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9日至26日,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与市外事与文物旅游局组成联合考察组,对被列入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市县的贵州省遵义、安顺两市及雷山县(以下简称“两市一县”)的全域旅游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两市一县”的基本情况及全域旅游发展概况
遵义市地处中国西南腹地,位于贵州省北部,距贵阳市155公里。全市国土面积3076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9%。辖3区、2市、7县、2个民族自治县,总人口800万,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60平方公里,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68亿元。遵义是贵州第二大旅游城市,有100多处特色景区,4a级以上景区15个。近年来,抓住国家、省、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机遇,紧紧围绕“坚持红色传承,推动绿色发展,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的目标,奋力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16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3435.1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6.7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3%和41.3%。
安顺市位于贵州省中西部,距贵阳90公里,是世界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地区。全市总面积926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7%,辖2区、4县、1个技术开发区、2个风景区,总人口289.98万人,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5.41亿元。拥有2个5a级景区和6个4a级景区。近年来,紧紧抓住“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重要机遇,以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以品牌提升为引领、以产业融合为驱动,打造出一批具有特色的山地旅游精品。2016年上半年,共接待游客2418.0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7.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1%和39.6%。
雷山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距省城贵阳184公里,总面积1218.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70.32%,总人口15.4万人,其中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7%,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3.53亿元。雷山以秀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而闻名,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少数民族聚集地。近年来,立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多彩的民族文化,充分挖掘发展潜力,借助“全域旅游”政策机遇,把旅游业作为调结构、转方式、促增长、提形象的重要抓手,加快构建“快旅慢游”体系,全力推进民族文化旅游跨越发展。截至2016年7月底,共接待游客489.9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9.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2.07%和63.39%。
二、“两市一县”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高点定位,统筹规划,持之以恒抓旅游
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确立了“加快建设旅游大省、旅游强省”的发展目标,把旅游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和第三产业重点来培育和发展。省政府与国家旅游局签署了推动贵州旅游创新发展会议纪要,编制完成《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贵州省针对全省旅游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尤其是自2006年以来,已连续举办旅发大会11届,省级旅发大会在贵州省旅游业加速发展进程中推动有力,影响深远。各市县也踊跃举办旅发大会,促进当地全域旅游不断升级升温;
通过一届又一届的旅发大会,全省各市县站到了更高一级的平台,积极整合项目、资金和对外营销宣传等各类优势资源,强有力地支持和帮助了举办地加快旅游业发展,使当地旅游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建设、特色新农村建设等得到大幅提升。
遵义市明确定位旅游产业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同时把旅游业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产业、关系社会福祉的民生产业、全面小康的幸福产业、绿色生态的低碳产业、释放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
