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主题教育专题调研报告——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供大家参考。
主题教育专题调研报告——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
按照主题教育调研工作安排,深入银达、总寨、东洞等部分乡镇调研,并召开不同层次座谈会,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办法征求意见建议,对全县农业农村发展的成效、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机遇等进行了分析研判,并初步提出了今后发展方向、思路目标和重点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特点
近年来,全区紧紧围绕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致力于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贯彻“做精一产、服务城市、富裕农民” 发展战略,落实园区化、企业化、循环化和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在农村产业培育、农村改革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管理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农业丰收,农业经济发展形势良好,预计全年农业增加值增长5.5%,达27.88亿元。主要有五个特点。
(一)调优结构,农业经济形势总体平稳。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壮大制种、蔬菜、草畜三大主导产业,培育林果、休闲等优势特色产业。年内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制种面积达到28.2万亩,优质粮面积27.83万亩,全区粮经比达到了45:55,建设李广杏、油桃2个千亩经济林示范乡镇,布局百亩经济林示范点21个,年内杏、桃等特色林果合格面积达到4516亩,经济林面积达到46545亩。牛羊大县建设取得新成效,畜禽养殖业稳步发展,预计畜禽饲养总量达到825万头只,出栏575万头只,蔬菜、种子、肉蛋奶、果品总产分别达到86万吨、8.2万吨、7.64万吨、 5.6万吨,全区发展植物园、三泉山庄等各类农家乐休闲山庄达到298家,培育旅游专业村会7个,促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加。预计2023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37元,其中农业经营性收入为7284元,占到58%。
(二)政策引导,农业设施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今年来,区财政整合资金10亿元,对重点产业进行扶持,有效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强化了设施农业、标准化养殖业、特色林果、农业产业园建设。年内新建成50亩以上日光温室小区36个,年育苗300万株以上集约化育苗中心4个,百亩钢架大棚小区49个,集约化育苗中心4个,新增日光温室3556.8亩,推广钢架大棚10046亩,建设科技示范园区10个,新建成牛羊标准化养殖小区(企业)36个、规模养殖场50个,带动培育发展万元规模养殖户16429户,两万元养殖示范户7177户。推广农业新机械,新增新型配套农机具2019台,农业机械化率达到了75%,农业的设施装备化水平显著提高。
(三)深化改革,构建农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机制。围绕保障农民财产权,盘活资产,在2个乡镇4个村组织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围绕解决“谁来种地”问题,出台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意见,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建成家庭农场8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79家,新增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7家,累计达到51个。围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全区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藏企业166个,创建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34个,农产品加工贮藏能力达到200万吨以上,带动订单农业达58.6%。围绕土地规模化经营,支持土地流转仲裁、调解机构建设,规范流转行为,年内新增流转面积8000亩,累计达15.45万亩,占到了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27.1%。围绕解决规模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用好省政府“双业”贷款政策,年内草畜、蔬菜贴息贷款8亿元以上,省市财政贴息3000万元以上。
(四)强化服务,农业生产安全保障有力。不断强化农业行政执法、农产品质量和农业安全管理能力建设,开展农资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专项整治。年内查办各类案件60多起,为农民挽回损失400多万元,全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了76.1%,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26%,农业农村部及省市级8次例行抽检综合抽检合格率达到99.84%。严格落实动植物疫病防控措施,全区动物免疫密度和挂标率均达到100%,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力度,开展黄斑星天牛专项行动,累计防治面积3.8万亩,效果明显,全年无重大动物疫情、植物病虫害、草原火灾、鼠虫害和农机安全事故。
(五)项目支撑,夯实了农业发展基础。年内争取和实施旱涝保收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农业推广体系建设、高效节水农业建设等农牧业发展项目,着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和农业服务能力建设。整合资金3300万元,实施了十大农业产业园道路、绿化、供电、供水网络,新增招商引资入园企业28个,投资总额达到了7.3亿元。实施“五整治五提升”工程,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个,建成重点整治提升示范区9个,完成整乡整治改造乡镇2个、整组整治改造居民点46个,建成百户以上中心村10个。围绕生态建设,新增生态防护林9015亩,农田防护林146公里,绿色通道43公里,建成防风固沙林7647万亩。年内投资1.43亿元实施了定洪临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堤防及河道治理、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和农村安全饮水等25项水利工程基建项目。加大农村路网改造,新改建农村公路91公里,整修1100公里。有效改善了农业农村发展面貌和条件,增强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后劲。
二、存在问题
一是发展现代农业认识不统一。各乡镇、各单位对中央“三农”政策和农村综合改革政策学习钻研不够,确定发展思路和具体工作重点时,结合实际不紧密,没有将工作的重点聚集到深化农村经营体制和机制改革,以及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动植物疫情监管安全上来。对区委、区政府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决策部署,尤其是十大农业产业园的建设思想认识不够统一。对农民关心的急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涉及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改革方面的工作,调查研究不够,不利于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是农民增收压力和难度增大。一方面,在土地承包经营为主的农村经营体制下,我区农业生产达到较高水平,增产增收的基数已经较高,调整产业结构的增收空间越来越小,增收渠道狭窄,依靠常规措施增收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必须依靠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下,维权能力弱,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原料生产基地没有与农户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责权利不明,农民处于弱势,谈判地位低下,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收入困难重重。
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老化问题突出。农村农田排灌系统、田间道路、低压电网、林网等配套设施不健全,农业水利工程老化失修,工程配套率低,尤其是沿山乡镇灌溉用水短缺,旱情严重。中低产田改造力度不够,高标准农田比例低。集镇和村组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村组道路、居民点硬化改造提升量大任务重,城镇化建设与群众期望差距较大,尤其是撤乡并镇后的集镇建设投入不足,发展缓慢。
四是引导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政策不足。随着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问题的加剧,我区同全国一样存在着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由于受技能限制,全区农民对脱离土地后的生存保障信心不足,不愿意脱离土地,导致现代农业发展存在“三难”问题,即:农业设施没有确权,农民不能贷款发展产业难;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未确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难,难以实现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土地流转市场不规范,企业建立基地难。同时,金融支农机制不健全,农业融资难,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急需要加快推进改革的步伐,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破解发展瓶颈。
五是政府对农业的管理服务乏力。主要表现政府对订单农业、农业市场和农业安全监督管理力量不足、手段不够,缺乏对企业、农户不守诚信的有效管理和制约,订单农业合同兑现时矛盾纠纷突出、信访问题加剧,尤其是制种产业领域存在的套购种子、非法经营、争抢基地等问题,影响制种产业的健康发展。对农资市场管理方面,执法监管力量不足,假劣化肥、农药、种子坑农、骗农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要求与技术服务不相适应,农业技术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和知识更新,技术服务需要与服务脱节,社会型服务组织培育不够。
经过分析,虽然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但是从国家政策、我区所处地域来看,存在一定的发展机遇。一是政策机遇,中央持续重视农业农村工作,不断深化改革,破解难题,在改革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二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服务试点县区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等称号,使我区能够在农业农村改革中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注和支持。三是我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工作相对具有较好的基础,主导产业突出、农产品加工流通发达、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较好。因此要统一思想,立足破解瓶颈问题,努力提升农业农村工作水平。
三、思路重点
下一步,全区农业农村工作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20D精神,紧紧围绕农民增收、产业发展、农村繁荣,按照“一区两带三产业”发展布局和园区化、企业化、循环化、产业化的发展思路,抓产业,引导优势主导产业与特色高效农业竞相发展,抓改革,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深化农村改革稳步推进,抓基础,力促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同步建设,提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水平,力争全区农业增加值增长5.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以上。
(一)建管并重,推进农业产业园建设。落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坚持“建管并重,管重于建”的发展理念,主抓基础设施完善、提高管理水平和提升经营水平三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政策支持,由乡政府负责,按规划启动肉牛养殖产业园,落实措施,完善非耕地产业园扩建部分水电路基础设施。管理方面,坚持属地管理原则,逐步理顺示范区管理体制,年内戈壁循环经济产业园移交镇人民政府管理,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办公室按照其工作职能,侧重谋划全区现代农业建设、政策制定及“一区十园”发展的宏观指导管理。产业园经营方面,重点是抓好园内养殖企业补栏、设施农业扣棚种植,采取招商引资、政策扶持引导的办法,产业园新建日光温室300座以上,利用产业园平台,积极探索总结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创建品牌,扩大产业园示范效应,努力将产业园建成农民发展产业致富的带动区,新品种新技术经营新模式的示范区,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辐射源。
(二)强化指导,竞相发展优势产业。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巩固提升蔬菜、制种和草畜三大优势主导产业,竞相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乡镇为主,区域化布局,各打各的优势仗,各走各的产业路。蔬菜产业突出设施化发展,主抓大陆菜,发展高原夏菜,蔬菜总体面积稳定在20万亩,新建50亩连片温室小区20个,新建日光温室1000亩,以新型材料、固定组装式钢架大棚为主,布点示范,新建百亩连片大棚小区30个,新增塑料大棚面积5000亩,培育300万株以上的工厂化育苗中心2个;
制种产业要在强化市场和基地监管的基础上,巩固提升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建设“四化”杂交玉米示范基地,加快建设国家级瓜菜花卉种子繁育基地,制种面积稳定在28万亩左右;
草畜产业突出标准化养殖企业(小区)建设和补栏,以沿山乡镇为主,坚持政府规划引导,农民主导发展,鼓励以乡镇或村组为单位,规划占地50-300亩适度规模的标准化养殖园区,带动新增标准化养殖企业30个。完成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规划,今后5年内规划建设肉用种羊场1个,新建良种羊扩繁场5个,每年调引纯种肉用种公羊500只以上,畜禽养殖总量稳定在830万头只,牛18万头,羊175万只;
立足实际,因势利导,在特色林果、洋葱、甜叶菊、辣椒等特色产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重点支持发展连片200亩以上经济林,新增林果面积4500亩,其中杏3000亩,桃1000亩,大力培育黑枸杞产业,年内力争达到1.5万亩,鼓励水域湿地资源丰富的乡镇,以生态资源保护为前提,规划建设农业生态旅游乡镇,启动花城湖湿地公园建设,科学规划采摘园,创新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内容,促进休闲农业发展,年内新创建星级农家乐5家,旅游专业村1个,抓好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务输转,输转农村劳动力6万人以上。
(三)深化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围绕保障农民财产权、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业领域改革。在总结2023年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试点工作,深入研究分类探索农户宅基地、设施农业等确权工作。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落实省政府发展家庭农场的意见及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年内认定家庭农场25个以上,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新增市级示范社10个。主抓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调解仲裁工作机构的标准化建设,积极建设土地流转信息平台,提高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能力。
(四)延伸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种养业优势区域集中,年内重点抓好标准化养殖产业园牛羊交易市场和牛羊屠宰加工线的发展建设,培育收入过亿元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支持其与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联合发展,建设基地,推动农业向产品加工精深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增强产业带动发展能力。鼓励各乡镇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同步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业,在集镇周边和重点村规划农产品加工物流区,建设农产品市场,支持发展网上物流,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推进农业和工业融合发展,拉动小城镇建设。积极引导发展农产品品牌,鼓励企业组团发展,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申报注册商标、地理标志和“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打造一批特色品牌产品,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
