教师资源配置、教学质量提升、学位配给等方面的现状,真找问题、找真问题,分析原因、找准症结,提出改进措施。落实人才“育引用留”四大工程,纵深推进人才引进工作,支持高校开放办学,持续建强高校师资队伍。挖掘开发教师岗位1000多个,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重点解决边境、高海拔、农牧区学校教师资源短缺问题。

  三是解剖麻雀精准施策。开展解剖麻雀式调研、全景式调研,找短板、解难题,问诊把脉、精准提质。充分学习借鉴“千万工程”“浦江经验”和“枫桥经验”,攻坚克难、实干担当。通过典型案例、复盘剖析、交换比较,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教科研质量、加强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等一批有分量的调研成果。自治区教育厅召开主题教育调查研究成果交流研讨会,专题研究问题清单和对策建议,看情况摸得清不清、问题找得准不准、原因分析得透不透彻、对策建议提得实不实。

  四是务求实效转化成果。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研究提出43项解决措施,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和成果转化清单,其中12项立行立改类问题已全部完成。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教育稳定发展改革的实施方案和关于“两个先行先试”的实施方案,修订完善自治区教育厅工作规则和“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制度等,形成一系列比较科学规范完整制度体系。举办“教育高质量发展大讲堂”,交流学习认识、工作举措、思路建议。

  下一步,自治区教育厅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主题教育领导小组调查研究工作座谈会精神及本次会议精神,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目标,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师生急难愁盼问题,在“常”和“长”上下功夫,健全完善调查研究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把主题教育的实际成效转化为推动全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

镇关于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XX镇现有贫困出列嘎查2个,示范嘎查1个,非贫困嘎查1个。根据2022年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第二轮排查结果,目前,我镇脱贫户共计65户、148人。2022年,我镇脱贫户人均纯收入18343元,同比增长13.7%。

  XX镇党委、政府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市、旗政府工作部署的同时,积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工作,措施扎实,重点突出,成效明显。

  一、工作实效

  (一)落实产业振兴扶持政策,按照“一村一品”工作思路,扎实推动嘎查产业振兴,壮大集体经济。

  加快推进XX嘎查赛尔合作社二期续建项目、赛尔合作社购畜项目、团结嘎查肉牛基地建设项目,通过项目落实,嘎查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集体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带领广大牧民和脱贫户发展现代畜能力不断增强,全镇4个嘎查集体经济基本实现实体实业发展。

  同时,鼓励脱贫人口继续发展特色产业。重点围绕绿色蔬菜瓜果种植,生猪养殖等特色种养殖业,谋划各嘎查脱贫人口产业发展。2022年,全镇累计发放补贴资金31700元,惠及脱贫户15户。

  (二)争取使用财政衔接资金,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一是完成赛尔合作社奶牛牧场二期工程项目建设任务,申请拨付项目资金1256.2万元,该项目已验收并投入使用。二是完成XX嘎查赛尔合作社购畜项目,目前采购牲畜已全部入场,验收及资金拨付工作已完成。三是完成团结嘎查肉牛基地建设项目,目前该项目已完成验收及资金拨付工作,项目总投资196.8万元。四是完成XX嘎查人居环境整治设备购置项目,总投资65.5万元,目前购备设采已进场投入使用,验收及资金拨付工作已完成。五是落实XX嘎查道路硬化项目,总投资300万元。截至目前,项目已竣工,正在组织验收,已拨付资金209万元。

  (三)持续做好防致贫返贫监测和帮扶排查工作。

  按照旗乡村振兴局整体安排部署,2022年全镇共计开展4次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排查核查工作。通过入户核查和研判,2022年我镇无符合纳入条件的监测户,同时对系统信息进行更新维护,并对乡村建设信息进行采集录入。

  (四)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

  一是2022年,按照岗位聘任规范,本着优先安排无法离乡、弱劳动力的脱贫人口的工作原则,全镇共设置公益岗位15个,其中环卫岗8人、巡河员2人、护林员5人,实现劳务报酬按时支付。二是紧紧围绕贫困人口技能需求,按照年初制定的就业扶持培训计划,稳步推进脱贫人口就业培训工作。年内完成牲畜疾病防治、农机维修、民族手工艺培训,累计培训牧民50余人。

  (五)强化生态振兴,开展乡村建设行动。

  一是按照户厕摸排整改“回头看”工作要求,完成2019、2020年181户改厕户摸排工作,共计摸排出整改户36户,完成整改31户,剩余5户已和牧户明确整改时间。二是积极推进2022年新建旱厕工作,完成82户新建户厕任务及验收工作。三是组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春季清洁行动,4个嘎查累计清理垃圾8000余吨。

  (六)稳步推进乡村治理,加强驻村干部管理工作。

  一是结合“最强党支部”创建,全面提升嘎查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2个嘎查党组织创建为旗级最强党支部,1个嘎查党组织创建为镇级最强党支部。二是按照驻村工作要求,组织开展不同层面的专题培训6次,确保选派的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政策明、任务清。三是要求嘎查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经常进村入户,帮助嘎查“两委”谋划嘎查整体发展,协调解决嘎查在产业发展、项目落实、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四是加强日常管理,镇包片领导、乡村振兴办经常深入嘎查了解驻村工作情况,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按时发放驻村工作补助。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嘎查产业融合发展不够,发展模式相对单一。二是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高素质人才返乡创业的少,嘎查“两委”干部后续队伍建设人才力量不足。三是嘎查短缺懂市场、善经营、会管理的专业型人才,集体经济经营发展遇到瓶颈。四是嘎查人居环境常态化治理方面尚未形成有效机制,治理能力有待提高。

  三、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领导,健全机制,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加大工作力度,齐心协力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加快完成2023年项目前期、项目建设、资金拨付、竣工验收等工作,谋划好2024年乡村振兴项目。二是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产业提质升级,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协调发展。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持续提升嘎查人居环境。三是常态化做好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动态调整监测户、边缘户,及时落实帮扶措施,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自治县市场监督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XX人大常委会2023年工作要点和工作计划,2023年4月至6月,XX人大社会建设委组织人员对全县市场监督管理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重点听取了县市场监管局和乡镇市场监督管理所的工作情况介绍;
同时通过走访人大代表、相关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形式,征求多方意见和建议,形成如下报告。

  一、全县市场监督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

  20XX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的监督和关心下,始终坚持以D建为引领,凝心聚力促发展,带队伍强执法,按照“立足‘一个抓手’、突出‘两条主线’、建设‘五个瑶都’”的战略部署和奋斗目标,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干部职工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求真务实、扎实进取,在创先争优、推动高质量发展、守住安全底线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D建铸魂,凝心聚力,树立市场监管新形象

  围绕“学懂、弄通、做实”要求,学习贯彻党的20D精神和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发挥党支部职能职责,结合“镜鉴”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专项整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全局合并合拍、合心合力,作风建设见到实效。坚持以D建促业务,以业务强D建,提升履职能力和工作效率。D建引领,率先垂范,打造了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勇于担当的市监铁军。20XX年,XX成功创建永州市第一个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并获得全省食品安全先进县荣誉。2022年,获县年度绩效评估优秀等次单位,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先进单位,省人社厅、省市场监管局联合表彰的“全省市场监管(知识产权)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二)监管固本,守护安全,展现市场监管新作为

  食品安全监管夯基争优。以巩固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成果为目标,以食品安全“守、查、保”专项行动为统揽,推进各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共检查食品生产经营户8739户次,排查问题1804个,处置1791个,处置率99.27%。以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为契机,对4140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落实分层分级包保管理,压实了企业主体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以防范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为抓手,强化宣传教育、巡逻防范、市场整治、科学救治,2022年实现了中毒件数、中毒人数双下降,死亡人数为零的目标。20XX年、2022年连续两年全省食品安全公众满意度测评中,124个县市区XX名列前十,2022年饭店餐饮用餐食品安全状况满意度排全省第4,野生有毒蘑菇科普宣传排全省第2。