突出构建“全景域体验、全产业融合、全过程消费、全方位开放、全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抢抓机遇,审时度势,奋力弯道取直,后发赶超。先后与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同济大学等高端策划团队合作,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安顺市一直把旅游产业作为全市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按照全域景区化的标准,推动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交通规划以及其他产业规划等“多规合一”。特别是在《大黄果树全域旅游规划》中,与城市规划、交通运输规划、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大健康医药产业规划等衔接起来,深入推进“多规融合”,构建起各部门+旅游格局。雷山县加强旅游业与苗族文化的研究、挖掘、传承、保护的对接,积极将民俗文化融入旅游开发中,赋予景区景点等旅游产品新的文化内涵,提升资源开发层次和苗文化的知识内涵。
(二)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全域旅游发展的领导和管理体制,创新区域治理体系
遵义市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健全了旅游综合协调机制,强化了各部门的协调联系;
各级各部门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全市各项工作紧紧围绕“建设全景遵义、发展全域旅游”展开;
各县(市、区)都把旅游业确立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战略产业,提出了围绕旅游联动抓其他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安顺市成立了市委书记、市长为主任,市四大班子领导为副主任,旅游局等市直相关部门、各县(区)党委、政府、黄果树旅游集团公司和相关景区负责人为成员的安顺市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明确了办公室和各单位具体职责;
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邀请国内外旅游管理方面的权威专家出谋划策;
各县区纷纷拿出具体行动方案,各部门拿出融入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各大景区结合市场和游客的需求,加快体制改革做好市场推广。雷山县按照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部署,以“呵护绿水青山、留住美丽乡愁”为理念,把旅游业作为调结构、转方式、促增长、提形象的重要抓手,着力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做深做足做全“山水”文章与“乡愁”文化,全力推进民族文化旅游跨越发展,他们成立了县级领导任组长的旅游工作组,制定工作方案,推进项目建设,促进了全域旅游工作的蓬勃发展以及各产业的融合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在创新区域治理体系上,遵义市加快推进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由旅游、工商、交通、消防等部门综合执法的工作机制;
安顺市把重要景区,如黄果树大景区赋予其与经济开发区及各县(区)同等职能待遇,成立了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旅游分局等机构,正在推动物价、交通、食药监、消防等多家部门相互衔接,形成综合执法机构,进一步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实现区域综合化管理。同时加快“大黄果树旅游圈”建设,推进“黄果树、龙宫、大屯堡”景区一体化建设、一体化管理、一体化营销、一体化发展,带动周边景区和特色村寨融入全域旅游发展的大潮中。
(三)多业互动,实施旅游+,着力构建丰富的旅游服务产品
安顺市依托世界级自然、文化等资源,充分发挥“旅游+”对其他产业的融合、催化和集成作用,使旅游从封闭的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实施“旅游+体育”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专业性品牌赛事和旅游节事活动,打响“攀跑跳骑·动感安顺”旅游体育品牌;
实施“旅游+养生养老”发展集运动养生、温泉水疗、药园观光等一体化健康养生业态;
实施“旅游+互联网”等行动计划,突出以大数据应用为支撑的智慧旅游建设,完善管理、服务、营销和体验基础板块,促进旅游服务智能化。
遵义市坚持红色传承、绿色发展,围绕“红色圣地·醉美遵义”做文章。以“旅游+城镇”促进产城景融合。茅台镇集聚了工业旅游、白酒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及乡村旅游等多种形态。将茅台示范镇、茅台旅游综合体、茅台古镇文化产业园、茅台旅游景区和茅台酒工业园“五位一体”有机结合,集休闲体验观光度假为一体,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茅台镇样板。同时推出了一批以“旅游+农业”促进农旅一体化,以“旅游+大数据”促进智慧旅游,以“旅游+扶贫”促进脱贫攻坚的典型。他们瞄准“商养学、闲情奇”旅游发展新六要素,推动旅游业与文化、体育、商业等的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全景域、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
雷山县着力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他们加强旅游业与苗族文化的研究、挖掘、传承、保护的对接,积极将民俗文化融入旅游开发中,赋予景区景点等旅游产品新的文化内涵,提升资源开发层次和苗文化的知识内涵。通过对苗家山歌、苗族技艺、苗族习俗等进行有序的开发和保护,使传统文化进入市场,提升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经济的关链度,全面激活旅游业和苗族文化资源的生命力。
(四)深化改革,建立多元投融资体制,增强全域旅游发展活力
“两市一县”的主要景区都是区域连片规模发展,运作模式和管理模式类似。他们在改革区域管理、创新旅游市场监管、扩大旅游开放等方面都有积极地探索,其中在投融资方式改革方面卓有成效。
遵义市组建了红旅集团、交通旅游投资集团、旅游投融资公司等多个集团、公司,建立了红色旅游发展基金,筹集、管理和发行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构建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资金为主体,依靠市场机制筹措资金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安顺市积极撬动社会资本参与,设立旅游发展基金,发行旅游专项债券,积极申请国家、省专项基金、产业基金和政策性银行贷款;
