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燕 李佳
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以此为根本遵循,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一个没有骨气、底气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五千多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这是我们中国人骨气、底气之源。
当前,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发力:一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现代社会科学视野下重新进行诠释与挖掘,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升华到新境界;二是创造性地将传统人文理念、人文思想、人文主张、人文追求进行现代社会科学化总结与提炼,最大限度发挥其现代价值和实践意义;三是用富有时代特征的话语体系和文化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与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相融相通,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和中华文化的主体。对于湖南来说,当务之急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岳麓书院的渊源、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伟大历程和光荣传统讲清楚,把湖湘文化的精髓讲清楚,将岳麓书院打造成学科融合发展的高地、全国知名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试验田、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
——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经历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发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传统,在新的、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中寻求广阔空间。
一是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主题相融合,找准其在当代国家治理中的定位,建构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体系,为妥善应对各种风险、及时把握发展机遇、有效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传统文化智慧。二是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优化中国外部发展环境。在充满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世界多元发展环境中,充分利用包容和谐、“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中华传统文化理念,为中国提供增强合作、化解分歧、赢得良好外部环境的方法路径。三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和价值,为维护社会良知、弘扬人文精神、助力大众品格培育和精神修养、构筑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作出积极贡献。
——在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应注重在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守住民族文化之根、维护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一是涵养深厚的文化自信,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化方向和发展道路。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须坚决避免“去中国化”、毁古搬洋、以西为尊、崇洋媚外,始终坚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屹立东方、惠及世界。二是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强化对外话语的感召力、公信力,把继承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三是扩大文化交流合作,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用好中外人文交流机制,深化政府间文化交流、支持民间力量参与对外文化交流、扩大与海外青少年文化交流,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让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轨道上疾驰、在全球化浪潮中游弋,使当代中国形象在全世界更加闪亮。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理工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相关文章【做好“结合”文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