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年度公文时态——读《散文时态》之悟(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公文的时态——读《散文的时态》之悟
近日读屏,读到作家周晓枫的文章《散文的时态》。这是一篇文学理论方面的佳作,曾被选用作为2021年浙江省高考语文科目阅读理解题的阅读材料。
饶有兴趣地读罢此文,我忽然想到,能不能就公文的时态也做些探讨,写上一篇文章呢?
我从事公文写作已有32年,对公文的时态,属于“日用而不知”(《周易·系辞上》),从来没有认真琢磨过。然而,即便是后知后觉,也总比不知不觉、糊里糊涂要好。就此专门研究一番,想来不仅对自己继续走好文路有好处,对读者也会有启迪。
诚如周晓枫所说,“汉语和英语不一样,所谓过去时、正在进行时、将来时,对我们来说只是昨天、去年、此时此刻、三个月以后等等这样的时间副词标注,之后并无词形和句型的变化”。对汉语表达的这个特点,周晓枫抓得很准。但她没有谈到的是,对于不同时态,可以用不同的时间副词作标注,这一点英语、汉语并没有区别,区别在于英语往往通过词形、句型的变化加以呈现和区分,汉语则常常使用具有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意和区分。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属于殊途同归,很难说哪种方式更好,但我觉得汉语的表达方式因时态而产生的变化相对较少,因而更显简约。举个简单的例子:
我写完了这篇文章(过去完成时)。
我正/在抓紧起草这篇文章(现在进行时)。
我将/打算/计划就此写一篇文章(将来时)。
这三句话,分别对应着三种时态,其中都没有时间副词,但由于各自包含有标志性词语(下划线标注),时态是显而易见的。这种表达方式,在所有基于汉语的写作中是一致的,无论写散文、写新闻还是写公文,以及其它文体。
周晓枫认为,从古人到今人,往往习惯于用过去完成时态来写散文,从终点望向来路,作品平铺直叙,“事后诸葛”地讲道理,多数充满回忆的味道,容易使读者产生阅读上的安全感乃至倦意。与此相反,她更为主张像写小说一样,以正在进行时态来构思和描写,更注重表现“此时此刻”,更注重过程和细节,赋以对事物更多元、多义和多彩的理解,这样能为散文读者带来更为生动而复杂的审美体验——“把读者凌空抓起来,直接扔进叙述的情境中”“使他们的角色从旁观到参与,从被告诫到共分享”。
大道相通,大道一也。我历来主张,写文章要善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公文和散文都是“文”,一笔写不出两个“文”字。如果借用周晓枫的“时态观”来审视公文写作,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呢?
首先必须明确,公文是应用文,要求结构严谨,表达准确、精练、明了。我们不能也不应把公文写得像小说一样充满悬念、扑朔迷离,写得像诗歌一样情感奔放、节奏跳跃,写得像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但是,也并不是说公文写作只能平铺直叙,只有一个平面上的几条线、一条线上的几个点,只是扁平的二维世界。适当吸收和借鉴文学创作别出心裁的结构方式、灵动多样的写作笔法,对于我们在保有公文实用性的前提下,增强其可读性乃至吸引力,无疑是有益的。公文以实用性为根本属性、第一属性,但并不排斥可读性。恰到好处的可读性非但无损于实用性,反而有助于增强实用性。如果一纸公文在手,读者看不下去、看不进去,其实用性就无从谈起,没有任何意义。
具体来说,我从《散文的时态》中主要获得了这样一些启示:
——时态的选择和运用不仅是语法问题,更是思维方式问题。周晓枫认为,“所谓进行时态的散文写作,不仅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我理解,周晓枫所说的时态包括进行时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时态,是语法意义上的,一个句子就是一种时态。广义的时态,则是写作思维方式和文章整体意义上的,旨在以更具表现力(作者维度)和吸引力(读者维度)的方式巧妙处理文章核心内容所处之“时”与所写之“态”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由内而外、由写作思维之变催生文章气象之变的“大时态观”。
——以正在进行时态写作,就是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周晓枫主张,散文要表现“此时此刻”,用“现在”连接过去的屐痕、指向未来的光亮。任何文章的写作,都是“内容为王”。从内容上看,过去、现在、将来,皆在公文可写之列。写过去,主要是写总结,往往重在写成绩、写经验,当然失败的教训也可以写、值得写。写未来,主要是做规划、定计划,放眼未来的前瞻性谋划和部署也可归入此类内容。而“现在”,确实是最有“写头”的。写现在,可以对当前形势作出分析,可以对现实问题进行解剖,也可以对正在做的工作进行叙述说明、作出任务分解、明确责任分工、给予方法指导。我理解,周晓枫主张以正在进行时态写作,不仅仅在于“现在”的即时性、临场感,更在于它可以连接过去写发展、写变化,指向未来写趋势、写期许,是最有写作张力、思想开拓力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我觉得,周晓枫对“现在”、对表现“此时此刻”的强调,与公文写作应“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是一致的。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这是***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理论创新的根本原则,也是实践创造的根本原则。而致力于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公文,在其写作过程中更应自觉坚持、充分体现这一原则,更多地以正在进行时态来书写,把更多精力用在思考如何抓住“此时此刻”不等不拖、不虚度光阴、不错失良机上,用在谋划推动正在做的事情,千方百计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
——以正在进行时态写作,就是要更为注重所写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展现。周晓枫主张,对于写作者来说,散文不仅有终点的视角,也有途中的视角,要用进行时态展现开花的整个过程,使我们不会忽略沿途的风景。一些公文的作者,惯于把目光和笔触落在终点,过于注重目标导向或是结果导向,对途中和过程则着墨不多、着力不够。公文写作是为单位代言、为领导代笔,我们要善于从领导者的站位去设定目标、明确任务,从领导者的视角去预判终点、审视结果,但也不要忽略从读者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对于读者而言,“正在进行时态的写作是大厨精心调制了香色味俱全的正在上桌的菜肴,诱动读者的食欲和想象,从中汲取适合自己身体的营养,而不是保健品厂商提供一把药品了事”。我们要向读者展示的,不仅是香色味俱全的菜肴,还应把整个烹制过程展示出来,把烹制的方法、要领、心得等传授给他们,甚至为同样的原材料提供不同的烹制方案以供选择,这样读者才能各取所需,进而各显其能,一起参与创造,而不是只有旁观的权利。
——以正在进行时态写作,既应遵循时序原则,又要努力展现“态”的多种、多维、多变。周晓枫主张,写散文不要采用站在终点位置平行回望的方式处理时序,从1到10按部就班地重述,而需要在合适的时候跃起和跳离原地,使叙述多维和立体。这样的写作主张,对于改良一些公文单一、刻板的叙事方式也是适用的。我们假设,事件发生的完整顺序是从1排列到10。公文写作,当然可以从1写到10,这是最常用的顺叙方式;
也可以从10写到1,这是倒叙,在写总结和经验交流材料的时候,结果倒悬是最常用的笔法;
还可以从中间、从“现在”起笔,往前追溯到“过去”,向后推演到“未来”;
甚至可以“挑着写”“跳着写”,截取其中的一小段或几个点,只写“345”或者“268”。这样一些写法,都不违背时序原则,因为并没有打乱思维逻辑。在公文写作中,甚至还可以来点儿空间折叠,把本属于不同空间的“1”或“3”放到一个平面上,或加以比较,作为借鉴,或遥相呼应,形成共振。当然,顺序错位这类文学手法并不适用于公文写作。试想一下,如果抓工作不讲程序、不按步骤,写工作不按顺序、不辨先后,那会是怎样一种乱象?所以,“729”“835”这样的思维乱码不能出现在公文及其写作中。
观念一变天地宽,思维一变万象新。周晓枫说:“随着时态的变化,散文的场景、结构、节奏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我获得的上面这四点启示,分别对应着公文写作的思维、重心、视角、结构,与时态变化带给散文的改变并不一致。但重要的是,由此获得了一种审视、研究和进行公文写作的新的思维方式,相信它会让我笔下的文稿发生更多可喜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