  药械安全监管行稳致远。抓好涉疫药械监管,对核酸检测试剂、医用口罩等防疫物资和新冠疫苗及疫苗接种点进行了全覆盖监督。抓好“四类药品”监管,发挥药店的哨所作用。抓好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规范药品和医疗器械经营使用行为。共检查各类药械化市场主体1061家次,责令整改138家次,立案查处43家次。

  特种设备监管保民安全。强执法、防事故,加强安全风险隐患排查管控,对重大安全隐患及时整改消除,确保特种设备安全零事故。两年来共检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1016家次,下达监察指令书287份,媒体曝光隐患14批,立案67件,罚没收入53.3万元。

  产品质量监管护本民生。聚焦重点场所,突出重点产品,开展风险隐患排查、质量监督抽查。运用专项整治、风险监测、质量安全分析等手段,多措并举开展产品质量监管。20XX年、2022年重要工业产品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8.4%、98.7%,不合格产品处置率达100%,均排全市前列。

  (三)优化服务,保驾护航,开创市场监管新局面

  稳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在全面实施企业“五证合一、一照一码”“两证整合”改革基础上,注册登记再实行“多证合一”,以“减证”带动“简政”。至5月底,XX经营主体共28890户,从2022年实施经营主体培育工程以来,新增经营场主体6736户,增长30.40%(其中企业5903户,新增企业1788,增长43.45%),“个转企”完成74户,有力助推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大力推进质量强县战略。实施品牌培育行动,2022年瑶珍粮油、九恒数码获得全市第二届市长质量奖,占全市40%,稳居首位。推动质量体系认证,过山茶业获质量体系认证示范企业。开展质量管理培训,邀请质协专家对金蚂蚁等创新型企业进行质量问诊。引导企业对标,提升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10个企业23个产品标准对标。

  扎实开展知识产权建设。突出“五强”举措,推动知识产权创造质量提升。规范知识产权申请秩序,非正常专利申请撤回率100%。推进知识产权挖掘布局及PCT海外专利申请,20XX年以来XX获得自主申请发明专利授权12件,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9件,增长32.4%。20XX年XX“XX苦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运用项目被市局推荐并获得了省知识产权战略推进专项项目资金支持。2022年XX“瑶山雪梨”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助推了“瑶山雪梨”产业的发展。为促进知识产权质押效能提升,召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题会,为银企合作搭建平台,完成专利质押融资2260万元,名列全市第一。

  (四)顾全大局,服务中心,彰显市场监管新担当

  勇担疫情防控主力军。强化日常检查,严格监管执法,防范和阻断冷链食品“物传人”疫情传染途径。落实“湘冷链”和集中监管仓制度,两年共计赋码363462张,占全市的16.32%,全市第二。管控“四类药品”,充分发挥药店哨点作用。强化餐饮服务机构、商业门店、农贸市场、商超常态化疫情防控,贡献了市场监管力量。

  勇当创文创卫先锋人。发挥行业职能作用,强化巡逻和文明劝导,开展农贸市场、“五小行业”整治2941家次,整改不规范行为332起。花费近20万元,制作统一制式食品和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公示牌,全面规范了食品经营行业亮证亮照、食品安全各项制度制度上墙,店内整洁干净,经营规范有序,提升了文明形象。

  勇做乡村振兴模范者。以“五联系五到户”为抓手,深入乡村调研,培育地方特色产业,目前XX入选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家,入选“永州之野”“潇湘源”品牌企业19家;
农产品 “两品一标”产品认证35个(绿色食品33个,地理标志产品2个)。提供“点对点”上门办证服务,将证办到农户家门口,到村上门注册企业661户。党员干部与三个联系村230户重点户结成对子,极力服务于民,共解决各类困难319起。帮助华宇潇湘城小区成立党支部、业主委员会,解决物业规范管理、小区美化亮化、充电桩、更换门牌号、矛盾纠纷调处等一系列痛点、难点、堵点问题,确保了社会安全稳定,温暖了群众的心。

