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作风建设专项行动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作风建设专项行动心得体会
作风建设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从历史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一系列伟大成就,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时候,总是以巨大的历史自觉,把加强作风建设作为实现新的目标任务的重要保障,从而赢得历史主动。
在刚才我们观看的反腐专题片里,我们看到许多“为物所役”的“害虫”“蛀虫”“懒虫”,他们有的不计手段捞票子,有的投机钻营谋位子,有的纸醉金迷好面子,形形色色、花样百出,但都逃不过人民的唾弃和党纪国法的严惩,让人唏嘘、令人痛心。今年省上再次发文要求开展作风建设专项行动,要求查摆问题、自我剖析,就是要驰而不息来一场整治作风的革命,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激发担当作为。
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一定要具有登高望远、统揽全局的战略考量,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深刻领会在新起点上加强作风建设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社会意义,不为欲望牵绊,不为外物迷失,以过硬作风展现忠诚干净担当的风采。
一、以强信念、践初心“固本”,做到心有所守。
根本固而枝叶茂,泉源壮而流派长,“不为物役”最紧要的是守住内心。***总书记深刻指出:“少数人更是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谋取私利的手段,堕入腐败深渊,说到底都是理想信念动摇所致。”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丧失信念、忘记初心就会失去方向、失去人民、失去未来。革命战争时期,彭湃抛弃“鸦飞不过的田产”,焚田契闹革命;
方志敏面对敌人搜身,轻蔑说“革命不是为着发财”;
俞秀松立志“做一个有利于国、有利于民的东南西北的人”。革命理想如火炬,支撑先驱者们抛弃一切、流血牺牲。党员干部要“不为物役”,就必须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使命,常修常炼、常悟常进,把人生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把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无论顺境逆境都坚贞不渝,无论富有清贫都恪守初心,经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验。
二、以明规矩、知戒惧“限行”,做到行有所止。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对党员干部而言,止,就是行为的底线、红线、警戒线、高压线。一些落马的领导干部,职位不可谓不高,权力不可谓不大,为什么会走到锒铛入狱的地步?直接原因就是规矩意识淡薄、纪律红线模糊,心无所畏、言无所戒、行无所止,进而突破拒腐防变防线。周恩来请客吃饭“三付饭费”,不占公家丝毫便宜;
刘伯承“三拒西瓜”,堵住求办事的“后门”;
陈云为儿女立下“三不准”家规,树正家风……老一辈革命家的身正垂范,处处闪耀着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党性光辉。党员干部要“不为物役”,就必须自觉锤炼自己的政治定力、工作定力、生活定力,时刻绷紧那根弦、牢守那条线,敬畏党、敬畏人民、敬畏法律,对政治关、权力关、交往关、生活关、亲情关等各项“关卡”的纪律规矩了然于胸、严守不逾。
三、以高雅量、尚简朴“足心”,做到爱有所度。
《墨子》:“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满足感不在于所爱之物数量、种类无限的丰富,而在于内心知足。兴趣爱好,人皆有之,但爱好也有雅俗高下之分,更有着对尺度的把握。“图痴”粟裕最钟情看地图观地形,笑说“不谙地图,无以为宿将”;
孔繁森爱好摄影,工作之余拍遍藏区雪域美景;
焦裕禄其实也是“文艺青年”,经常深入村头巷尾拉二胡。与盘玉石、藏书画、戴名表等“嗜好”不同,他们“玩”得高雅朴素,“耍”得有节有度,既显得和谐亲民、有人情味,又不妨碍工作,甚至有利于本职工作。党员干部要“不为物役”,就必须认真对待、审慎选择兴趣爱好,“爱”之得当,“好”之有道,常常澡身浴德、志操修洁,不做欲望的“奴隶”,而做爱好的“主人”,见素抱朴,方得怡然。
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党员干部少些物欲束缚,多些精神追求,正心守道,知止有度,才能真正成为高尚的、纯粹的、有道德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有益于人民的人。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在上面要求人、在后面推动人,都不如在前面带动人管用。同时,作风建设,是普通党员的事情同时也是领导干部的事。推进作风建设,必须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形成上下互动的良好态势,对“四风”问题合围歼灭。
【2024年作风建设专项行动心得体会】相关文章: