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英国作家萨克雷也曾说“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
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
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学生的成长,乃至其今后的人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毫不夸张的说,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谓是人生的一大财富。本文将结合实际,谈谈农村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一、
农村的社会环境潜移默化地使孩子们的行为习惯被影响着而不自知,比如个人卫生习惯不好,不勤洗手、洗脸、洗头、洗澡,不勤换衣服;
个人行为习惯不好,乱写乱画、乱扔垃圾、大声喧哗、讲脏话;
学习习惯不好,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听讲、不爱回答问题、课后不写作业。当然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有这种习惯,但就是因为农村学生群体中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存在,更突显了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二、
1.家庭因素
在农村,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家长文化程度不高,一些家长对于学生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方式相对落后,因而家长的这种行为也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动力和对待学习的态度。
2.社会因素
复杂的社会环境,不仅影响着城市,也蔓延到了农村。电视节目和网络在给孩子们带来知识和娱乐的同时,其中的负面因素也同时影响着孩子们的生活学习。学生年龄小,分辨力差,定力不足,尤其是小学生则更加明显,沉迷于网络、游戏而无法自拔的例子不胜枚举。
三、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
1.行为规范训练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明确规范和要求,是培养学生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在校期间学生的行为习惯,一是需要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引导和督促,二是需要同学们彼此之间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提醒。因此,在开学第一次的班会课上,就应征询同学们的意见,制定并通过“班级行为守则”,并在老师的指导和全班同学们的监督下实施。
有段时间我们班的教室里卫生状况很差,满地的垃圾,纸屑、胶带、零食包装袋随处可见,课桌摆的歪歪斜斜,一到课间教室里尘土飞扬,严重影响班级的环境整洁,让老师们都觉得很头痛。针对于此,我和几个班干部分析情况,借助班会课的机会,举行了一场“我的班级我的家——金点子征集”活动,向学生们征集改变教室环境的点子,让全班同学一起参与制定班级环境维持规范,以及保持环境的方法。号召大家一起管理班级环境,不扔垃圾,管住自己的手。见到垃圾要主动捡起来扔到垃圾箱。由于这是学生们自己主动提出的守则和办法,因此在之后的执行和监督方面大家都很自觉很有责任心。通过这个活动,从细微处循序渐进地教育孩子们改掉坏习惯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2.强化监督,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保持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虽然易于规范,却不易保持,易“反复”。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就要求老师要“反复抓,抓反复”,要知道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绝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学生的坚持,更需要老师的坚持。
例如,我们学校的学生上学习惯早到,我提出要开展“每日诵读”活动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晨读习惯。因此,我刻意每天提前到教室,要求由值日班长领读,学生们到校在按要求交完作业后就能自觉开始晨读活动。而我则站在教室前面监督。一段时间后,我每天早晨来到教室开始不再站在讲台前面,而是坐在教室后面的角落里静静地看着。只见学生们陆续到来之后,一个个有条不紊地放下书包,交作业,然后回到自己的位子上拿出书来,在值日班长的带领下开始朗读。久而久之,学生们形成了十分良好的晨读习惯。同时,我还及时与各科老师互相沟通、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对于个别存在困难,习惯较差的学生,我则通过个别谈话的方式,帮助其尽快养成好习惯。
3.老师要做好学生的示范者
“学高为师,身正曰范”,老师除了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会有意无意地模仿老师的行为。因而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老师自身的行为习惯也很重要。
为了培养学生多读课外有益书籍的习惯,我带头通过捐赠书籍的方式建立了班级图书角,我从家里带来喜欢的书籍放在图书角,供大家交换阅读,并且定期更换书籍。这一方法在班级中引起了强烈共鸣,学生们纷纷仿效,使得我们班的阅读氛围空前浓厚。学生们爱读书的习惯也逐渐养成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短时间内可以形成,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持之以恒地反复强调和引导,相信孩子们一定可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