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阶段的书法教学历来以培养书写习惯与识字为主,且与科举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时至今日,中小学阶段的书法教学仍以书写的美观为主要目标。由于楷书的日常书写比较多见,为了方便平时使用,故书法的日常教学多以楷书为基础,也有少量的隶书和行书练习,但篆书在中小学书法教育中却极为少见。
篆书在历史上的发展相较其他书体显得异常薄弱。篆书书写速度与结构的复杂性造成了识读与记忆方面的局限,这就让很多不懂古文字系统的教师无法顺利教学,也让学生望而生畏,导致篆书难进中小学课堂,不受师生欢迎。新中国成立以前的蒙学书法教育中也很少有篆书教学。除了在以篆书书写为主的先秦时期和书法考据学兴盛的清代,其他历史时期如汉、唐、元都是将篆书作为书法现象,由个别书家进行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很难形成从小就学习篆书的社会风气。由于文字的实用需求,楷书和隶书历来是蒙学阶段学习的主要书体,尤其是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更是形成了以端庄的楷书为规范字体的社会风气,其目的便是应对科举考试。晚清和民国时期的私塾教学受西学东渐的影响,也逐渐吸取了西方的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私塾的教育功能转向了最基本的识字习文,书法所用字体也以社会广泛使用且方便快捷的楷书和行书为主。[1](p.234)由此可以看出,晚清和民国时期的私塾书法教学基本上是以楷书为基础,适当教授行书,其目的也无非是为了加强文字的实用性和书写的审美性。再看现代教育体制下的中小学书法教育,其课程根据学年安排,要求学生在不同的年级阶段学习不同的书体,需要学习的字体依然以楷书和行书为主,虽然高年级阶段也会适当增加草书的学习,但篆书学习仍然没有影踪。只有到了更专业的大学阶段,才会设置篆书课程,这样的课程安排也使学书者越来越认为学习书法应以楷书为基础。在这样的学习意识影响下,篆书自然就遭到了学书者的冷落。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文字的简化改革,书法教学也相应地有所变革。在这样的教育形势下,篆书就更不可能成为蒙学基础了,社会要发展,文字要简便,一切以实用为诉求。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传统书法教学才重新兴起。进入21世纪后,国家针对中小学书法教育接连颁布多个文件,逐渐明晰了中小学书法教育的迫切性,使书法教学的模式和内容变得丰富起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全面贯彻,全国的中小学及社会上的培训机构也逐渐认识到书法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在学校及校外培训班开设书法相关课程。学校的书法教师队伍也逐渐建立起来,大学也开始招收书法专业的本科及硕士生,但书法教学所用字体依然以偏实用的楷书和行书为主,其本质和科举时代的需求相似。虽有个别教师会教授隶书,偶尔也涉及篆书,但篆书的整体教学依然步履维艰。
当前,很多高校教师、研究生,乃至中小学的专、兼职书法教师,都在积极关注并思考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未来发展。2013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在小学5~6年级即可进行五体的欣赏学习,感受各种书体的美;
初中阶段,就可以尝试书写其他书体以及篆刻。”由此可见,篆书的教学在初中即可提上日程。由此也可以看出,《纲要》中涉及的书法教学内容与21世纪以前相比有了变化———它表明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即可认识、欣赏篆书,并可在初中阶段开始练习篆书及篆刻。但是,为什么开设篆书课程的学校寥寥无几呢?为什么教师不去主动开设篆书课程呢?篆书教学在中小学书法教育中为什么没有开花结果呢?笔者尝试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逐一分析。(一)社会层面。社会的氛围和需求会影响人们的学习选择。虽然国家政策为中小学书法教育指明了方向,但是传统文化也需要社会功能的促进方能更加繁荣。书法在传统文化中属于六艺之一,但在现今科技发达的社会中,书法变成了人们休闲时修身养性的艺术性娱乐活动,其实用性大大减弱,而篆书作为结构最为复杂、繁琐、难识、难记的书体,其社会实用功能就显得更为弱小。(二)学校层面。学校一方面践行国家的教育主张及相关政策,另一方面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所以学校以服务应试教育为主,以学生的素质发展为辅。中小学书法教育相关政策颁布以后,全国中小学开始积极响应,设立专、兼职的书法教师。但大多数学校只是给“弘扬传统文化”披上了一件外衣,实际考虑的仍是如何让学生以美观大方的书写提高成绩。在这样的情况下,篆书的教学就显得不合时宜,跟不上学校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当然,也有一些书法特色学校重视发展学生的书法水平和审美能力,对书法五体皆有涉及,但其篆书教学依然是浅尝辄止的。(三)教师层面。篆书教学对教师而言是个很大的挑战。书法教师必须经过对篆书的长期学习和深入研究,通晓篆书的发展源流及技法,才能在课堂中自如讲解并示范。前些年,中小学书法教师队伍鱼龙混杂,各科教师兼课的现象比比皆是,要想成功教授篆书是不现实的。近几年来,学校逐渐引进了一些书法专业的人才,这才让篆书教学有了一丝希望。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少有教师主动去触碰篆书,教学基本还是以学生更能接受的楷书和隶书为主。(四)学生层面中小学生一般是以汉语拼音来识读汉字,多年来,他们一直是楷书简化字的学习者,基本上没有接触过繁体字,对于篆书字体更是难以接受和识读,必须依赖教师的讲解方能入门,所以篆书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文字障碍。通过上述各个层面的简要分析,我们总结了篆书教学缺失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进一步探讨篆书教学的意义。