(五)改进作风,强化农业服务管理。一是主抓服务能力提升。以机构建设、人员配备和经费保障为重点,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年内完成区级农产品质量监测站项目建设,加强人员培训,提升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机构的服务能力。二是抓好科技推广工作。开展农村科普活动,落实科技特派员、科技人员包乡挂项联系农业重点工作制度,推广农业节水、测土配方、有机无土栽培、保护性耕作、秸秆饲料化利用、标准化规模养殖等适用技术,年内完成垄膜沟灌为主的农田节水面积42.5万亩,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0个,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覆盖率达到92%以上,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68%以上。三是抓好依法治农。集中开展打击假劣农资、无证落实种子生产基地、抢套购种子等专项执法和制种废弃物、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专项治理,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加快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开展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9%以上。四是抓好农业生态安全。完善动植物防疫体系和重大疫情应急处置机制建设,保障动物防疫工作经费,落实疫病防控责任,扎实开展黄斑星天牛集中治理,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力度,确保年内不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六)夯实基础,配套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争取项目资金,加快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以农村环境集中整治为重点,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启动“十镇百村千组”工程,实施10个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新续建农民集中居住小区5个,美丽乡村示范村3个,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洁村16个,整体改造居民点100个。水务局要发挥农田水利建设牵头抓总作用,整合财政、水利等部门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统筹指导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抓好以高效节水为主的田间配套工程,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新增2万亩以上,实施堤防及河道治理、水闸除险加固及“五小水利工程”。要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00公里以上,改造危桥10座。突出抓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在防治黄斑星天牛中,落实伐植结合、伐一补十的措施,补植生态林,突出重点,连片规划,发展千亩红柳滩建设,年内建设农田防护林70公里,绿色通道35公里,造沙林4500亩,新增生态林5500亩,争取资金,建设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利用设施和“尾菜”、制种废弃物处理设施,保护农业和农村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调整优化考核指标。按照“兼顾全面性、凸现个性、强化刚性量化”的原则,修订目标管理责任书考核办法,对具体设置的考核项目任务指标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办法,进行充分对接,乡镇要利用冬季集中教育征求群众意见,开展调查研究,谋划本乡镇的工作重点和具体指标,及时上报衔接,区上按照省市安排,综合统筹,分类确定各乡镇重点任务内容,纳入目标管理责任书进行考核,进一步优化指标项目,调整分值权重,力争考核导向明确,工作重点突出,农业农村工作发展成效明显。
(二)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坚持政府指导、资金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研究制定农业农村重点工作扶持办法,财政扶持资金既考虑重点产业园和示范园建设,也充分兼顾大部分农业生产者的需求,实行贷款贴息扶持和重点项目奖励补助相结合,重点对产业园的管理及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进行补助,对规划区域内建设的设施温室、塑料大棚进行奖励补助扶持,对新规划50亩以上养殖园区给予资金支持;
实行财政贴息的办法,引导金融投资向农村倾斜,研究制定重点产业财政贴息办法,对规划建设的标准化养殖产业园、创建的规模以上标准化养殖企业(小区)、肉牛肉羊良种繁育场建设、新建的日光温室、钢架塑料大棚进行贷款贴息补助,养殖企业补栏贷款不少于30万元,新建的每座塑料大棚建设贷款不低于7000元、每座日光温室建设贷款不低于5万元,贷款由财政贴息,规划连片建设的设施农业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直接补助,引导产业规模发展。
(三)强化金融支持力度。研究制定农村产业发展融资意见,加强与金融部门对接,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和金融产品,积极探索生产设施、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房产等抵押担保方式和区级财政贴息扶持设施农业和重点产业的工作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农业信贷投放,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多样化融资服务。全面落实配套区级财政贴息资金,不断扩大贴息贷款规模,带动产业发展资金投入总量,力争发放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产业贴息贷款10亿元以上,争取省市财政贴息4000万元以上。积极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落实好奶牛、能繁母猪、玉米等政策性农业保险,抓好新建塑料大棚小区、日光温室设施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建立保险公司与银行信息共享机制,促进银行贷款向农村倾斜。
【主题教育专题调研报告——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