  (五)依法行政,接受监督,践行市场监管新使命

  认真贯彻执行宪法、法律和各项规章,严格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认真办理人大建议和信访事项。对建议、信访办理实行领导负责制,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承办股室具体负责的办理机制。在办理过程中,各承办股室通过主动上门走访、电话沟通听取意见等形式,积极加强与人大代表及信访人的联系沟通。办理结束后及时向代表委员寄发答复意见和征询意见表。通过落实办理前联系、办理中沟通、办理后反馈,建议办理工作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办理的5件建议、2件信访件均办结,满意率100%。

  二、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监管所现状

  近年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根据省、市局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以下简称“三化”)市场监管所创建的相关要求,结合基层所人员、办公场所等实际状况,将基层所整合为4个沱江所、白芒营所、水口所、码市所4个中心所,配备工作人员33人,其中在编在岗28人,临聘人员5人。

  沱江市场监管所管辖沱江镇、涔天河镇和界牌乡3个乡镇,共有工作人员16人,其中临聘人员2人。辖区内经营主体14392户,其中企业4001户、个体10391户。食品经营户1796家,餐饮1056家,医药单位127家,特种设备1058台(套)。2023年新增经营主体372户,受理投诉举报164件。

  白芒营市场监管所管辖大路铺镇、桥市乡、白芒营镇、大石桥乡、涛圩镇和河路口镇6个乡镇,共有工作人员10人,其中临聘人员1人。辖区内经营主体7717户,其中企业975户、个体6742户。食品经营户518家,餐饮223家,医药单位175家(药店41户、卫生室124家、医疗机构10家),学校46所(中小学25所、幼儿园21所),特种设备55台(套)。2023年新增经营主体337户,受理投诉举报22件。

  水口市场监管所管辖水口镇、大圩镇、小圩乡、湘江乡和蔚竹口乡5个乡镇,共有工作人员4人,其中临聘人员1人。辖区内经营场主体3873户,其中企业688户、个体3185户。食品经营户405家,餐饮309家,医药单位48家,特种设备25台(套)。2023年新增经营主体228户,受理投诉举报11件。

  码市市场监管所管辖码市镇和大锡乡2个乡镇,共有工作人员3人,其中临聘人员1人。辖区内经营主体1405户,其中企业324户、个体1081户。食品经营户217家,医药单位20家,特种设备26台(套)。2023年新增经营主体85户,受理投诉举报12件。

  (二)监管力量与监管职能不匹配

  基层市场监管所承担的职能包括办证办照等行政许可事项,以及原工商、质监、食药、物价等全口径监管、市场巡查、专项整顿、消费投诉、执法检查、统计报表等工作,只要与经营主体发生关系的,基层所就要作为兜底部门救火处理。除开本职工作,创文创卫、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也需要基层所的参与。但职能扩展的同时,执法人员并未得到相应补充,水口所在编在岗人员3人,码市所仅2人,监管力量严重不足。

  机构改革以来,县委编办先后从县市场监管局收回行政编制41名,事业编制27名,目前该局核定编制81名,实有人员80人,空缺编制1名;
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核定编制52名,实有人员13人,空缺编制39名。

  2015年三局合一至今,该局流入人数17人,流出人数54人,人员急速减少。因县直机关公务员整体超编等原因,7年来该局一直未获批招录公务员,执法大队因机构性质未明确,也无法招录工作人员。根据市场监管所“三化”创建要求,原则上依据本辖区常住人口数万分之三的标准或按照市场主体数一定比例配备市场监管所人员,为充实基层监管力量,近两年局机关调配10名工作人员到基层所工作,但是执法力量与基层所“三化”建设要求仍有很大差距。

  (三)人员专业和监管领域不匹配

  机构改革前,原质监局、盐务局、价监、知识产权等部门在基层所没有派驻机构,当前市场监管所人员大部分为原工商局基层工作人员,普遍缺乏药品、医疗器械、特种设备、标准计量、价竞等领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在执法办案过程中,业务涉及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日益增多,执法人员不仅要求熟读法律条例,还要有深刻的理解认识和一定的实践经验。目前基层培训力度和效果远远满足不了执法需求,执法人员业务知识体系单一,在日益专业化、规范化的监管工作中捉襟见肘,严重制约和影响执法办案效果。