(一)篆书教学的文字学意义。清代大书家何绍基认为,楷书以源自篆、隶才是正轨,因此他对由篆、隶演化成正楷的北碑极为尊崇,并当作自己习字的典范,他坚持书法须以篆、隶为起点,这也构成他评论书迹的标准。他强调书法要有“朴”的面貌,而“朴”就是篆体和隶体的古雅意味。学习篆书不仅能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写字技巧,更可以从文字的角度去识字。中小学的书法教学,除了练习技法,更应从文化角度渗透书法思想。梁漱溟先生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2](p.188)所以在给学生教授篆书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楚篆书的源流及文化,这样才能让学生走进书法文化的世界。我们在古人的书法论述中发现,他们特别善于从天地、星象、鸟兽等大自然造化中汲取书法灵感,这与古人特别重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师法造化”的艺术创作传统有密切关系。蔡邕在《篆势》里对篆书的推崇和描述,基本上也是采用师法自然现象的方式,所以在他的文章里,出现了龟文、龙鳞、黍稷、虫蛇、水露等自然界的动植物及景观,他要求习书者掌握其动、静、长、短、颓、蕴、凝垂、纵横等精彩而细微的变化,故而造成篆文千变万化、多姿多韵的艺术美感及视觉享受。[3](p.223)《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应努力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但由于应试制度的影响,学生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很难培养对汉字的兴趣。笔者认为,篆书教学正好是个契机,它既可以让学生脱离一般的文字思维,进入另一个文字系统重新认知汉字,又可以通过古人造字的故事及篆书的象形性来拓展学生思维,最终让学生重新理解汉字的意义。这样不仅完成了书法教学,更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和眼界,提升了学生的兴趣,也贯彻了《纲要》的精神。(二)篆书教学的心理学意义。清代何绍基认为,只有以篆书作为书法练习的基础方能对其他书体有益。而台湾心理学家高尚仁在其心理学实验中也证实,学书应从篆书开始是有道理的。高尚仁在肌电反应实验中证明,篆书适合书法初学者掌握。其研究结论如下:若以肌电反应的强弱来说明书写各种书体时的肌肉活动量,那么书写篆书时的肌肉活动量最低。这就是说,篆体书法对肌肉活动的要求最低,所以最便于初学书法的人掌握。篆书同时也是经常练习书法的人运笔时最感轻松的书体,其次是隶书,再次是楷书。如果用肌电的强弱来代表书法学习及练习的难易程度,那么篆、隶两体应是最易入手的书法形式,也是书法入门阶段最应鼓励学习的书体。[4](p.190)高尚仁还认为,不同的书体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的难易程度是有区别的。篆、隶二体较草、楷二体易于操作,篆隶之间则以篆体最为轻易。整个书法入门及练习时的操作简易度排序,应该是篆、隶、楷、草,而这个实验结论与传统的看法迥异。高尚仁在实验中还发现,书写篆、隶二体时不但手臂肌电量比书写楷、草时要低,同时呼吸比率也长过楷、草书体。这两项结果结合在一起,说明在书写篆、隶两种书体时,能够同时造成呼吸转缓(吸气时间加长)和肌动量要求较低两种身体现象。以这种理论观点来看,篆、隶二体的优越性就更为突出了,而在两者之间,篆体的优势显然更胜一筹。[5](p.190)所以在课堂实践中,篆书的练习可以使学生心神安宁,呼吸匀静,这对中小学生的心态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篆书教学在中小学书法教育中有着重要意义,学校与培训机构应大力支持书法教师进行篆书的教学。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摆脱一般书体教学的惯式,除了字体练习之外,更应逐步渗透篆书文化,让学生从文化的高度认识、了解篆书,加深对汉字的热爱,从而进一步提升篆书教学的实效性。
[1]曹建,徐海东,张云霁,等.20世纪书法观念与书风嬗变[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
[2]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高尚仁.书法艺术心理学[m].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3.
[4][5]高尚仁.书法心理学[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6.
【篆书教学在书法教育的现状及意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