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民生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现实人的生存需求为根本,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推动人类社会全面进步。2015年国家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贏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健康扶贫”概念应运而生。2016年中央15个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农村贫困人口平等享有基本医疗服务权利、阻断因病致贫返贫链条,助力健康中国与脱贫攻坚的全面实现。至此,标志着我国民生建设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一、马克思民生思想的理论关切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出发点
民生的主体是人民,只有真正的理解人民所需,才能从根本上关注和关心人民的生活状态、实际需求,进而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共生。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的,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我国的各项制度、政策、法律法规等必须以人民为中心,真正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并长期为之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尊重人、关心人、解放人、依靠人的价值取向,就是要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重视解决民生问题,改善和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民生共享。”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一词累计203次并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满足“生存的需要”的根本原则
人要实现自身有尊严的生存,必须有体面的劳动,在劳动过程中既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又实现自身价值。马克思提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在劳动过程中,人类社会也得到不断的发展。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2015年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习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全社会要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劳动与健康两者的关系颇为密切,健康的体魄是劳动的前提,科学的劳动促进个人身心健康的全面发育,两者相辅相成。
(三)探求“自由发展”的目标理念
马克思提出:“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界自然;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立足新时代我们必须牢牢抓紧“以健康促自由”的主线,领悟人民健康对于个人、社会乃至民族自由发展的重要性。二、我国农村健康扶貧工程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政策主体间协同不足,导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不到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并多次强调“在扶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当前我国健康扶贫工程的各主体间各司其职,联动性和兼容性欠缺,导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不到位,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表现为:一是政策主体协同不足。政府部门帮扶政策固化、举措零碎化;二是制度衔接不够。各政策保障部门权责划分模糊、无法形成合力保障;三是政策长效机制欠缺。拘泥于2020年脱贫节点,缺乏更加长效化和人性化的递进。
(二)分类分批救治帮扶力度不强,人的自由选择有待提高
马克思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将给所有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充分的真正的自由。”现行分批分类标准因整体帮扶力度不强,导致了大病集中救治者就医经济负担仍然较重;慢病签约服务管理浮于形式、无动态监管考核,使百姓获得感不强;重病兜底保障部门“网格化”权责划分,联动报销机制亟待健全。
(三)基层医疗综合服务能力薄弱,人的生存权利有待提高
生存权利,既包括个人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水平,更包含个人的健康水平得到保障和不断提高。贫困人口因居住地医疗综合服务能力薄弱,无奈选择异地转诊就医,承担着昂贵的费用开销,生存权利遭受着冲击:一是贫困人口异地就医,家庭经济与个人心理负担沉重;二是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匮乏,对医护人员及行业发展造成严重障碍。
三、探索我国健康扶贫对策
(一)践行马克思民生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动摇
有效的实践活动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实现途径,而以人文本则是民生实践活动的力量源泉和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一种珍视人、解放人、塑造人的价值取向,也是一种关心人的生存状态、提升和充实人的生活品味和生活内涵的民生实践手段。
坚持政府主导,压实利为民所谋:
1.明确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发力。扶贫工作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卫生、人社、民政、医疗机构、医保等联动,发挥社会企业、慈善等组织补充作用并坚持走好群众路线、搜集第一手资料,对于修正政策蓝本、立行立改,意义重大。
2.完善人民群众监督机制。人民是民生活动的唯一主体,始终在民生发展中居于主体地位,“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那他就只能在社会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民众作为民生共建共享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要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保证人民主体地位,行使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权利。
(二)践行马克思民生思想,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所需
马克思提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行以及其他一些东西。”需要与民生密不可分,需要是民生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内在尺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任务和基本目标。
靶向深度贫困地区,满足人民群众“看得起病”的需要:
1.确保政策无差异化的落地。其一,继续强化“保”“控”双向制,既严于保障兜底又控费减免。其二,“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要精准施策,运用大数据进行建档立卡、动态监管;其三,签约服务与考核并行。当地政府、保障部门、医疗机构精准对接深度贫困人口,履职考核且责任到人。
2.挖掘“生存需要”的连锁反应。“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由人的需要而引起的,需要是民生活动的起点,而“劳动满足了人的需要,从而物化了人的本质,又创造与另一个人的本质的需要相符合的物品。”满足需要的活动是历史发展的驱动力,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也是因循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向前迈进。因此,满足深度贫困地区人口民生需求,连接着当地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健康素养的提升与传承,正是推动深度贫困地区综合水平建设的关键。
(三)践行马克思民生思想,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人的发展包含在人的劳动实践基础之上的自然、社会和精神因素的发展,也内含人的生存、生计、生活等民生状态的发展,还包括人的身体、心理和精神文化素质的提升,只有这个统一体得到了全面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民生建设才能真正达到至善的境界。
1.实现“方便看病”,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是关键。马克思认为“由整个社会共同地和有计划地来经营的工业,更加需要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能够通晓整个系统的人。”专业人才在社会生产实践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民生发展必须通过人来进行。满足贫困人口“方便看病”的需求,必须从狠抓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健康素养、专业技能和综合服务能力着手。思想上,提升基层医护人员的职业使命感;业务上,拓展医护人员线上线下的学习途径,为其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视角;政策上,以吸引实用型、价值型全科和专科医生为目标,为其实现自身价值、更好的服务人民健康提供平台。
2.实现“少生病”,贫困人口的健康教育是抓手。“少生病”体现出贫困人口对于健康状况的一种合理期待,应对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健康窘境——健康教育是抓手。“教育将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全面发展的才能。”一方面,通过环境治理和健康教育,引导重点人群转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整体得健康理念;另一方面,加大贫困地区地方病、慢性病和传染病的防控力度,防治结合。
党的十九以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制定了一系列滿足人民需要的惠民政策管,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来没有的。当下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健康问题突显,因病致贫返贫频发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严重阻碍了农村人口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我们必须强化“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必须将“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方便看病、少生病”作为我国农村健康扶贫的重点环节,多措并举的打赢健康扶贫攻坚战。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135,158,492.
杨仁忠,朱巧英.马克思民生思想视域下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路径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6(6):52-57.
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习近平的讲话[j].中国职工教育,2015(5):7-9.
习近平.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j].中国科技产业,2016(9):8-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7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4-335,688-68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7.
【马克思民生思想视域下我国农村健康扶贫对策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