创新投融资模式,推行ppp、股权融资、金融租赁等为旅游发展筹集资金;
大力招商引资,吸引大型投资公司、房地产企业、工业企业以及网络公司到安顺跨界投资旅游产业,积极推动集团公司整体上市融资;
引导本地旅游企业科学利用债务融资工具,发展旅游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开展旅游项目特许经营权、景区门票收费抵押等方式融资;
探索成立旅游投融资公司,推动乡村旅游产权改革,盘活景区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
(五)一以贯之,服务为本,充实完善基础设施
适应时代的发展,顺应游客的需求,安顺市通过打造自驾游系统、完善引导标识系统、完善路网系统旅游服务功能,建立起四通八达的旅游交通“毛细血管”体系;
紧紧抓住“高铁时代”机遇,围绕高速公路、高铁站点和黄果树机场,规划建设一批旅游服务中心、旅游汽车租赁网点、停车场,构建旅游集散服务体系。遵义市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起“产城景一体”“铁公机联动”“山水田融合”“文教医配套”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做到了旅游交通条件、景区景点设施、接待服务设施、旅游配套设施四个明显改善,为游客提供了方便温馨、宜居宜游的旅游大环境。同时三地都建成了一批智慧旅游乡村、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旅游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三、对我市的几点启示
通过几天的参观学习,大家感受到贵州省旅游业整体发展的茁壮态势和美好的发展前景。面对兄弟省市快速发展的全域旅游局面,面对周边地市如火如荼的旅游发展场景,危机意识,紧迫意识、赶超意识时时萦绕,要勇于学习借鉴先进地市的好做法,扎扎实实推进我市的全域旅游大发展。
(一)深入学习,全面理解把握全域旅游的深刻涵义,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前提
全域旅游不仅是一种旅游发展新模式,更是一种新的区域发展模式,是县域经济、市域经济在新常态下的一种创新形态和模式。全域旅游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必须要树立全区域谋划、全方位推进、全时空统筹、全要素配套、全产业联动、全社会参与的大旅游发展观。因此必须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全域旅游的深刻涵义,明白全域旅游是什么,然后才能综合谋划抓什么、谁来抓、怎么抓等一系列问题。
(二)统筹谋划,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是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保障
全域旅游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要形成一套完善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提高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效能化水平。“两市一县”都适时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健全了旅游综合协调机制,强化了各部门的协调联系,使全域旅游工作朝着既定的方向逐步展开,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我市要尽快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要从战略高度和综合角度,从“全景旅游城市”的高度,规划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实施方案、推进意见等操作性文件,为全域旅游发展指明方向和道路。
(三)政府主导,形成区域内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
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两市一县”实现了区域内旅游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实现了旅游要素和服务全域覆盖。我市要积极整合资源,逐步实现景点景区内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格局,要破除景区景点内外“两重天”的体制壁垒和管理落差,把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从景区景点拓展到全域,做到处处是旅游环境。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形成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新格局。
(四)先行先试,创新投融资方式和一体化经营模式,是发展全域旅游的有效方式
要灵活大胆运用国家赋予山西的综改试验政策,利用我市融入中原经济区的种种优势,先行先试,加快探索创新投融资方式,如ppp、股权融资、金融租赁等投融资模式;
积极引导本地旅游企业科学利用债务融资工具,发展旅游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开展旅游项目特许经营权、景区门票收费抵押等融资方式。积极探索建设大景区旅游圈,通过整合区域内资源,进行一体化建设、一体化管理、一体化发展,一体化营销,带动周边景区和特色村镇融入全域旅游发展中。
(五)政策激励,全民参与,各部门齐抓共管,是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手段
要通过建立完善奖惩激励机制、容错纠错机制,激发干部创业创新的活力,切实让愿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有平台、有地位;
要充分调动起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吸引资金、人才、技术、创新到旅游产业发展上来,形成全社会参与旅游的局面;
要营造各部门齐抓共管、协调推进,各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大旅游格局。
【两市一县全域旅游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