  (四)人员年龄与监管手段不匹配

  市场监管所人员年龄普遍老化,平均年龄48.2岁,50岁以上的18人,占比64%。部分年龄大的工作人员不懂电脑,难以胜任证照办理、食品药品、特种设备日常监督检查以及执法过程音像记录、电脑操作记录等基础工作需要,难以适应新型监管模式的需要。

  (五)后勤保障与工作需要不匹配

  目前沱江所、白芒营所、码市所所有独立的办公场所,水口所为政府部门提供的办公场所,河路口所因无办公场所尚未配备工作人员。去年以来,县市场监管局斥资50万元用于市场监管所内部装修和设施设备采购,由于办公经费不足,执法记录仪等执法装备缺口较大,执法工作保障与工作需要差距大,在基础硬件设施上白芒营所、码市所、水口所离“三化”建设还存在很大差距,制约了监管效能的提升。

  由于基层监管力量不足,事业人员和工勤人员参与监管工作的现象较为普遍。去年省委巡视后,县委编办和组织部门在审核差异化补贴时要求工作人员需编制和岗位均在基层所,县市场监管局近两年调入基层所的年轻力量大部分为直属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并非在基层,不能乡镇工作差异化专项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三、有关建议

  (一)进一步增强基层市场监管力量

  一是积极向县委县政府汇报。按照“三定”方案和基本队伍配备原则,通过公招、交流、商调等各种手段,增加愿意到基层所干事创业的新鲜血液,确保基层所必要的人员力量、专业人才和队伍结构。建立人员有序流动机制,坚持常态化正向用人导向,新招录人员优先安排基层所锻炼,大胆提拔使用政绩突出、表现良好的基层人员,促进局所、城乡之间工作人员定期合理流动,形成人往基层走、待遇基层好的局面,解决基层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人员不匹配的问题。二是加大创建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市场监管所力度。加快大圩、河路口两个基层所办公及业务用房建设的申报进度,按照功能齐全、设置科学、布局合理、满足需要的基本要求,全面完成“三化”市场监管所示范创建并达到验收要求。三是推进智慧监管。运用市场监管系统及其手机 APP,配合推进法人信息大平台、“互联网+监管”系统和“双随机、一公开”系统,加快“互联网+明厨亮灶”等系统建设,切实提高基层监管效率,使监管一线的“最小作战单元”发挥“最大战斗合力”。

  (二)进一步规范基层市场所的内部管理

  一是厘清局所队事权划分。坚持权责一致原则,突出机关和基层各自特点和优势,做到各有侧重,合理划分局、所事权,建立基层所事权清单,并实行动态管理。在实行“所队合一”体制前提下,形成“县局一体管理、大队专业执法、基层所综合监管”的运行模式。二是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根据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和上级规范性文件精神,按照市场监管所事权清单编制工作手册,形成规范统一、高效的工作流程和操作指南,使市场监管所行使监管执法有章可循、无缝对接、运转协调、高效推进。三是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和廉洁自律制度。在办公场所设置举报箱、意见箱,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市场监管所及其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接受社会监督。

  (三)进一步提高市场监管执法队伍素质

  一是加强思想道德培训。始终将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无论监管任务如何繁重,都必须加强对基层干部教育,提高干部政治思想素质,同时,要加强干部认同感教育,消除原工商、质监、食药的条线隔膜,使基层干部在市场环境多变、监管对象复杂的形势下,始终保持很好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推进业务培训制度化、系统化,注重对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专业性的培训,重点培训实际运用法律法规查办经济违法案件的能力和查处复杂、新型疑难案件的能力。三是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培训。重点加强对计算机操作、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方面的专业培训,实现业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监管执法的科技含量。

【(17篇)各类调研报告汇编】相关文章:

1.保安部年度总结保安年终总结13篇

2.优秀话务员工作总结4篇(2024年)

3.2024年度造价工程师年终个人工作总结5篇

4.个人总结结尾7篇【通用文档】

5.2024年关于执行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情况述责述廉报告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